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故宫论文范文资料 与接力守护故宫国宝的梁家三代人类论文范文资料

此文是一篇故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接力守护故宫国宝的梁家三代人

过去 38 年 , 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 , 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 这位名副其实的 “老故宫人 ” , 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 180 多万件国宝的总账 ,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 , 他做了 30 多年 ,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 ,“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大雪节气刚过 , 早晨的北京 , 气温降到零下 5℃ , 故宫东华门外的筒子河里 , 一半的水面结上了冰.

年近 70 的梁金生 , 骑着他那辆“车龄”14 年的破旧自行车 , 钻进东华门的门洞 , 再北行穿过“三座门”, 来到一座不显眼的小院落.

过去 38 年 , 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 , 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 , 到今天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出生在故宫 (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 成长于故宫”, 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这似乎是生来注定的 , 早先从其高祖父开始 , 算上他自己 , 梁家已经连续五代人在清宫和故宫博物院供职.

这些天 , 一档展示国宝背后故事的文化节目突然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梁金生和祖辈三代人 , 在半个多世纪里 ,守护国宝石鼓的故事 , 在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出 , 许多网友看了视频“感动得落泪”,“很震撼 , 心情很久不能平复”.

第五次文物大清理

他掌管着故宫 180 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每一件文物与总账核对清楚.这项工作 , 他做了 30 多年 , 他对每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个对不上的数字 ,逐一追根溯源 , 最后竟写出了一份 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梁金生推着自行车 , 在小院落里拐了几个弯 , 来到角落里一间不足 10 平方米的小屋 , 屋里靠后墙摆了一个书架 ,塞满了故宫文物的总账.桌上一摞线装册子 , 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卷边.

2008 年 , 梁金生从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的位子上退休 , 之后被返聘 , 回到这间局促的办公室 , 继续翻看着浩如烟海的文物账册 , 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找出文物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 180 多万件国宝的总账 ,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 , 他做了 30 多年 ,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 ,“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在《国家宝藏》节目里 ,“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向观众介绍说 : 梁 ( 金生 )老师这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就是清点故宫的 180 多万件文物.

12 月 11 日上午 , 梁金生坐在办公室里 , 讲到那段经历时 , 突然加重了语气说 ,“核对太麻烦了 !”

上世纪 90 年代 , 故宫建成了大小百余座地下库房 , 原本存于地上的文物开始大批量转移.2004 年 , 即将退休的梁金生 , 向院里提议对故宫文物进行一次大清理.

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 , 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楚,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些文物历经多次转移、分拨和收回 ,分分合合 , 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以前写文物号都是手写 , 顺手把‘5’写成了 ‘8’ ;账上有某件文物,库房里没有;库房里有 , 账上没有;本来是一个铜镜 ,被写到‘其他’类;分类账在库房 , 总账在我这儿,两个总数经常对不上……”这个文物 “大总管” 要面对着 “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问题.

从那年开始,有近200人,穿着 “紫禁城”牌的蓝大褂 , 穿梭于一座座库房之间 , 把 180 多万件文物的卡片、实物、账目都一一核对清楚.之后 , 每一个库房、每一类文物的账册都汇集到梁金生那间小屋里 , 他再对每一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一个对不上的数字 , 逐一追根溯源 , 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最后竟写出了一份 10 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2010 年 12 月 , 最后的瓷器库房 ,完成核对验收.在 7 年清理工作庆功会上 ,62 岁的梁金生带动了全场职工的情绪 , 会场哭成一片.哭声中有做完一件大事的喜 , 又有不甘心的悲.

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五次文物大清理.“前四次清理几乎都是虎头蛇尾 , 我这次清理还有太多遗留问题没解决 , 报告上提出的意见没有落实 , 不能就这样虎头蛇尾地草草结束.”之后 ,故宫又对文物进行了 3 年的彻底清理.

1807558 件 , 故宫文物第一次有了准确的总数.对梁金生来说 , 这次清理更大的意义在于 , 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 , 把诸如《乾隆大藏经》等库房里的“非文物藏品”, 归入文物之中 ,“该修复的修复 , 该除尘的除尘”,方便后人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这项工作让梁金生觉得 ,“是很有趣味的 , 通过对文物的核对 , 我可以跟已经流失的时间对话.”

