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读霓屿岛论文范文素材 与走读霓屿岛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走读霓屿岛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走读霓屿岛

文、摄/曹凌云

陆地上的劳作,叫耕田;大海上的劳作,叫耕海.在霓屿岛,就有这么一批耕海的人,他们有着海一样的性格,搏击大海,打鱼为生,近40年来,他们养殖紫菜,不断扩展,面积达到3万亩,创造了关于海的神奇故事.走读洞头百岛,常常要从霓屿岛经过,但仅仅是“经过”而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对待.霓屿岛面积约10 43平方公里,周围有大片滩涂,面积约14 28平方公里,岸线长30 18公里.一、大海从来没有吝啬过对耕海人的馈赠

与许多岛民一样,霓屿人的生产模式曾经是牧鱼耕地,亦渔亦农,他们春种番薯、蔬菜,冬播小麦、豆类,一年四季,番薯是主食,但仍然无法自给,需大量从外地购入.渔业成了他们的主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霓屿人依托海上工具,进行海上流动捕捞,从帆船到机帆船,从张网船到舢舨船.到了七十年代初,霓屿以大队集体形式发展机动船,十年代,又以股份制形式使用大马力的钢制渔船远洋捕鱼,收入可观.

在霓屿岛,近海作业有“定置”张网、网筐、小花罾、三角棱等,春季扦鳓鱼、抓乌贼,秋季捕虾蟹、网海蛰……那时,霓屿岛近海鱼虾穿梭游弋,加上滩涂广阔,涂里有贝类涂上有跳鱼.原霓南乡(霓屿岛曾设立霓南、霓北乡)乡长柯育萍说:当时有人夸耀霓屿的霓岙正海涂上的蛏子大如草鞋,蛤蜊大如拳头,有些夸张,但可以说蛏子如婴鞋,蛤蜊如婴拳.霓岙正海涂上盛产弹涂鱼,也叫跳跳鱼,温州人叫阑胡,依靠胸鳍和尾柄在水面、沙滩和岩石上爬行、跳跃,在滩涂上打孔穴居,我们拿着铲子去挖阑胡,半天可以挖三四斤,阑胡肉肥腥轻,味道赛过河鳗.浅海滩涂还有一种鱼叫乌塘鳢,霓屿人叫古呆,温州人叫蝤蠓虎,背鳍两个,胸鳍大,喜欢舒展开来,它能吃掉生性凶猛、甲壳坚硬的蝤蠓(锯缘青蟹).岛上有渔民仔细观察过蝤蠓虎吃蝤蠓的经过.它善于在滩涂上装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当蝤蠓爬近它时,它那扇形的尾巴就如响尾蛇的尾巴一样迅速摆动,发出声音,以引诱蝤蠓,当蝤蠓的两只大螯足咬住它的尾巴时,它猛地将尾巴一甩,就把蝤蠓的两只螯足击断了,这时,它马上转过身子,把自己的口水吐到蝤蠓的口中,它的口水里有一种酶,能把蝤蠓麻醉掉,把蝤蠓肉软化掉,它就连肉带汁都吃了,蝤蠓就只剩一个空壳.蝤蠓虎的肉肥厚鲜美,用老酒做水,加姜片、、大蒜,用文火炖30分钟,既解馋,又大补,胜过如今的豪华盛筵.

上世纪七十年代,霓屿人从福建学来紫菜养殖技术,开始用竹竿加竹帘养殖,颇有收益.改革开放后,一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外出务工经商,留下来的渔民发展插竿紫菜养殖,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

石子岙村有近两干亩的紫菜养殖场,村里的老支书包贻岳年轻时出海捕鱼,中年时养殖紫菜,养了38年,最多时养20多亩、700多张网帘,现在已近暮年,他把养殖场送给了亲戚,专心育苗.他说:养殖紫菜关键在育苗,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到海里把紫菜孢子采过来,洒在贝壳里,置放在专门的育苗池中养育.白露前、后一个星期,冷气渐重,我们把附有苗种的网帘固定在养殖场的插竿上,进入出苗期,如果有北方冷空气南下,就为紫菜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所有的养殖户都心照不宣地遵循着时间的规律,保持着一致的生产步调.潮涨潮落,十天半月后,一排排网帘出现了变化,一小撮一小撮的红色小苗在海风海水里渐生渐长.养殖紫菜最辛苦的是插竿,买来粗壮挺拔的毛竹,削尖后插到海涂中,并搭起支架,全靠人工,劳动强度大,只得雇小工、叫亲戚.

