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玩美童年理论框架下的班本课程实施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为您写理论框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玩美童年理论框架下的班本课程实施

摘 要:“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下的“班本课程”是根据班级实际开发、设计、实施的具有班级特色、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因人制宜打造班级生本课程,因时制宜打造班级节日课程,因地制宜打造班级地域课程,因事制宜打造班级项目课程,将“玩美童年”课程的建构理念与组织策略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中来,让学生在“玩美童年”中尽享“完美童年”.

关键词:“玩美童年”班本课程班级建设

“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是以语文教育为核心,以儿童游戏为原点,融合学科、环境、师生和社会资源,涵盖生活、心理、学科、生命、游戏、思想六大领域,强调跨学科、多元化、渐进性、发展性的一种综合性课程.“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下的“班本课程”,是指在“玩美童年”理论框架指导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加强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班级实际开发、设计、实施的具有班级特色、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为儿童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就是为儿童铺设什么样的“跑道”.基于“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笔者从“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节日文化的不同特征”“地域环境的多元选择”“儿童成长的生命愿景”几个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因人制宜打造班级生本课程,因时制宜打造班级节日课程,因地制宜打造班级地域课程,因事制宜打造班级项目课程,将“玩美童年”课程的建构理念与组织策略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中,让学生在“玩美童年”中尽享“完美童年”.

一、因人制宜,打造班级生本课程

课程从校本走向班本,能让小班级变成大舞台,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但班本课程的开发绝不只是从班级特色的追求出发,而要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班级建设中,班本课程的开发是第一位的,打造学生快乐成长的班级文化,需要因人制宜,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需要入手.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相应提出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在三月这个繁花吐蕊、万木摇绿、充满诗情画意的阳春时节,笔者结合季节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已有认知、人文素养,开展了“在春天里吟唱”班本教学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笔者先广泛阅读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词,然后进行筛选、梳理、鉴赏、分析、整合,最终自制了诗情熠熠、独具匠心的诗歌教程,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村居》《咏柳》《忆江南》《乘着春风去散步》……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歌再到童谣.在春的诗歌的海洋里,笔者带领学生徜徉、感悟、体验.

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例,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词,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着中国古诗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诗人描绘江南美景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其次,以“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入情入境,并凭借自己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生发赞叹——“江南好”,为下文理解诗人“忆江南”的情感做好铺垫;最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眼中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然后再回过头,将此与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体味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和依依不舍.此时,记“忆”中的江南也便随着学生感悟的深入逐渐演化成鲜活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顺势而为,笔者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学生个个陶醉其中,直观感受到了古诗词之美,生发出了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古诗词班本课程探索中,笔者带着学生在诗歌中或闲庭信步,或吟诵赞叹,或轻歌曼舞,引导他们用有趣的舞蹈演绎高歌的白鹅的优雅神态,用深情的吟诵展示良辰美景的恬静与美好……一首首诗词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一曲曲悠扬的歌、一幕幕动感的景.诗歌的音韵在教室里回响,在春天的“玩美课程”中回荡,将学生的心一次次带向诗和远方.

从解决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入手,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索发掘课程,让一根跳绳强身体、一件乐器陶性情、一首古诗丰底蕴、一手好字打基础、一位楷模做榜样、一句格言立志向……生本课程内容丰富,并根据学生需求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品读中学,在玩耍中学,在怡情中学……最终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因时制宜,打造班级节日课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远,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时制宜地打造班级节日课程,既能丰富和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又能增强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信念.由此,笔者选择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这9个传统节日,作为班本节日课程开发的主题.

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情况,兼顾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等特点,我们的节日课程按年段设置,如在低年级开展春节和元宵节的主题活动,在中年级开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主题活动,在高年级开展七夕、重阳节、冬至和腊八的主题活动.依据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内涵,有选择、有重点地渗透,确立认知、情感、升华三个维度目标,力求为学生发现更为开放的学习途径,促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其爱家、爱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引导学生探究元宵佳节为例,为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弘扬其文化价值,笔者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张灯结彩,共庆元宵佳节.活动伊始,师生一起挂彩灯、赏花灯,让手工自制的各式灯笼挂满班级的墙壁.红红的灯笼团团圆圆,式样繁多,造型美观,充分、鲜明地彰显了学生的无限创意.走进灯笼装饰的教室,只见整个班级都沉浸在元宵节浓浓的喜庆氛围中.接着,笔者组织学生猜灯谜,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灯谜,如“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打一食物)”“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箫声(打一节日纪念日)”“中间火山,四边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等,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来到灯谜前,积极地思考谜底.作为元宵佳节的经典活动之一,“灯谜”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猜灯谜,就是领会、汲取、内化文化的过程,不仅能学到知识,享受元宵佳节的欢乐,还能提升文化自信,涵养博雅气质,可谓一举多得.走出教室和校园,大街小巷里也有赏不尽的花灯、猜不完的灯谜,处处传达出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度,让学生时时浸润在这一节日文化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冬至到来之际,笔者又带领学生开展“团圆冬至一家亲”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参加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询问家中长辈等途径,了解了自己家乡冬至的由来、习俗和各种传说,在班级里相互分享,积极交流.然后,大家围坐在几张桌子搭成的“灶台”边,搓汤圆、包饺子.一锅锅热腾腾的汤圆煮熟了,一盘盘五彩的饺子上桌了.当看到自己制作的汤圆、饺子被端上来时,学生都非常兴奋.他们踊跃地拿起碗和勺,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场面温馨感人、其乐融融.快乐,在每位参与者的心中久久回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传统习俗的魅力,更享受到了家校一家亲带来的特别关爱与温暖.

