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类论文范文集 跟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境遇和方法自觉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境遇和方法自觉

摘 要: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业已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程和经验、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研究、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研究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容回避的是,基本理论研究滞后的情况还明显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方式还没有彻底转变,包括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我们一直在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今天又进一步讲科学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怎样用改革创新精神作指导,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努力做到科学发展、转变研究方式,却思考不够.这种状况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正在进行的大学教材建设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就如何进一步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问题讲几点想法,供同志们讨论.

一、进一步转变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

我们的理论研究方式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一致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反映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就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视角转变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视角.同志是开启理论研究视角转变的第一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预备会上,同志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报告针对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篇讲话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也是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征程的宣言书.此后,同志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他多次指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1980 年,同志就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5 年,他明确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显然,同志在这里所提出的问题,不是针对革命战争时期的问题,而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问题的.换句话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考已经从过去的革命视角转变到今天的建设视角.他并不是一般地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更不是讲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认识不清楚,而是说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成熟的思想认识,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还认识不够、研究不深,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重大失误的根本思想根源[1-3].

转变理论研究视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转变视角,才能深刻理解同志一再提出的上述理论问题的含义,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中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最重要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蕴涵着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新解答,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改革开放40 年的历史,就是从建设理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的历史.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同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他曾经从正反两个方面仔细分析和研究过这个问题.比如,他提出过多个社会主义的反命题,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不是社会主义”等,并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给出了正面的回答.1992 年,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集中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针对当时人们争论不休的经济特区建设的性质问题,明确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如此,同志还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理论.继同志之后,以同志和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继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包括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研究视角的实质,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在革命时期是这样,在建设时期更是如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并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研究方法,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理论领域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明确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问题上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其目的是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和科学的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创新.

转变理论研究视角的关键,是要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破”到“立”的转变.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则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间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比如,革命时期强调的是破坏旧的社会制度,划分阶级队伍,进行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夺取国家政权;而建设时期强调的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创造稳定、和谐、和平的发展局面,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过去我们不太懂这个道理,把“破”与“立”的界限相混淆,甚至认为“破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所以,在建设时期还大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结果是自乱阵脚,甚至使经济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犯了严重错误.其中,既有经验主义,又有教条主义错误.通过40 年的努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角发生了深刻转变,但也要看到,这种转变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人们那里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有的同志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从传统的“革命理论”视角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又用误读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待今天中国的现实,于是就出现了几种错误观点:一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再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或明或暗地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二是“走样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了样的社会主义,主张回归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取代论”,认为不论传统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主张另辟蹊径,用社会主义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些错误观点的用意和结论不同,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上是一致的,都是用革命时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代替整个马克思主义,不懂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革命理论,也有建设理论,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要深入开展,要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就需要在转变理论研究视角方面继续下大功夫.