2000 年前后 , 年过半百的梁金生 ,为了给故宫留下一套数字化的文物管理系统 , 开始学习操作电脑 , 结合几十年的文物保管经验 , 与时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胡锤 , 一同提出需求 , 让技术方去设计.到 2005 年 , 梁金生终于把纸上的文物总账搬到了电脑里.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文物数据科科长王硕认为 , 如果没有此前两位元老级的人物 , 一起建立起故宫文物管理信息系统 ,“别说 7 年完成 , 就是 70 年也未必能清理完.”

抢运故宫文物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 , 守护着 13427 箱零 64 包文物 ,离京南下 , 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从 1933 年开始 , 历时 16 年 ,辗转上万里 , 途经大半个中国 , 上百万件文物 , 无一丢失

前些年 , 梁金生在东华门看古建展览时 , 发现了曾祖父画的一个蝙蝠 , 就用手机拍了下来 , 存在办公室的台式电脑里.这让他找到了一些与曾祖父的时空联系.

清代咸丰年间 , 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 , 被选拔进入内务府宫廷画院如意馆 , 成为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梁世恩在光绪年间,担任如意馆的掌管.祖父梁廷炜 , 本想循着父辈的人生轨迹 ,当一名宫廷画师.这样的设想 , 却在进宫后不久被一场大变革打断.

1912 年 , 清王朝灭亡.1924 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为防止国宝外流 , 民国临时执政府组建了“清室善后委员会”, 负责接收和清点清室古物 , 梁廷炜和那志良等人成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1925 年 10 月 10 日 , 故宫博物院成立 ,梁廷炜开始了对故宫图书的编目整理.

6 年后 , 梁廷炜的命运 , 又一次被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席卷.1931 年 9月 ,“九一八”事变爆发 , 华北危急.故宫博物院接到政府命令 , 紧急将文物装箱.1933 年 2 月 5 日夜间 , 故宫外已经戒严 , 一大批板车载满木箱 , 在夜幕中出午门进入前门火车站.一同装进车厢的除了故宫文物 , 还有存放在国子监的 10 个一吨重的石鼓、古物陈列所和颐和园的珍品.

作为押运员 , 那志良后来回忆起那夜的场景 :“除了车辆之声外 , 没有任何声音 , 没有人说话 , 也没有人唱歌 , 有非常凄凉的感觉.”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 , 守护着 13427 箱零 64 包文物 ,离京南下 , 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

文物分批运抵上海后 , 又在 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后 , 被运往南京朝天宫库房存放.次年 , 卢沟桥事变爆发.11 月 , 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 , 故宫文物也分三路西迁.

一路运到汉口 , 转长沙、贵阳 , 保存在贵阳安顺的“华岩洞”;一路运到陕西的宝鸡 , 经汉中、广元、成都 , 保存在四川的峨眉 , 梁廷炜带着家眷护送这一路文物的转移,有 “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就在护送之列;还有一路沿长江而上 , 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 ,保存在四川乐山.

这是一场炮火下的抢运 , 三路文物一程程停留 , 寻找存放之地 , 沿途一次次紧急搬离 , 躲避日军轰炸.那志良在回忆文物西迁的历史中提到 , 最重要的一批 80 箱文物运送到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 , 被转移不到一星期 ,“图书馆被炸了 , 爱晚亭边也炸死了不少人.”

文物返回南京后才出生的梁金生 ,多年后在历史资料中 , 才发现爷爷梁廷炜押运文物穿越秦岭的惊险.当时正值冬天 , 转移文物的卡车爬行在积雪的山道上 , 路陡山滑 ,“外面冰天雪地 , 车里人紧张得汗流浃背.”在汉中转移文物时 , 梁廷炜幸运地躲过了敌机的一次俯冲扫射.

