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关于高职建筑构造和识图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此文是一篇教学实践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于高职建筑构造和识图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益.对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属于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可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学生可以对其中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可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按照专业工作能力培养要求整合课程内容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要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对今后工作发展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有:施工员岗位、资料员岗位、质量员岗位、测量员岗位、造价员岗位等.根据工程建设的相关流程,可以将相应的工程管理岗位进行有效的划分和分析,对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明确,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工程前期管理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管理,其中都要涉及建筑构造与识图课标对应的工程图识读能力.

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需要将建筑施工图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作为识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将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基础条件,将原本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的划分、删除和鏊合,将构造知识进行有效的分解,然后安排到相应的图纸中.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图纸中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与调换,最后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高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高职院校开展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的技术人才,从而可以实现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在高职建筑专业中,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之后建筑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建筑构造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使学生可以学会对施工图纸的识读,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上学习可以对相关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构造,可以对建筑图纸中的内容进行清楚的识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对知识点实现合理的运用.通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之后其他建筑相关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重构的关键

(一)注意知识点的连接,避免出现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现象

在财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复或者遗漏等现象,或者在对知识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在先后顺序上出现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对相关的教学人员而言,一定要开展相应的分析讨论工作,对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和关系进行梳理,保证在课程重构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等现象.

(二)在对课程内容选择时,严格遵守够用与适用的基本原则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该将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与识图等相关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明确的划分,然后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完成对课程的重构过程,完成具体的课程重构目标,保证在内容上可以满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构建出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这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教学人员而言,不能只是自己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造成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一)使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历高考之后会有一种挫败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树立自信心.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第一节课程开展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讲解,因为讲解的内容知识具备非常明显的理论性,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感到无聊枯燥,因为在课堂上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挫败感会不断地增强,这将对之后课程内容的学习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实现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刚开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三视图练习题,主要是因为投影基础知识与三视图的绘制在高中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学过,学生自身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三视图基础训练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一般都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当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得到有效的运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建立在三视图投影原理之上的,只需要将之前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并完成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完善工作,就可以对该课程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学校或是附近正处于施工状态的建筑,让学生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实际结构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逐渐改变传统的比辕无聊枯燥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树立自信心,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课程教学活动结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先让学生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做完习题之后,教师对最终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很难在课堂上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发展.比如,在对“建筑首层平面识图”这节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然后对应首层平面图,让学生对相应的建筑部分进行参观.可以实现对投影以及剖视剖面知识的充分利用,然后对建筑结构进行初步的了解,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可以将自己看懂或者是不懂的地方进行总结,然后让小组代表对该组的识图情况进行表述,在表述完之后其他的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发表完意见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读图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耍是帮助学生对读图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总结,将涉及的制图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细化,也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引进一些标准图集的概念.针对底层平面图中所包含的建筑构造知识,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做出相应的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和补充,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拍一些建筑物构造的照片,主要包括散水、明沟、室外台阶以及坡道等.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继续进行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从而独立完成教师设计好的相关任务.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改善,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可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下图翻转课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为之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课后学习以及作业的布置

在对课后学习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主要是严格按照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查找下节课程所需要的各种构造资料和信息,这是新课程教学活动玎以实现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另外,在对课后学习作业进行安排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关于作业的布置内容,在量上不需要太多,但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两套图纸进行穿插识图,在对图纸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学校已经建成的建筑,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物的可视性.通过对读图作业的安排,可以使学生的读图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学生之间的水平不同,所以,高职院校每一届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全面落实自己的职责,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学责任意识,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教学方法做出有效的调整.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之后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华中建筑,2017,25(4):137-141.

[2]王宁.提高《建筑构造》教学质量的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17( s1):114-116.

[3]岳鹏,赵西平,杜,等.技术新形势下的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 (1).

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结:

适合教学实践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学实践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