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和五大理念: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价值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本论文可用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五大理念: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价值

麻陆东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价值.即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灵魂,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格局,绿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旗帜,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活力,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依归.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7-0032-05

收稿日期:2016-05-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麻陆东(1977),河南项城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清晰明确地界定了五大发展理念内涵与具体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价值.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早在《宣言》中,马克思就强调技术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创新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物质生产力飞速发展.当然,“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2].而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必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恩格斯也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正是由于蒸汽和新工具机的广泛使用,才使得旧的工场手工业迅速变成及其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技术创新思想进一步印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对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高度肯定,并做出重要的论断即创新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统领着自由理想社会实现的进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形成之初,创新思想事实上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灵魂.由科技革命引领的创新力量加速了社会变革进程,极大冲击了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与发展模式,实际上从另一个层面凸显出创新对社会变革的导向功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首次将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用于创新的闯将.”[4]而且“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创新发展思想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高度,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此后,和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思想.首次将创新表述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及其他创新,并将其视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5]在强调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创新理念,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创新社会管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思想.[6]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界定了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化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次升华.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7]从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创新思想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双向互动的核心驱动力量,是贯穿与引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条主线,不仅引领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也引领着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居于灵魂地位.

二、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协调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就对19世纪中后期发展不协调而呈现出来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社会中不仅存在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而且也存在劳动者同人的本质及人同人的异化等[8].异化造成的根源在于社会应有协调机制的丧失,而恢复到一个协调的社会成为人的责任与使命,即一个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协调发展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协调成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发展迂回的区间,也呈现着社会发展各要素互动的基本式样,不仅需要协调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需要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所著的《论十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思想中国化的杰出理论成果,站在国家整体建设高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思路,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与建设的基本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中国社会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理论支撑的党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格局,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他强调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4]更加强调协调发展的实践性,务实推进国家发展整体布局,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9]2012年以来,多次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协调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提出要“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10]实现国家协调发展的棋盘意识与格局意识清晰展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无论是从宏观视野,还是微观视角,都凸显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格局意识,即协调就是要实现各种社会相关要素布局的均衡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意识在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与具体化.

三、绿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旗帜

众所周知,基于所处时代环境的差异,自然生态问题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仅是生态问题或生态经济问题的朴素遗产,而非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文本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包含着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类过度开发的担忧,他们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应违背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我们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争取运用自然规律”[11].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资源浪费和废物污染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了解决思路,诸如“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11],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且“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11].从这些文字表述中,可以看出,早在以工业革命为引领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绿色发展意识,并将其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另一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在其《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文中明确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大城市中……人们都在自己的粪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一口清洁的水.”[12]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尽管发表过有悖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张,但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并不能将其视为生态环境思想的核心内容.倡导的厉行节约与反对浪费,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对兴修水利和绿化事业的重视等,勾勒出其朴素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消灭荒山,绿化祖国”的任务,“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3]改革开放以后,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统筹起来进行全盘考量,既要追求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绝不能吃着祖宗饭,断子孙路”,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逐步走向成熟.十八大以来,在多次讲话中频繁谈及绿色发展理念,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朴素认知到全面系统把握与实践的过程,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期的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自然观,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逐渐树立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清晰明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四、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活力

开放强调内外的交流融通,世界上的不同个体、民族、地区、国家间只有彼此开放与相互交流才能实现取长补短,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开放观念,并将其作为推动世界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当中就描绘了开放的问题,他们认为是开放而引发的全球化打破了世界各地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也激发了资本扩张的动力与经济增长的活力,正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力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取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而且这种基于开放观念的互动交流的需要也带动了交通、交流互动工具领域的革命,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提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14]马克思在文中还特别分析了印度落后的原因,认为印度的“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他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总和等于社会主义.”[15]塑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奠定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思想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说过:“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6]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做出并践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他认为“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个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思想,即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等提出六个进一步彰显扩大对外开放决心,彰显出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他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事实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只有开放发展才能实现发展壮大,开放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之源.

五、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依归

共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的出发点就源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当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问题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建构起来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因此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才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能够“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能够“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8]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一文中提到,“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19]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发展者,中国人一直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向来崇尚共享发展,他又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20]继承了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表达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概念,即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1]更进一步地提出人民共享的观念,“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2]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对共享共享发展理念进行了系列阐述,这些主张被系统地表述进“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面清晰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观,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归.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灵魂,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格局,绿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旗帜,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活力,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依归.五大发展理念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内在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5-11/04/

c_128392424.ht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618.

[4]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5;250.

[5]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6]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7]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0].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com/

video/2016-01/18/c_128640964.htm.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560;117;560.

[12]列宁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86.133.

[13]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26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75.

[15]列宁文稿(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8.94.

[16]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117.

[17]: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关键在领导干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1/19/c_135022754.htm.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689.

[19]列宁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2010.112.

[20]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495.

[21].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1997.10.

[2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8.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结: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2、马克思主义投稿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杂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