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从关注学生视角做起类论文怎么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文本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从关注学生视角做起

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寒风中冻僵了,蜷曲的身躯像一个少了点的问号,又好像一个残缺的圆.两只手,一只紧紧地抓着一个破碗,另一只紧紧地攥着……(一只手抓着破碗,是为了生存,那另一只手应该攥着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以更形象的语言去解读孔乙己这个形象.)

步骤三:探讨命运之“手”(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呢?我们能由他的命运看到他背后决定了他命运的手吗?)

孔乙己不能主宰他自己的手,更不能主宰他自己的命运,很显然还有一双隐形的手控制住了孔乙己:一只手是封建科举制度,一只手是冷漠的社会.孔乙己热衷功名可又科举失败,他生活困窘可又无人关怀,他只有在苦苦挣扎中求生存,最后连简单的生存都没有保障.显然他是那个制度和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决定孔乙己命运的那只手是他自己的还是隐形的.他不同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却努力地与命运抗争的勤劳善良能干的祥林嫂,孔乙己是读书人,要面子但更多的是迂腐,善良但无能、嗜酒,自尊又不觉醒、懒惰,没有自救意识更没有社会责任意识.人应该走出自己破灭的理想,用自己的双手自救自立自强.

“手”的意蕴丰富,抓住“手”来读,可读出味道,读出深意.

例三,“看”清兵卫的痴迷和天赋,“笑”世俗的愚昧和可悲.

《清兵卫与葫芦》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中选的被誉为“小说之神”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反复阅读小说,我不禁赞叹文中对一个天才、一个与生俱来就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的不着痕迹的刻画,通过一个又一个“看”字,突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及在葫芦艺术方面的天赋.作者讽刺批判看似委婉实则人木三分,无不见泪见血.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步骤一:小说中“看”字出现了十几次,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在“看”字前填上不同的状语.你觉得哪一个最意味深长?

学生填:专注地、仔细地、呆呆地、不倦地、一一地、每天跑去、一个人、眼光独特地……作者不厌其烦地用“看”字来突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及独到的眼光.我补充说我最想大家填的一个字大家没填,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说:不可能呀,我们填的很全呀.我说最有意味的“看”是“错看”,学生一下子都来了兴致,“错看”是清兵卫痴迷葫芦到了极致,所以才会错把一个老人的秃头错看成了葫芦的,看得人了神,还说“这葫芦真好”,对葫芦有自己独特的鉴赏的眼光,这是天才的痴傻,让人看到了一个孩子的“纯”和“真”.

步骤二:串起清兵卫的表情描写,细品“笑”的意味.(清兵卫的表情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笑一沉默一脸无人色一脸色发青

痴迷于葫芦的清兵卫是快乐的,是陶醉的:“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可是教师没收他最心爱的葫芦,父亲砸碎他所有的葫芦,让这个天生异秉的快乐的孩子心里只剩下恐惧,让这个有着天赋、个性的孩子不得不顺从放弃.大人在笑孩子在哭,岂不悲哀?自然和美的生存处境如此之艰难,天才如此之苦闷,现实如此地可悲,无不令人扼腕.与清兵卫的“笑”同时消失的是快乐,是天才,是葫芦艺术上可能出现的奇迹.

串起“看”“笑”等描写,作为解读欣赏小说的切人点,学生兴趣盎然,从中还可学习写作,体会前后照应之妙.

一篇或一部作品的妙处往往在这些“点”中,只有深读才能发现作品的精要处,由此抓住作者举重若轻之笔,解读作品,定能读出别样的味道.

真正的教育是兴趣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串点教学,以此来拾起点点珠玑,解读篇篇华章,带领学生深悟文学作品之妙,并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学习写作方法,激发创作,达到不用教的效果.有一定的感悟.三是学生对所学文本写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写作技巧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累积.四是学生学习新文本之时的人生经验、情感态度.对于学习这样一种心智活动,必须要有学生生命的在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即使用尽智慧,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述几种情形都比较隐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分类,该定性的作定性处理,该量化的就要数据统计.那么具体该怎么诊断学生视角的状态呢?一种是测试了解,即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阅读视野的表现情形.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测试更多的是看重其甄别功能,而忽略了其诊断改进之功效,所以对学生视角状态、已有认知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管是课前的,还是课上的,就是一种很好的测试方式,但很多教师对此重视不够,一方面作业设计不到位、不科学,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之后,没有认真批阅,仅作一般性了解,或干脆让学生相互批阅,没有达到前测的效果.因此,要作科学测试必须命好题、阅好卷、分析好数据.另一种是提问了解,即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知识掌握情况及存在困难.还有一种是日常观察,即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情绪动机、对文本的喜好程度等.如有的学生喜欢故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肯花时间阅读、欣赏、背诵,而对于实用性文章则很少细读、深读.转化并改变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就需要在文本上下功夫,做到内外结合,深浅合宜,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当然,对学生的了解,还有很多非正式方式,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

如学习杨绛的《老王》,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文本讲述了老王的身世和作者与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作者的愧怍心理,集中表现了老王的不幸和善良.教材编者的“单元导 读”提示两点,一是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二是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课文导 读”则提示学生体悟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的善良,思考怎样对待他们.教材编者意图很明显,是要求学生感知老王的艰难与善良,由此学会关爱社会上的弱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为,《老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八年级的学生对叙事性作品并不陌生,在第二、三学段(3—6年)均有较多接触,在阅读知识、文体知识这一层面仅需巩固提升而已,要重点挖掘的是文本的语言特色以及如何表情达意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对学生来说,似乎难度较大.文本人物关系简单,内容也不复杂,学生仔细阅读,很快能提炼信息,感受到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但这种感受是粗浅的,甚至有学生会感到好笑,因为现在生活的环境与文本所呈现的背景相差甚远,学生不一定能深切感受到文中老王的高贵品质,因而教师也难以引起学生对“爱”、对“感恩”的深切体悟.另外,对于作者杨绛的态度,学生也不一定能把握得准,平淡从容的语言饱含着无限深情,需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一向的情感倾向,方能化解得开,当然这份化解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作为教师应适度引入关于时代、关于作者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诵读涵泳、反复揣摩语言,才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作者有距离的同情与关爱.在上述诊断分析基础上最终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能概括老王和作者“善”的表现;2.能品味文章语言特色,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能感同身受老王和作者的“善”.

这三个目标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有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又有过程方法的要求,即如何概括、如何品味、如何感悟,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即在完成上述目标的过程中自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其中.目标的整个确立过程完全基于学生视角,从学情出发,可测量、可操作,避免了文本教学解读的教师本位.

当然,基于学生视角确定起点展开教学并非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需要根据课前学情做好预设,稳步推进,也需要根据课中学情适时调整,相机而行.完全按照预设进行课堂演绎,虽然可能精彩,但只能是没有观众的独角戏.成熟的教师往往能关注学情,捕捉到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责编夏家顺】

文本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本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