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图像视域下茶盘的形制流变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图像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图像视域下茶盘的形制流变

茶盘是茶具专用发展中的一个体现,其功能是承托茶具,方便呈递.随着发展,茶盘分类愈显明确.形制小、与单个杯盏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托、茶船;形制大、与多个茶具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盘、托盘.本文以历史发展为时间线索,以图像与出土的实物作为相互对照,并结合相应时期的古籍文字资料,力求多角度展现茶盘的发展和变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一器多用的蒙昧期

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在之后很长时间内,茶业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饮茶尚未成为生活常态.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日常生活中使用器物仍存在一器多用的状态.“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敬茶”,这里出现的瓦盂,也就是陶碗,黄门是指黄门侍郎,一种官职称谓,大意是说这个黄门侍郎官职的官员用陶碗来给晋惠帝司马衷敬茶.

茶盘是盘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典型代表,都是作为盛物器来使用.通过早期器物的形态探究,可以一窥饮茶用具的雏形和源头.《说文解字》中说:“ ,承也,从木,般声, ,古文从今, ,籀文从皿.”籀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也称作为“大篆”.从字形上可以看出,盘有木材制作的或金属制作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出随葬品彩绘陶盘和大木盘.其中大木盘是和木豆、木斗放置在一起.豆是一种外形类似高足盘的器皿,有的豆还有盖.《尔雅·释器》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在此出现的和木豆、斗搭配出现的大木盘应当是为饮食器具.同时随葬品中还有漆器圆盘和长方盘,但因时代久远木胎已经腐烂,只剩外在的漆皮.相似的情况在宝鸡竹园沟西周墓也出现.发掘简报指出:“酒器有爵,卣、尊各一件,觯两件,斗一件,勺一件,所有酒器都放置一方形漆盘内,漆盘已朽,仅能从残存漆皮辨认出漆形.”

《华阳国志》中写到曾经巴蜀人民把“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作为贡品献于周王室.而关于茶作为日常饮用,到西汉时期才有明确记载.王褒在《僮约》中写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武阳在今天四川彭山县内,当时已经形成了茶叶买卖,可见茶业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烹茶习惯也应早于此形成.在《三国志》中有“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以当酒”的记载.是“茶叶老者”,即采摘时间稍晚的茶.以茶当酒即出于此.韦曜饮茶所用器具,或不应简陋于孙皓的酒具,有可能存在饮茶饮酒共用同种器具.魏晋南北朝是茶饮的成型时期,但专用的茶具尚未形成.对这一阶段出现的器具的类比,对展现当时饮茶所用器具能够有所帮助.

画像石中也常见盘的踪影.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图1),壁画描绘“专诸刺吴王僚”的内容,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所写的“具酒请王僚”,“酒既酣,公子光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鱼灸之腹中而进之”.画面中,专诸前面有一圆盘,底部有三足,盘中放有耳杯,因为吴王僚“酒既酣”,可以知道耳杯是用来饮酒的酒器.在河南偃师杏园34号西晋墓出土有直径31.8厘米的圆盘,盘形扁平,四周起窄边,盘下外接三个敦厚的足.此出土的三足盘与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专诸刺吴王僚”画像中的盘相似.

二、器之专用的萌芽期

自晋始,关于茶的记载和诗句开始增多,如“老妪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可见茶在市井之间已深受追捧,茶开始脱离饮食形态逐渐进入文化圈,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君王所喜好.专用茶具亦随着饮茶之好开始出现,瓷器制作技术的完善,也对专用茶具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承托茶碗的专用盘也初现端倪,图2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所藏东晋越窑青瓷茶碗带托盘.图中可以看出盘与碗釉色一致,釉色呈深绿色,盘、碗无任何纹饰,盘沿微敞,盘内有圆圈微微隆起,圆圈内凹,碗底部可嵌入其中.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措施.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便于南北方文化交流,茶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隋墓的随葬品中有青瓷七星盘或称为七盅盘,直径27.2厘米,盘内置7个盅,小杯与底盘相连.类似的组合在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中也出现了,高3.8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5厘米,平底,子母口,内均匀只小盅.多个小茶盅和盘的配套,在绘画中也能见其身影,如《列女仁智图卷》,相传其为东晋顾恺之所绘,现有南宋摹本,图中卫灵公和夫人对坐于两席上,在两人之中,地上放置有两套托盘,内放置多个小茶盅,灵公夫人手持小托盘,盘中放置有一碗.

三、器之专用的发展期

隋朝虽只有短短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其文化、政治制度等对之后的唐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强盛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饮茶不仅在民间普及,文人之间对饮茶的认识也提升到了品饮的高度.陆羽《茶经》的出现,更是茶文化的发展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饮茶有着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使得好饮茶走向了如何饮好茶之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在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所引”.另一方面饮茶风气也促进了茶具的发展,专门搭配单个茶碗或茶杯的盘,也有了新的称谓,李匡乂《资暇录》中说道:“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活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短短几句话,说明了茶托改良于“ 子”,而“ 子”是圆形的小盘.然而根据出土的实际情形,早在南朝时期搭配茶碗的茶托已经出现.在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随葬品中发掘出了青瓷托盘,盘心突出高1.9厘米、厚0.5厘米的圆圈,圈内无纹饰,以备承托杯碗.在南朝时期,承托杯碗的盘已经相对成熟,但仍未普及开来,所以才有《资暇录》中提及的内容.图3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所藏唐代茶碗带托盘,碗、盘釉色细腻,形制上与之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盘内凹进,盘心内有圆圈凸起,碗足可嵌入其中,盘下起高足.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宫廷器具中有一精美的琉璃茶碗带托盘,根据《物帐》碑中的记载,为“琉璃茶拓子一副”.盘面向内凹,碗置于其中,盘下有细足.

文人对饮茶的喜爱,同样反映在绘画中,关于品茗内容的绘画开始出现,也就是常说的茶事图.《高逸图》(图4)乃唐末蜀中著名画家孙位所绘,描绘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画面左侧,侍童双手端持一个圆形茶盘,面宽平低浅,边沿向上.从图中可看出,侍童手指搭扣在边沿处,这样承托茶碗更加稳定.同样在此图中,还出现了一个底部带足的茶盘,此茶盘上部形制与侍童端持的一样,但在底部有足架支撑,将茶盘抬起避免了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唐代画家周昉所绘《调琴啜茗图》,描述的是唐代女子抚琴饮茶的生活场景.画面中,侍女双手持深色方形茶盘侍奉于抚琴女子身后.在《萧翼赚兰亭图》(图5)中,画面的左侧有侍者和童子在煮水烹茶,备茶桌上放有一个托面平,面下有高足,面上放有白色茶盏.童子单手持相同盏托和盏.

* 本文系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3222)研究成果之一.

梅汝晨: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

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图像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图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图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