三、因地制宜,打造班级地域课程

地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使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在“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下,对地域文化进行择优、筛选,为我所用,使之引领贯穿于班级的班本理念、培养目标,既是学生内涵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班本课程建设责无旁贷的义务.而且,对学生而言,与地域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架构下开展学习,不仅能使自己的知识、语言、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发展,还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由此,笔者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班级地域课程.

课程开始之前,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对南通的文化资源做了梳理.我们发现:南通人杰地灵,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拥有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刺绣、扎染、蓝印花布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著名人物张謇,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南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狼山这一峻拔挺秀、古迹众多的著名自然风景区,是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有“江海第一山”的美誉;南通的“民间剪纸”“种子贴画”“手绘灯笼”“皮影天地”蕴含着无穷魅力……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淀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外,我们还走出课堂,到蓝印花布馆,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来到张謇博物馆,了解南通名人张謇对南通历史发展的作用;来到灵秀的狼山,感受狼山的临江望海之美……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班级地域课程无不渗透浓浓的乡土特色、风土人情.

以探究蓝印花布制作为例,笔者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让他们体验扎染艺术,并制作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月的淘洗,它们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参观了博物馆,了解了有关蓝印花布的悠久历史以及蓝印花布的制作全程.蓝印花布是全手工打造,分刻花、刮防染浆、染色、刮白、晾晒五个步骤,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认真打磨.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学生踊跃报名,想自己动手制作蓝印花布.在自己扎图案、自己染色、自己晾晒的亲身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因事制宜,打造班级项目课程

班级项目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利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生成项目活动,以促生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班级项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是教师、学生共同决策、有效挖掘、创新实践的过程.班级项目课程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及生命愿景出发,以一人、两三人组合或多人的团队展开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的感悟力及生命的张力.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笔者组织开展“好书伴我成长”阅读项目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带着学生走近名家,阅读名著,享受经典;为了加深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学生间的情感,笔者带领学生开展生活项目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诱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笔者带领它们开展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项目课程.

以生活项目课程为例,它主要包括“甜甜的活动共参与”“甜甜的美食共分享”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的活动中,当学生来到宽敞明亮的市区餐厅,聆听过餐厅工作人员暖心的开场白后,便开始参与有趣的小游戏“找尾巴”“吹吹吹”.游戏中,他们热情高涨,你拉着我,我抱着你,欢闹声、嬉笑声响成一片.接着,他们又迎来了终极挑战——自制汉堡.此项挑战中,学生个个自信满满,无论是挑选蔬菜、涂抹沙拉酱,还是铺垫炸鸡块、美化包装,他们都做得有模有样.当香甜美味、新鲜可口的汉堡做成,学生吃着自己制作的汉堡时,他们都自豪感爆棚,觉得亲手制作的汉堡最美味.连续的挑战结束,工作人员给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分发了暖心小礼物,让甜蜜而又温馨的气氛再次进入.这一板块的活动,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同学情.第二板块的活动伊始,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美食,用稚嫩的童语向伙伴们介绍自己所带美食的来源、特点和味道;接着,他们在全班范围内交换、分享美食,互通有无;之后,又分组品尝美食,还不忘用语言交流感受:教室里的糖为什么比家里的更甜;你的蛋挞外酥内嫩,太美味了;你的棒棒糖太神奇了,它能令我心情愉悦………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一个个开心无比,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美食的喜爱和向往,并生发了亲自制作美食的想法.品尝完美食,笔者又和学生一起动手,用心地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贺卡,并鼓励学生自己写上祝福语.看着一张张凝聚着自己真挚祝福、深厚情谊的贺卡传送到自己喜爱的老师、同学手中时,师生都被温暖了.

正所谓,“小活动中有大智慧”,巧妙地开展班本活动,推进班本课程,让班级文化和学生情谊渗透其中,能让同学之情如春雨一般滋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心灵.在接下来的课程活动设计中,笔者将继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着眼于儿童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进一步洞察并把握儿童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通过“玩”“乐”“美”,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班本课程”是“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它引导学生“长于游戏、善于审美”,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培育兴趣特长,开发生命潜能,促进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在“玩美童年”的课程探索中笃实前行,且行且思,一定会培育和享受到无法预约也无可限量的“完美童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发现语文’跨界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a/2018/07)、2018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晓丽.在发现中重构未来——“发现语文”跨界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

理论框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理论框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理论框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论文理论框架

2、论文框架怎么写

3、毕业论文框架

4、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