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宁静而清醒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因宁静而清醒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这是一篇与因宁静而清醒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因宁静而清醒

我写茶文是很偶然的.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一位老同事找到我,让我给电视台的一个茶文化专栏写脚本,我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对茶有多少了解,而是凭直觉感到这件事很有意思.

我喝茶的习惯起于上世纪70年代在工厂当工人的时候.每到夏天,厂里发降温茶,大概是每人一斤.茶肯定好不了,所以谁也不拿着当回事.早晨一上班,随意抓一大把,扔到大白铁壶里,拎到水房灌上开水,全组的人都倒着喝,后来我离开了工厂,降温茶也没人发了,喝茶的习惯却留下了.不过也就是个习惯而已,真没觉得茶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有一段时间,大概有十几年吧,我过得挺狼狈,不仅穷,还很忙乱,一天到晚有闲暇的时候很少.心情自然也不好.虽然已经活成这样了,我却仍然保持着喝茶的习惯.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奇怪的是,喝这碗早茶的时候,我平日里那种紧张压抑、烦躁的情绪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觉得很从容,也很平静,但我不明白茶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仔细想想,这大概就是我答应去写茶文化脚本内在的原因之一.

动手写脚本了,我才发现茶文化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题目,仅是相关文献资料就汗牛充栋.从古至今,居然有那么多人写过茶,研究过茶.茶还涉及到考古、植物、经济、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我的这个写作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年多下来,我写完了52 集电视片的脚本,至于为此到底看了多少资料我也记不清楚.书店里能看到的相关的书,我差不多都翻阅过.

电视片播出了,据说反响还不错,还得了个电视台的年度栏目一等奖.可我学的那些东西也没用了,自己觉得有点可惜,就在学校里开了一门叫做中国茶文化的选修课.其实我开这门课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大学生们活得也很紧张焦虑.懂点茶文化或许对他们有点帮助吧.选这门课的人不少,效果如何就不清楚了.有一天我碰上一个学生,说上过这门课,然后又说,这门课给的分不高,我当时没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种可上可不上的选修课,学生是看哪个老师给的分高选哪门的,跟课的内容关系不大.我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自作多情.

点功夫的.讲课跟写电视片不同,你总得有点系统性,所以我就比较系统地读了茶文化的文献,书读得多了,自己也有了一点体会和心得,这些内容就写进了我主编的大学教材《中国茶文化》里.此外,应报纸、杂志之约,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有时候稿约太急,我就把电视片解说词改写成散文来还文债.这种文章是能看得出来的,因为解说词是读给人听的,写的时候就不得不用强烈一点的词语,这跟写给人看的文章是不同的.积日既久,文章就有了一些,但作为一本书,字数还是嫌少,于是我就又写了几篇读书随感.

如果现在要我来回答茶为什么具有涤烦释躁的作用,我可以说是由于如下两点:

一是因为,茶的滋味是淡而丰富.陆羽说茶的味道是“啜苦咽甘”,这当然也是对的,只不过这是粗略的说法.其实这“苦”和“甘”在不同的茶中有细微但并非无关紧要的差别,正是这不同的“苦”和“甘”的组合决定了茶的品质的高下.

现在人们已经把茶叶的滋味区分得更加细致,在茶叶评审规定中,仅绿茶的滋味就有:浓烈、浓爽、浓厚、浓醇、浓鲜、鲜、鲜醇、清鲜、鲜淡、醇爽、醇和、平和等十几项,其实,即便是如此多的条目也不可能把茶的滋味涵盖净尽,其间细微的差别恐怕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此外,茶还有作用于触觉的滑、润、涩等口感.虽然触觉并不是滋味,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蔡襄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茶味主于甘滑”.

如果再加上茶的各种气味,茶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味觉系统.但是所有这一切滋味、气味、触觉都不是强烈的,而是清淡的.茶的这一特点,天然地要求饮者持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品觉到茶的美妙.这样一来,茶就与平静的心理状态形成了对应关系.所以赵佶说茶具有“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作用.

茶的另一个特点,是令人头脑清醒,即古人所说的“令人少眠”.不过这种清醒只是生理上的,但中国人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把这种清醒升华了,上升成为认识的清醒.即陆羽所说的“荡昏寐,饮之以茶.”这里的“昏寐”,即是生理的,更是认识的.唐代诗人皎然甚至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实茶的作用的这种升华,也和上一点有关.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对个人的升沉荣辱总是看得比较客观,比较清楚.

茶的味淡而丰富,对应着心平气和的心境;茶令人头脑清醒,升华为认识的清醒.这样一来,茶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使人变得冲淡、平和、安静、理性的心灵的甘露,成为了调节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品味日常生活的寻常之美,觉解到一种从容的人生境界并使之成为自我修养的方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于古人对饮茶的各个具体环节——例如水、火、器、人、环境等的精益求精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喝茶成为了人的一种自我调节和身心修养的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审美活动.它首先要求人处在一种安闲的状态之中.我们常常会认为闲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状态,其实闲也是人生的切实需要之一,只不过我们常常把闲暇时光忽略掉了,或者使之粗陋化了.而在闲静状态下的饮茶,正是使闲暇变得丰富和充盈起来.喝茶时人关注的似乎是茶,其实是把茶当成载体,去体味蕴含其中的人生况味,去感悟自身更深的心灵.当此之时,人和外部的具体的琐细的现实生活是隔离的,进入到了纯粹的由感官而抵达内心的体验之中,它是心灵的沐浴,生命的超越.

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瓦屋纸窗”“清泉绿茶”“素雅的陶瓷茶具”,以及同饮的二三知己,都是在说明饮茶这种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的条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云云,则是说明闲对于人生之重要.而喝茶正是闲适的最佳表达方式.这是中国人的创造,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与物质生活最完美的结合.

如此说来,喝茶似乎只属于神经敏感的文人或有钱有闲的富人,胼手胝足的劳动者似乎是不懂茶的,其实这只是所谓高贵者的偏见.我前几年曾去看望退休后住回乡下的师傅,他从方桌下的坛子里拿出一个塑料袋的包裹,解开了几层塑料袋之后,才看出里面是茶叶.他自我解释道:“别跑了味.”泡茶所用的是老式的提梁壶,但那茶叶确实因为包裹得严密而依然味道香浓.在我们山东乡下,客来敬茶是不可少的礼数,也是随意闲谈的道具.他们自己也是喝茶的,而且泡茶时是极为郑重其事的,因为这是他们辛劳生活中极为难得的享受.

据我有限的了解,现在喝茶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其中的一些人是有意识地把喝茶当作一种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手段的.我不知道我的这本书对他们是否有点意义.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业余的花匠,在被沥青、水泥和砖石覆盖住地面的城市里,找到了一小块裸露的土地,种上不值钱的野菊,当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时节,有人看到野菊不起眼的花瓣上阳光一般的金,并因此感到一丝暖意,在我就是莫大的欣慰与幸福了.

(选自华文出版社《中国最佳文学作品选·散文卷》 编著:王晓君 本文作者:徐晓村)

因宁静而清醒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因宁静而清醒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因宁静而清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