上社村的柯受学16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养紫菜,至今已经30多年.近十来年里,他与妻子一起养了2000多张网,80亩,靠着养紫菜,他们的生活充盈而安康.听了柯受学的描述,原来养殖紫菜有太多的讲究.他说:养殖的海域要潮流畅通、有风有浪,最好刮点北风,海底以沙泥底为佳,水质以含氮、磷较多为好.紫菜养殖的产量、质量主要在于叶状体是否生长正常及收获时间长短,这与管理水平有关.管理并不轻松,小苗生长齐全后,要注意调节水层,增加叶状体光合作用时间,一般出苗后每天生长速度1厘米为正常,长大一些后每天可增长4厘米以上.还要经常到养殖场查看插竿是否稳固,网帘固定得怎么样,不敢怠慢.如果几天没有风浪,淤泥会粘在紫菜上,青苔杂藻附生于网帘,占苗位,争营养,都要及时处理.有时高温天气,叶状体腐烂变绿,严重时全海区烂掉,一天天的辛苦,流那么多汗水,烂掉时,却在一夜间.

终于到了紫菜收割季节,柯受学夫妻俩往往要在凌晨趁潮水退下时去收割,他们顺着网帘把紫菜割下来,简单机械的动作考验着他们的耐性.到上午点钟,太阳已升得老高,看着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夫妻俩才满载而归.大海从来没有吝啬过对柯受学的馈赠,每年的收成总是能够尽如人意.经历时间和海潮的孕育,这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海洋生物养殖,让许多人家有干金、富贵骄人,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排排深入海水的竹竿,在阳光和海风中显得特别壮观.

二、附近的海域曾经是重要的通商水道

在走读霓屿岛之前,我似乎只知道一条灵霓海堤把霓屿岛与灵昆岛相连,建设中的77省道延伸线从该岛经过,瓯江口新区、瓯飞工程(位于瓯江与飞云江之间的滩涂围垦工程)的石料场在该岛.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霓屿岛是一块“飞地”,汽车开在海岸边蜿蜒的公路上,不到五分钟,就出了霓屿岛进入深门大桥.而这一次来,我才知道霓屿岛不仅有良好的海湾、葱郁的山林、时尚的民宅,还有默默矗立了几百年的“灵潭摩崖”和这块摩崖遥相呼应的石子岙城垣,有宁海禅寺、大贡岭公园、夫妻榕、宋代墓穴、西班牙古银币……我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岛上飘来飘去.

柯育萍曾经是霓南乡文化员,对家乡的乡土文化进行过认真的调查.他告诉我,霓屿岛最有名的古迹是灵潭摩崖石刻,位于上社村南岙溪水潭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霓屿中学师生发现,我们前往调查.摩崖刻在距溪口约100米、高出水面约2米的一块大石头上, “灵潭”俩字楷书阴刻,右上角阴刻有“乐清邑令胜忽口”,下有“敬令”,其他字迹已模糊不清.经过考证,“乐清邑令胜忽口”即元朝乐清县令胜忽儿,蒙古族人.某一年,乐清大陆久旱不雨,禾苗枯萎,河床干涸,县令胜忽儿带着一批人寻找求雨的地方,他们来到霓屿岛,当时这里属乐清十八都管辖,他们见南岙溪涧有一潭碧水,喜不自禁,拿一块小石扔于潭中,荡起涟漪,有两条泥鳅在游动,他们以为是龙的化身,就把泥鳅抓住,做为龙请到乐清大陆去了.到了乐清,只见天际边滚来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求雨应验,乐清县令就称此潭为“霓屿潭”,为乐清十五名潭之一,并在潭边岩上刻字纪念.此后多年,乐清群众每遇干旱季节,就来此求雨.明万历《乐清县志》载“霓屿岛有龙潭”,光绪《永嘉县志·舆地·叙山》载“霓奥山……海中有龙潭”.石头和纸张,以不同的方式记载着相同的事件.

