成语有关论文范本 跟成语解读健康误区方面论文范本

本文是一篇关于成语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成语解读健康误区

成语解读健康误区

主讲人 | 胡惟勤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首先问几个问题.医学是科学吗?是,而且是神圣的科学.那医学有误区吗?有.那为什么科学还有误区,这岂不矛盾?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医生和患者都是人,人是活的有机体,医生的素养千差万别,病人的病况千变万化,只要医生对疾病的理解有一点点不同,就可能会有误区发生.举一个例子,同样一个病人先去A医院,医生看了说不用开刀动手术,然后又去了B医院,医生说必须开刀做手术.两家医院的诊断结果大相径庭,到底谁是误区,一时真不好判断.

也有好判断却由于思路不对,而陷入误区的.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问我,对付心血管疾病有什么好的药?我就说XX胶囊不错,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都有效果.没想到朋友将了我一军说,既然这么好那你有没有吃.我说我在吃啊,朋友赶紧问,你也有心血管病?我说没有,听到这个回答,那个朋友很惊奇了,“你没有心血管疾病为啥要吃?”你看,我的这位朋友还是一位医学专家呢,求学的时候学过预防为主,教育学生的时候讲过预防为主,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忘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我为什么吃?还不是为了预防心血管病.所以思路不对也是会踏入误区的.今天我们举几个用成语来解读误区的例子.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在没有下雨之前,就要做好防雨的准备工作.这本来没有错,可是2013年出了一桩新闻,把意思曲解了.有一位人称“大嘴美女”的美国艺人安吉丽娜·茱莉,因为体检查出了有癌和卵巢癌基因,忙不迭去做了双侧切除手术,原因是她妈妈2007年死于卵巢癌.她害怕自己也会患癌,于是趁尚未患癌就去切除,免得将来患上癌.但是,这哪里是未雨绸缪,分明是杞人忧天.幸亏是癌,如果是肾癌或肝癌呢?难道要把好端端的肾、肝去切除吗?要知道有癌症基因是一回事,患癌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妈妈患癌,女儿就会患癌;而且癌是可防的,饮食可以防癌,运动可以防癌,药物可以防癌,心理可以防癌等等,办法多着呢.何况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完全用不着急急忙忙把没有癌的切除.香港艺人汪明荃,两次患癌两次开刀,不是至今照样活得好好的,春风拂面笑映桃花.

这让我想起另一桩故事,多年之前,有预言家声称某年某月某日为世界末日,有很多人被吓得不得了,抢在某日到来之前自杀了,结果是地球没有毁灭,那些人倒真的死了.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超过和不及是一样的.中国人在婚宴上往往会祝福新人早日生个大胖儿子,殊不知生大胖儿子即是过犹不及.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体重不足固然不好,可是体重过重同样也是不好的.新生儿太大对分娩过程是不利的,可能造成难产、子宫破裂,也可能使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对孩子而言,有可能发生臂神经瘫痪甚至终身残疾.再从长远看,巨大婴儿成人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病几率都比一般人要高.所以生个大胖儿子,听上去很美好,现实中却可能给家庭添不少烦恼.

关于健康问题中的过犹不及,不但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而且有时还会要了命.大家知道以色列有个前总理,名叫沙龙,他于2005年12月18日因轻微中风入院,医生诊断是脑栓塞,经过仅两天的治疗就治愈出院了,仍旧好好地当他的总理.不料想2006年1月4日风云突变,沙龙因严重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抢救,至1月6日,颅内出血不止,沙龙被再次手术,一直到11月11日,医生最后宣布他持续昏迷,生存机会甚低.因沙龙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遂由艾胡德·奥尔默特为临时总理.从此沙龙一直昏迷了8年,直到2014年1月11日离世.这件事仅从文字上很难看出蛛丝马迹,但你们仔细想一想,沙龙第一次中风是脑栓塞,第二次中风是脑出血,所以沙龙其实是死于过度治疗.第一次的时候,医生为了溶解脑血栓用了大剂量溶栓抗凝的药物,短期效果果然明显,2天时间就治愈出院;孰不知过犹不及,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造成脑血管破裂,颅内严重出血,结果医生就无能为力了.

人是活的有机体,医生的素养千差万别,病人的病况千变万化,只要医生对疾病的理解有一点点不同,就可能会有误区发生.

健康误区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碰到的,为了尽可能避免误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健康知识和常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健康、更幸福.

灭此朝食

灭此朝食的意思是:消灭了敌人后再吃早饭,形容急于达成一个目的.我国的老百姓对输液似乎情有独钟,大凡有个头疼脑热、特别是孩子发高烧的,都会迫不及待主动要求医生挂盐水,以求马上把热度退却,大有“灭此朝食”的意思.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十有的病人挂了盐水后热度真的很快就退了,于是此风愈演愈烈,以致于输液成了万能法宝,影响遍及全国,有的农村卫生室挂盐水治病成了家常便饭.后来这一现象终于惊动了,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朱之鑫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道出了对此的不安,他指出2009年我国输液量达到104亿瓶,平均每一个中国人输液8瓶(国际上平均为2.5—3.3瓶).

人们不禁会问,输液多有什么不妥,难道输液有什么危害吗?首先要明确一点,药厂里生产的药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纯洁,液体中是有微小颗粒物的,只不过我们的肉眼看不出罢了.微粒的存在连《中国药典》都认可,规定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大于10微米的微粒不得超过25个,大于25微米的微粒不得超过3个.以此推算,每瓶500毫升质量合格的输液允许有12500个小于25微米的微粒和1500个大于25微米的微粒,如果再乘以104亿瓶,那么2009年进入人体的微粒绝对是天文数字.这还仅仅是输液本身,如果再在输液中添加药品,那么微粒的污染将更为严重.

给大家一个参考数据,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是10微米,所以那些随输液进入人体的大于10微米的微粒,最终都将堵在毛细血管里.为此,输液生产厂家煞费苦心,在输液管里想办法,在距出口针头20厘米处做了一个过滤膜,可以滤去直径大于20微米的微粒.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大量的微粒进入人体,长期下来会产生不良后果:包括微粒堵在肺、肝、肾的组织间隙里,阻碍微循环;引起免疫反应,如无菌性炎症、纤维增生、静脉炎等等.另外,输液也有药物过敏,可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有医学专家就曾提出,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同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70%以上的输液根本是不必要的.这样看来,喜欢用输液治病的患者可能会受到很多潜在的伤害.

后来有关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2013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提及药品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就不多用,能口服的就不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输液的原则;某省卫计委于2014年8月推出控制临床输液措施,公布53种不需输液的疾病名单,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小儿腹泻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干脆取消掉门诊输液室.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输液呢?输液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用,可用于因严重脱水又不能口服补液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经口补液者、严重感染需要经静脉注入抗生素者,或者只能通过静脉给药者.总之,输液不能绝对化,只能必要时使用.

生活中还有很多成语可以用来解读健康误区,如病毒感染使用抗细菌的抗生素即属于画蛇添足.还有,前几年市面上冒出的洗肠店风靡一时,说是便秘的人肠子里有宿便,需要洗洗肠、排排毒,很多人信以为真赶紧去试,把肠腔洗得“干干净净”,连有益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都被洗光,结果导致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岂不是又是一个“过犹不及”.总而言之,健康误区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碰到的,为了尽可能避免误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健康知识和常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健康、更幸福.

本文系胡惟勤在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举办的“九三科技讲堂”上的演讲

成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成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成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