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高职日语专业《翻译和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职日语专业《翻译和文化》课程教学模式

[摘 要]根据教学实践,尝试探讨一种适合高职日语专业的《翻译与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指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日本文化”部分的教学,而“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部分可以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指出源自日本影视作品的教学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翻译;文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技巧》课程,大多是以“语言”为导向的,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学到一些翻译理论,并且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然而,这种以“语言”为导向的翻译课程越来越受到批评和质疑,因为仅仅学习“语言”本身,是远远达不到翻译中“信达雅”的要求的.事实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外语文化背景的了解,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显得生硬、呆板甚至不够准确.基于此,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在开设《日语翻译技巧》课程的同时,又增设了一门《翻译与文化》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诚然,与传统的《翻译技巧》课程更加侧重“方法”和“技巧”不同,《翻译与文化》课程应该更多地基于异文化之间的差异探讨翻译的问题.因此,加深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任务.具体到日语专业的《翻译与文化》课程,只有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日本的文化,才能让学生在做中日互译时,表达得更贴切、更地道、更自然,更加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也就是说,在“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中,尽管“雅”对学生而言暂时有点不可企及,但至少要满足“达”的要求.

二、《翻译与文化》是一门需要加入文化思考的翻译课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把这门开设给高职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翻译与文化》课程设计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日本文化”,另一部分是“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也就是说,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做翻译实践时加入文化思考的习惯.在课时的安排上,每周一次课,每次90 分钟的教学中,两个部分各占45分钟.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日本文化”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而“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部分,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通过不断地练习,加深理解与认识.

(一)“日本文化”部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要把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了解清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在第一部分“日本文化”的教学中,只能退而求其次,学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考虑到课外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采用了近几年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备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推翻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来主讲.

首先,把学生分成10 个小组,每个小组4 名学生,然后给出大概15 个和日本文化相关的备选专题,让学生从里面选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也可以自己重新拟定,最后由老师审核并最终确定.在确定的10个专题中,大部分是饮食、礼仪、习俗、和服、茶道、动漫等比较常见的专题,也有的学生眼光独到,选取了“日本画”甚至“猫”这样的比较独特的专题,基本涵盖了日本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的4 名学生分工合作,就相关的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在课外查找并整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用日语进行演示和讲解.10个专题每周一个,依次进行.为了让学生在课外对日本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菊与刀》《武士道》《日本论》《暧昧的日本人》等研究日本文化的代表作品,也介绍了日文雅虎、日文维基百科等网站的使用方法.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纠错.另外,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笔者设计了提问和评分两个环节.提问是指让讲台上主讲的学生讲完后,就刚刚讲过的内容提问下面听讲的同学,评分是指让其他学生对讲解PPT的学生进行评分.讲解PPT算作每位学生的一项作业,该作业的成绩学生和老师的评分各占一半.

从学习效果来看,这种把课堂的中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把学习的重心由课内转移到课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网络上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假如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些线上资源,同时最大化地利用课外的学习时间,其学习效率必将倍增.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第二部分“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的教学中,由于相关的线上资源不多,就其难度而言也有超出了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笔者决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在第一次课的导论中,笔者主要通过一些例子,告诉学生在做中日互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不能生搬硬套、望文生义.比如「腐っても鯛」这句日语惯用语,字面意思是“即使腐烂了,也是鲷鱼.”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鱼”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鲷鱼”味道鲜美,在日本一直被作为高级鱼的代名词.了解了这一层文化含义,我们就不难找到对应的中文翻译:“瘦死骆驼比马大”.刚好在学生分组演示PPT 的部分,就有一个专题讲到日本的饮食文化,讲到日本餐桌上的各种鱼,当然也包括“鲷鱼”.这样一来,学生既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要做好翻译,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对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认识.其他如「三人によれば、文殊の知恵.」也是同样的道理,了解宗教文化的人应该知道,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在日本备受尊崇.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也不难找到相匹配的中文翻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在随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翻译与文化”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笔者决定选取一些日本的影视作品作为素材,让学生随着剧情的发展,一起思考“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比如,在电影《我的叔叔》里面,这样的例子就俯拾皆是.在电影的某个场景中,出现了「お姉さん」一词,这个词原本是“姐姐”的意思,但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却要翻译成“嫂子”才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可以扩展出“中日称谓文化的区别”这样的专题,进一步展开来讲解.在日语中「お姉さん」一词意指比自己年长的同辈女性亲属,但在汉语中却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翻译成“姐姐”“嫂子”“堂姐”“表姐”等不同的称谓.日语中一个词「お姉さん」能够指称不同的成员,这表明在日本社会中,对这些不同成员之间进行差异化识别的意识不强.而汉语中对地位相近的亲属成员使用细分化的不同称谓,说明与这些不同称谓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亲疏关系,使用不同称谓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识别.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姐姐”显然要亲于“嫂子”和“堂姐”“表姐”,所以在称谓上必须进行区分.其他如「おじさん」一词也一样,翻译成中文时,需要细分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不同称谓,也反映出中日称谓文化的极大不同.另外,电影中出现了「教育に悪い」这一短语,字面意思是“对(小孩的)教育不好”.但结合嫂子训斥小叔子的语境和上下文,直接这么翻译显然不够地道.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翻译成“教坏小孩”反而会显得更加贴切和自然一些.由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比较注重谦恭礼让,所以日语的表达一般都会比较委婉,哪怕是训斥他人,也不会用太激烈的言辞,其呵责之意主要是通过语气来表现.但假如照字面意思翻译,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会显得不痛不痒,其呵责之意难以尽显.可见,遵从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也是做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影视剧的魅力显然比纯粹的文字材料大得多,学生看得很投入,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摘选出来的例子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仅仅通过一门《翻译与文化》课程,就让学生领略到异国文化的全貌,同时掌握与此相关的所有翻译技巧,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会了查阅、筛选、整理并深入了解异国文化的方法,并养成做翻译实践时加入文化思考的习惯,笔者认为就达到了课程的目的.另外,客观地说,要做好翻译工作,除了要了解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同等重要.对这一点,尽管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提到,但囿于课时的限制,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未能作更多深入的探讨,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其实,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比如日语的“敬语”“授受表现”等都刻下了日本文化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看待.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语言功底打得越好,对相关文化的理解就会越深入.而随着对相关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水平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教学模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学模式方面论文范文。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