石子岙村现存一段古城墙,有300多年历史.300年前的石子岙有18户人家近百来人,岙前的大海上有一条狭长的水路夹在两座岛屿之间,是通往温州城的主航道.乱世之中,这里的岛民生活穷困,就聚集在一起打劫过往商船,做起了海盗,打劫毕竟违法,就有官兵上岛捉人.为了抵抗官兵,明末清初时,岛民建了一条长22 7米、高5米的防御城墙,用块石垒砌,当中设一圆型城门.他们囤积粮食,将乱石与滚木备足,如有官兵上岛,火速封闭城门,乱石与滚木齐下,一场战与火的较量就开始了.官府称石子岙为贼子岙.

在包贻岳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那段城垣.它横亘在村口,本来坍塌残破,修整过几次,俨然是一座要塞的规模.我站在城门下往北望,数箭之地可见石子岙滩涂.包贻岳说:有一次官兵摇船过来,正是中午,石子岙起了北风,风大浪猛,船靠不了岸,侧翻了,一船的官兵都淹死了.我小的时候,上辈人叫我不要到滩涂玩耍,那里死过很多人,有鬼,我们也确实见到一些遗骸.我穿过城门,走在通往滩涂的小道上,仿佛走进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在滩涂边,我们没有发现遗骸,猛一抬头,只见城垣在阳光映照下,黝黑如铁,凛然不可进犯.

郎等村也曾有过海盗.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多支海盗驻扎在郎等村,有个海盗头子叫黄庆东,他与部下十几个人居住在内东郎自然村渔民叶月德家里,他们有,占地为王,骚扰百姓.1952年霓屿岛解放了,海盗大多逃跑了,个别被捉住毙了.传说有一名从温州来的女子,是黄庆东的小老婆,1951年来郎等村找黄庆东,这个女人走起路来柳色青青,说起话来像蜜蜂一样嗡嗡嗡,一笑,腮帮子上有两个大酒涡,一哭,眼睛像栽倒的两个大酒盅.但村里有人说她是特务派来的探子,乡里就把她捆起来拉到山尖去毙,她眼泪山泉一样从颧骨上淌下,流到脚下的山路上,一步一个湿脚印,毙时,满山满沟响起鬼哭狼嚎的声音.

在上社村,有村民发现过宋代墓,用红砖砌成,后被开垦成耕地.1987年,有渔民在倪岙正海滩上挖到一小坛西班牙银币,乡干部知道后上门动员他拿出来,他拿出了两枚,现收藏于温州市博物馆.2008年,西岙自然村出土了7件北宋时期的陶瓷,这是霓屿岛有确切记载历史的开始.

在蔚蓝的海水中,鸥鹭翻飞,帆影点点……霓屿岛附近的这一片海域,来往穿梭过多少远洋的商船?谁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里曾经是重要的通商水道,商人和船夫曾经在这片海上披星戴月,征服惊涛骇浪,纵横千里万里,带去丝绸茶瓷,带回香料药物,让干家万户受益.三、空旷山野里的快乐生活 霓屿岛主峰山尖,海拔332米,洞头区第二高峰,据说在山尖观景平台可3600观景,近百个岛屿能尽收眼底.面对这份诱惑,我们驱车行抵山尖.

2007年,东海舰队宁波海军雷达旅在山尖设立雷达站,并有雷达兵进驻,随着瓯飞料场的不断推进,几年前迁移了.我们在观景平台上凭栏瞭望,海阔天空,略有一层梦幻般的薄雾,此时阳光并不强烈,投射到海面上,产生粼粼的光影效果,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远处的海平线是一个永远的背景.

