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性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增删、重组和拓展品德和社会教材的创造性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创造性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增删、重组和拓展品德和社会教材的创造性

摘 要: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学习生活上的距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增删,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适时重组,发现唤起兴趣的素材;有效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品德课堂灵动有效起来.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增删重组拓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资源是多元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呈现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虽然已尽量向学生的现实生活靠拢,但难免存在差异和距离感.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学习生活上的距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增删、适时重组或有效拓展,开阔教育空间,更容易使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

一、灵活增删,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

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把握社会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让品德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各部分、各版块间的“隔阂”,注意内容的整合,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意在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难处与不易,学会关爱他人.此话题立意很好,但若放到教学中就有难处了.因为我们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甚至已经习惯于“只知接受爱,不懂爱别人”.面对与自己有一些不同的残疾人,他们是很难体会其不便与痛苦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嘲笑、看不起残疾人.教材的相关内容结构安排是:呈现一幅名画《盲女》,让学生设想人双目失明的后果,体会残疾人的难处;通过几位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名人的精神和意志;分别插入关爱他人、欺侮他人的两幅图,让学生在对比中领会尊重残疾人的重要性;建议学生相互讨论“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发散思维,提升认知.教材这样的安排看似有序,但告知的成分太多,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立足学情,我对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凸显体验性,展开了如下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难处,我去掉了教材中欣赏名画《盲女》的环节,而是请几名学生蒙着眼睛到黑板前给人像添嘴巴,再另请几名学生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然后请这些学生谈谈自己蒙上眼睛做事的感受和用左手写字的体会.这样的换位思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仿,切身感受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种种不便,很自然地就能激发他们的爱心.接着,我用凝重的语气进行小结:“对我们来说,这只是暂时的体验,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随后,我用多媒体呈现残疾人生活不易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直观感知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难处,并向学生讲述残疾人的不幸,告诉他们:“有的残疾人是天生的,一出生就感受不到世界的声音和色彩;有的残疾人的伤痛是由后天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如一场大病也许就会让人永远卧床不起,一次意外的车祸也许就会导致有人失去双腿,一场灾难性的地震也许就会让无数人的身体不再健全……而这一切,可能随时会发生在我们或是周围人的身上.”看着图片展示,听着我深沉的讲述,学生被震撼了,神情也严肃了起来,开始思索,从而对残疾人多了一份同情、理解和关爱.紧接着,我再出示教材中提供的霍金、刘涛等名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如果具备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在学生对残疾人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残疾人坚强生活的案例,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懂得尊重残疾人,能够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之后,我还增加了助残日的资料,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相关条文,让学生明白关心尊重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最后,为了深化学生认知,我组织他们

围绕“日常生活中,社会为残疾人做了什么?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的话题

开展班级讨论,将“我想做”“我能做”的想法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材中的内容是固定的,需要教师愿意做有心人,灵活地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获取某种生活经验,形成某种道德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时重组,发现唤起兴趣的素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精选的主题、照片、图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但教材仅仅是品德教学的凭借,统一的内容有时不一定适合本地区、本班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梳理适当的活动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贴合学情、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融入教学,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在亲身感受中接受润物无声般的教育.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上册“秋天在哪里”这一主题单元,教材中“找秋天”“留住秋天”的话题范围有限,不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路;“秋天的游戏”这一话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的准备,且必须在教师的提示下才能正常推进.因此,立足学情,教学时我把教材上的“找秋天”“秋天的游戏”“留住秋天”三个话题整合为一个话题“秋天的发现”,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等方式去发现秋天的各种变化,如秋天的很多植物可以用来做游戏,秋天的很多场所适合做游戏,秋天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树叶可通过贴图画的方式留住秋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完成“秋天的发现”这一主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东西可看.这一话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多角度地感受秋天的丰富多彩,由衷地生发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一课,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一个孩子在逛商场时,想要的东西很多,可妈妈却经常对他说“不”.这个生活场景意在引发学生对“怎样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这一话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态度和节约能源的意识.立足学情,我对教材中呈现的教学生选购商品的生活技能,引导学生说出想要东西的理由,感知如何做到合理消费等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想要”与“能要”两条线,创设了学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过生日时最想要的礼物写在心愿卡上,然后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不合理的愿望,我都暂时没有评价.交流完毕,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段录像,借助一些情景题辨析,引导学生辨析明理,又通过家庭一年的开支调查表,让学生懂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必须是‘真正需要’‘条件许可’”“不攀比、不浪费”的.接下来,我又列出了一张秋游计划表,鼓励学生自己秋游午餐单.学生热情高涨,各小组积极交流,认真反馈,做出了一张经济实惠且丰富诱人的秋游午餐单.最后,学生自主修改了生日心愿卡上的礼物,选定了合理、真正需要、条件许可的礼物,删去了实用性不强、超出消费能力的礼物.这样的内容重组教学,真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合理消费的道理,养成了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有效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也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却相对较长.教师既要善于利用教材,又要勇于跳出教材,对教材进行多元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让教学素材既立足教材,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环境地理知识外,还包括大量有关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性文本.对于这类内容,就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拓展.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两课分别谈到了白色污染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鼓励学生保护身边的环境,拯救地球.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除了呈现教材提供的资料外,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自己去探究发现,并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共存共荣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问题,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前,我先搜集了大量教材中没有的、却与“绿色自然”“绿色在消失”“保护绿色”等密切相关的资料,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类、汇总.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看到堆积如山的工业垃圾时,看到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时,看到被过度开发后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墩的森林时,不啻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课后,我还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家乡的大运河,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自主去拓宽、丰富教材的内容.对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不断地将自己的发现呈现给大家,形式多元、丰富,有拍照的、有录视频的、有进行采访录音的,内容多向、充实,如针对家乡河流的境况,他们通过不同角度图片的回放,让我们看到:不时有居民将垃圾丢到河里,更有工厂将工业废水悄悄排入河中,河边垃圾成堆,不名漂浮物由上而下,河边的空气都夹杂着一股酸味……经过这样的内容拓展,学生深深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之后,他们还自发设计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并将倡议书发放给了附近居民.在这样的亲力亲为中,学生目睹了环境恶化的现状,感受到了人类自己破坏环境的不端行为,自发写出倡议,由衷地树立了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这与对教材内容的多元拓展是分不开的.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作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把教材作为例子,应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创设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除了上述提到的三条路径外,我们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校内、社区和其他社会资源,将图书资料、影像资料、计算机软件等作为载体支撑,把课堂“搬”到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灵活“开采”,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品德课堂灵动有效起来.

创造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创造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创造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