最终 , 这些故宫文物的“守护人”,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 从1933 年开始 , 历时 16 年 , 辗转上万里 ,途经大半个中国 , 上百万件文物 , 无一丢失.

三代人接力守护国宝

梁金生长大后 , 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 ,“文物不停地转移 , 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 , 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 , 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从 1933 年 2 月 5 日 那 天 开 始 ,梁家的命运就已经与故宫文物割舍不开 ,1924 年出生的梁匡忠 , 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梁廷炜,守护着文物南迁、 西迁.1941 年 ,17 岁的梁匡忠开始管理文物库房 , 在四川娶妻生子.

梁金生和兄弟姐妹的名字 , 都是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的 , 祖父梁廷炜希望梁家的孩子们记住那段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历史.梁金生的大哥出生于1944 年 , 当时文物押运到四川峨眉 , 取名梁峨生;大姐在 1946 年国宝迁到乐山时出生 , 乐山古时称嘉定府 , 取名梁嘉生;抗战胜利后 , 国宝东归南京后 ,梁金生和妹妹梁宁生相继出生 , 名字取金陵和江宁各一字;文物回到北京故宫后 ,1956 年弟弟出生 , 取名为梁燕生.

梁金生长大后 , 才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 , 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 ,“文物不停地转移 , 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 , 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 ,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甚至在 1949 年初 , 梁廷炜接到密令 , 将两千多箱文物押送到台湾时 , 仍觉得那只不过是又一次寻常的南迁.一同赴台的还有梁金生的祖母、大哥梁峨生、二叔和三叔.父亲梁匡忠则奉命留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哪知这一别 ,梁家人再次团聚 , 却是在将近 40 年后.

1987 年 , 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先生 , 到北京故宫参观 , 梁金生用繁体字写了封家书 , 托他辗转美国寄往台北.第二年 , 哥哥梁峨生才来到北京 , 带回了祖父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在梁金生的记忆中 , 跟大多数喜极而泣的团聚场面相比 , 梁家那次 39 年后的重逢 , 显得出奇的平常 , 没有过多的话语 ,“父亲没有太多的表情 , 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梁金生还记得 , 那之后每隔几年 ,哥哥和三叔都会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 ,简单聊聊各自在北京和台北的家常.更多的时候 , 不善于表露感情的几个男人 ,只是沉默地坐着 , 不说话.

留在大陆的梁匡忠 , 从 1941 年开始 , 到 1994 年退休 , 之后又被返聘回故宫 , 为故宫保管了一辈子的文物.

从 1950 年开始的 8 年间 , 梁匡忠又一次担负起“文物押运员”的角色 ,在南京把石鼓和其他文物装箱 , 联络火车皮 , 分三批把故宫文物运回北京.包括清代皇帝的祖宗牌位在内的 10 万余件文物 , 却留存在了南京朝天宫库房.

到北京后 , 这个“本本分分”的故宫普通职工 , 回到保管部 , 清点和保管国宝、核对文物账册 ,“一辈子再也没离开过故宫”.

在梁金生的回忆中 , 父亲梁匡忠生前习惯坐公交车去上班.天刚蒙蒙亮 ,住在工体附近的梁匡忠 , 就走到朝阳路 ,等着早上 5 点的第一班 109 路公交车 ,跟头班车司机都混熟了 ,“司机就在没有站点的朝阳路路口和神武门专门为他停一下”.到站后 , 他敲开神武门 , 门卫等他进去后再关上.

2007 年 , 梁匡忠去世 , 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 , 最后一位见证文物南迁和西迁的老故宫人走了.这位老故宫人 , 生前常念叨着 , 希望南京留存文物尽早回到故宫 , 未承想却成未了心愿.今年刚过世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 , 直到生前几个月 , 仍在为此事四处奔走,最终也带着一个 “不完整的故宫”的遗憾离世.

1979 年 , 知青返城.31 岁的梁金生 , 在内蒙古插队 11 年后 , 回到北京.自幼在故宫里逮蛐蛐、一年年“进宫”给父亲送饭长大的梁金生 , 在众多招考单位中 , 只报了故宫 , 却因超龄 , 最终去了工程队, “只要能进故宫,让我干什么,都乐意.”