郎等村程书记说:山尖是军事要地,洞头解放后,这里是驻军的首选之地.当时进驻一个营,没有营房,部队暂居在岛民家里,同时加紧修筑营房、碉堡、哨所,还深挖战壕、防空洞,四年后入住营房,1971年部队撤走了,当地政府把营房改建成霓屿中学.柯育萍说:1974年我高中毕业,来霓屿中学代课一年,5个班级,学生两百来人,教职员工十多位,学生来自本岛,全部住校,师生同吃住同学习同劳动.学校里烧的煤炭要到桐岙供销社购买,老师带着学生走山路浩浩荡荡地过去,又浩浩荡荡地挑煤炭回来,湛蓝的天空下是空旷的山野,个个小脸蛋都晒得黝红,来回要一个多小时,算劳动课.师生们还在山尖栽种剑麻,这是一种硬质叶纤维作物,被收购站收去打绳子用.那时没有电,学生夜读要点煤油灯.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看到半山腰白雾缭绕或日出日落,学生们就高举双手欢叫.还有男同学去摘几朵山花或几个野果送给心仪的女同学,为本已色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增添更多的诗意.

那时霓屿岛上还没有公路,不同村的村民来往都要走山路,比如从郎等到桐岙,路程约一个小时,这是“大路”,山尖上更多的是小路,当地人叫老鼠路,上山砍柴用的.在洞头群岛中,霓屿岛山高柴草多,柴草成了岛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砍好柴草,晒干,装在小船里划到洞头本岛去卖,一担一两毛钱,见到.他们自己烧柴屑,赤着脚,拿个竹耙子,走老鼠路到山梁上,然后一边往山下跑一边用竹耙子耙柴屑,半天可耙一小箩筐.山尖不仅柴草好,水源也充沛,山上有多条水沟溪涧.村村有水井,是岛民的饮用之水,井边有洗衣台,井水充裕时可供洗涤.水井边常常挤满了人,井台成了人们的信息交流中心,洗衣洗菜的女子,七八个围在一起,什么大事小事有趣事开心事,都要聊,聊了之后还要唱,唱当地的民谣小调,大家都那么开心.但遇到干旱或过年用水量过大,井水不够用了,家家户户要排队轮流取水,队伍最长时有十多米,轮到的人家就背来梯子爬到井底,水蓄一点,用勺舀一点,水也蓄得快,十多分钟一桶水就满了.柯育萍小时候排队取水时觉得无趣,就带一只笛子在身边,排队时拿笛子吹,他把笛子贴在唇边,双目低垂,双唇轻启,一首悠扬的乐曲在笛孔里诞生了.下了井底等待蓄水时,他也要吹笛,井里有回声,有扩音效果,笛声就显得特别浑厚高亢,更加低徊婉转,他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四、耕海人向滩涂要明天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霓屿岛就吹起了围海造地的号角.那时候三条垄大队大胆提出要在倪岙正围海造地,得到全体社员的拥护,大队按劳力摊派义务工.那时没有机械设备,人工开采岩石,人工抬、扛石料,社员们带着饭包从天亮干到天黑,但建起的堤塘总毁于台风大潮中,建了十来年没有成功.1985年,16位青年人承包了堤塘建设,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围成了一条长560米、高4米的海堤,造地面积282亩,这是当今大规模围海造地的前奏,他们被评为省级青年突击队.

三条垄是灵霓大堤进入霓屿岛的第一个村,1982年分为上社、下社村.下社村支书沈上法说:1997年,我们响应上级号召,投身灵霓大堤建设,那一年我刚刚当选为村主任,马上就要着手征地工作,但村民很支持家乡的建设事业,耕地和山地几乎是被无偿征用(耕地补偿款每平方1-2元),每人还要捐款出26元.1997年12月29日,灵霓大堤开工建设,在我们这里打响第一炮.当时整体推进没有把握,先建两公里试验堤.2006年4月,不但灵霓大堤建好了,而且五岛连桥了,从此,洞头与温州城区通车了.

霓屿街道主任陈志华说:洞头发生巨变,霓屿岛作为洞头的桥头堡,贡献很大.这些年来,霓屿岛被确定为瓯飞工程、瓯江口新区石料场,政策处理规模之大、种类之多、资金之巨、难度之高在洞头均是史无前例,政策处理涉及万亩海区退养、2500多亩土地征用、104户居民搬迁安置,村民全力配合,无怨无悔.霓屿人与美好的生活紧紧拥抱,每个村都绿树环绕,园林点缀,高楼别墅依山而建.霓屿,这个曾被冷落在大海里的岛屿,正整装待发,等候下一次的嬗变.

走读霓屿岛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走读霓屿岛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走读霓屿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