二、进一步丰富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三大规律”的思想需要深入研究.“三大规律”是我们党近些年来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层次的规律,即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三大规律”,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重要参照系.从这个角度看,经典著作中有许多重要思想长期被忽视,而恰恰是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乃至指导意义.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言,过去我们主要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际上还提出过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许多其他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过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思想、全球化思想、现代化思想、产业结构转化思想、股份制和合作社思想、“三农”思想、民族宗教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等;恩格斯还研究过人类的起源、“两种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民族宗教问题、军队问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等,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思想;列宁提出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特别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条件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思想等.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言,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比较片面.比如,谈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常常只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上看问题,把社会主义与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从社会价值、社会功能上看问题,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忘记了.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强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其中既有科学判断,又有价值判断;而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同志看来,如果社会目标达不到,就说明制度手段有缺陷,就需要适当调整.这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理解.改革的根本和重点就是要根据上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来矫正、调整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而不是要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如单一的公有制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行就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不行就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又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曾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提出过方案,即“十大纲领”,但长期被忽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草案.今天看来这些思想十分有意义,蕴涵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思想,如地租思想、高额累进税思想、废除继承权思想、银行信贷思想、经济的宏观调控思想、义务劳动思想、城乡一体化思想、免费教育思想等,而且还隐含着保留市场经济、实行多种所有制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思想.如果能够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实施,我们就不会犯过去急躁冒进的错误.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还远没有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认真研究实践.又如,在怎样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过去只讲社会主义要消灭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实际上,列宁还讲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问题,有大量关于学习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思想,特别是提出了适合当时落后的俄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还有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就执政党建设规律而言,过去我们还没有这个概念,对资产阶级执政党批判得多,研究其发展规律不够;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一些研究,但就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研究也很不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这方面的思想还是很多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只认为是无产阶级政党,而且把无产阶级简单理解为产业工人.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有更一般的规定,即是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党.之所以当时又叫无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当时无产阶级是人口的大多数.在当代中国,如果仍然把我们党看作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合时宜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几乎不存在,传统产业工人也已经成为人口的少数,作为执政的要想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就必须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遇到执政的实践问题,但还是有不少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思考的.列宁因为遇到了执政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包括对党内思想教育、集中制、防止腐败、人民监督以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都有许多精辟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理论资源,应当深入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研究领域需要拓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过去我们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我们曾经长期认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蓝本的教科书所讲的观点都是基本观点.今天看来,这些“基本观点”已经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全貌,“基本观点”的范围应当扩大,凡是经典作家针对某些重要问题做出的重要论断,都应当看作基本观点;对过去确定的基本观点要继续深入研究,对过去忽视的而今天对我们的实践特别具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更要深入研究.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主体性、人权、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全球化、现代化、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思想观点,都应当深入研究.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应当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般说来,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政治理论、法的理论等.有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思想体系叫做基本理论,如认识论、实践论、人的理论、剩余价值论、国家理论等.但过去我们讲的基本理论都是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汇集,而且是按照革命时期的理解并参照苏联教科书体系构建的.今天看来,这些基本理论已经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貌了.要改变这一状况至少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反映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努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像物理学不仅要讲经典物理学而且更要讲现代相对论等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要讲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反映最新的思想成果,否则就很难说是科学的理论.比如,我们的政治学教材,如果仍然只讲过去所理解的经典作家的政治观点,把政治简单理解为搞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等,那就会严重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既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就会严重误导学生,使学生远离政治甚至厌恶政治.要避免这种片面性,就要讲明经典作家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与合理性,而不能脱离当时革命时代的具体情况把这些思想普遍化,更要讲清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包括我们提出的新的政治理念,如以人为本、人权、公平、正义、和谐、和平等,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如基层建设、政府创新、政务公开、公等.这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才能有全面的了解,政治学才能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至于其他各个理论领域如何加强基本理论研究,也作如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应当拓展的论域很多,除上述三个大的方面外,还可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广.从微观看,应当借鉴解释学、考据学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版本研究、话语体系研究、专题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列宁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学.从宏观看,应当借鉴结构主义、系统哲学方法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包括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界定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问题等,都应当在研究之列.一句话,只有大力拓展研究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才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进一步创新基本理论研究的方法原则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总方法应当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同时应当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要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与好做法,用于基本理论的研究.第一,应当坚持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既要防止本本主义,又要防止实用主义.近年来,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兴起了马克思学研究的热潮,主张借鉴解释学、考据学等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版本等,力图更加准确地把握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原意,甚至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这些做法总体上是好的,有助于把基本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从根本上澄清对经典作家观点的误解,使人们对经典作家的原本思想有深入的理解.但也要防止本本主义,要弄清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不能简单把这些思想观点普遍化,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尤其不能简单用来指导或评价我们的现实.而且,即使是“纯粹”的文本研究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也是要有“意向性”、选择性的,所以,还是要选择对现实有意义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而不能随便什么问题都拿来研究,“为学术而学术”.当然,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即实用主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研究基本观点,用以指导或启发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同志所说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但不能认为“有用即真理”,今天用得着的观点就承认其真理性,明天用不着了就认为它是谬误,更不能把我们自己的观点附加给经典作家.第二,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尤其是在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宣传方面要努力体现“以读者为本位”的原则和方法.基本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但直接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的.所以,我们在撰写文章、著作尤其是编写理论教材时,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精神,使我们的理论充分体现当代人文精神和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以作者为本位”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模式转变为“以读者为本位”的模式,不能简单地把理论作为教育和改造人的工具,而要作为作者与受众平等交流、相互学习提高的平台,这样理论才能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此,要尽量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阐明深刻的理论,使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还要采用比较通用的现代学术话语和学术成果,谨慎使用传统的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术语,尤其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要善于用学术语言阐述我们的思想观点,使我们的理论体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使理论成为传播信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启发思想、提升智慧、推进文明的平台.第三,应当坚持对外开放原则,推动基本理论研究成果走向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引进国外的优秀思想成果,包括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合理思想、当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等,用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最终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基本理论研究走向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介绍给国际学术界乃至世界广大人民,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和谐世界建设.而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不断转变学术对外交流方式,由过去以学习引进为主逐步提升到以创新推广为主,争取为人类学术思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也只有当我们的话语体系、思想文化成果、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能够被世界广大人民所认同并自觉学习和运用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乃至整个社会的复兴才能够实现.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基本理论研究工作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现状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希望学界同仁共同为之努力[2-4].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结: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2、马克思主义投稿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杂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