“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 , 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 ,梁金生的工作 , 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 , 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 , 找到一件国宝后 , 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

在故宫工程队 , 梁金生干着最累的体力活 , 在午门广场“墁过地”, 东西华门间推过几百斤的运砖车.

那段日子里 ,30 岁出头的梁金生 ,跟工友一起 , 光着膀子 , 下身穿蓝色工服 , 脚穿解放鞋 , 站在故宫东北角门至东南角门间的城墙上 , 拔掉杂草铺上石砖.

城墙下经常围着一群好奇的“老外”, 拿着相机拍下他们劳动的场景 , 相机的咔咔声一响 , 工友们相互开玩笑说“自己的影儿又出国了”.

梁金生至今仍说不清 , 当时“有哪位贵人相助”, 在工程队待了 5 年后 ,他就被调到故宫的保管部 ( 文物管理处前身 ), 做了他最向往的文物研究和保管工作.

此后的 10 多年里 , 梁金生在保管部 , 做着父亲此前的工作 , 征集文物、清点保管、核对账册.“刚来的时候 ,什么都不懂 , 当时社会上的文物捐赠或卖到故宫 , 院里就会请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久安这些书画界大师和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做鉴定 , 我每次都去听 ,一点一点地学.”

张忠培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 , 曾为故宫设计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此后多年 , 故宫的管理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从此有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其中 , 梁金生推动了文物保管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在退休前 , 他为故宫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休眠制度、库房点交制度和批文制度 ,“文物展出一次后要休眠三年.文物借出库房 , 谁口头说都不行 , 必须有院里的批文.”

人生进入第 69 个年头 , 梁金生仍过着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律生活 , 一辆自行车 , 穿梭于东三环外的家门和故宫东华门之间 , 觉得坐公交车“不自由、太烦人”, 过去十多年里 , 老伴儿的小轿车甚至都换代了三次.

故宫墙外的世界对他而言 , 似乎是时间停滞了.“原则性太强 , 完全不懂现代社会的世故 , 对钱没有概念 , 够花就行.”儿子梁骏眼中 , 老爷子枯燥、没有爱好,生活中甚至有些古板. 衬衣、西裤、皮鞋 , 永远只穿这一种风格的衣服.家里书籍、资料等物件的摆放位置和朝向 , 都不容得一点变动.

在故宫里 , 他总觉得“有好些事没做完” . 文物南迁后, “从北京走了多少件,回到北京多少件 , 留在南京和去了台湾多少 , 总和应该是一个数字 ,”但他至今还没搞清楚;故宫文物哪些流失到民间了 , 哪些回来了 , 他要一件件弄明白;文物总账里 , 还有一些对不上的 , 他要查出来……

12 月 13 日上午 , 东华门内那间办公室里 , 梁金生在椅子上坐定 , 拿起一个光盘大小的放大镜 , 照着一本旧书里的小字.这本 1934 年出版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 详细记载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溥杰的清室文物.后来的几十年里 , 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宝 ,有一部分陆陆续续又回到了故宫.

梁金生要逐件查清这些文物的回归历程、文物号、是否入账等.有时 , 他不得不查阅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一个人 , 一个放大镜 , 像大海捞针一般搜寻一件文物的蛛丝马迹.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 , 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 ,梁金生的工作 , 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 , 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 , 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这是一次次的文物溯源之旅 , 在外人看来单调枯燥 , 他却乐在其中.

到了傍晚 , 这位老人又要骑着自行车 , 从东华门钻出 , 穿行于北京冬日的街头.这座红墙深院 , 对于他已经太过平常 , 说不出喜欢去哪座宫殿走走 , 想不出故宫的哪个季节最美 , 甚至在大雪天 , 游客排起长队涌入故宫赏景时 , 他只想待在那间小屋里.

而在内心深处 ,“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故宫几乎就是梁金生的全部 , 梁骏总担心“父亲哪天真退休了 , 要干啥”.

责任编辑 / 宋平

故宫论文范文结:

适合故宫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故宫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