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前景类论文范本 与杂粮藜麦在甘南高原 前景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发展前景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杂粮藜麦在甘南高原 前景

孙小丽

(甘肃省合作市农业工作站,甘肃合作 747000)

[摘 要] 藜麦营养丰富,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寒和盐碱的生物学特性,十分适合在高原地区种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近些年,随着甘肃甘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杂粮藜麦在甘南高原地区广泛种植,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发展高原杂粮藜麦种植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发展思路,促进藜麦种植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结合甘南地区藜麦种植实际,就甘南高原发展藜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积累藜麦发展经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杂粮藜麦 甘南地区 发展问题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38-01

藜麦被誉为“谷物之王”、“营养黄金”,它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修复体质、调节免疫和内分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预防疾病、抗癌、减肥、辅助治疗等功效.为了改良种植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近些年甘南地区积极开展示范推广藜麦特色种植活动.由技术员亲自驾驶播种、施膜、施肥、填土一体的播种机,为农户示范,讲解了藜麦的播种、覆膜、施肥、收割、贮藏、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种植技术知识,甘南藜麦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是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 小杂粮藜麦在甘南高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思路分析

1.1 强化多方作用,建立稳定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藜麦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发展初期势必会遇到多种阻力,这就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造稳定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科研经费和项目推广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协作好种植户、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关系,保护各方利益不受损害.藜麦产业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整个产业链条包含了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拓展市场和树立品牌等过程;其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前期设计规划工作,建立产业化运行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最后,科研单位为农民群众种植藜麦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政府发挥其自身职能更好的分散农民群众在藜麦生产过程所面临的风险.

1.2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藜麦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品种需要不同的种植环境和生产技术,因此,在发展藜麦产业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生长品种特性,选择最适宜自然生态区域种植藜麦,从而更好的发挥藜麦的生态效益,帮助农民群众获得最佳的产量.甘南地区位于甘肃中南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该地区平均海拔在1200~3000m左右,年平均气温在5~9度之间,无霜期48~192天左右,光照丰富,降雨期主要集中在7~9月份,气候冷凉,在该地区藜麦出苗率高,产量适中,颗粒饱满,品质较高,而且在这些地区轮闲土地比较多,种植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单位经济作物产量较差,可以作为藜麦产业的主要种植区域.

2 发展前景分析

在甘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油菜、马铃薯、青稞,此外,该地区还种植了一定规模的油菜、藏中药材和小杂粮等作物.和其他小杂粮品种相比较,藜麦加油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们理想的粮食作物,就营养层面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粮食可以与藜麦相媲美.在甘南高原地区作为杂粮开发,藜麦具备了较低的成本投入和较高经济效益.藜麦在甘南地区平均每亩产量在2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收入2400元,除去种子和肥料每亩400元,每亩纯收入高达2000元,由于藜麦较高的经济收入,在甘南高原地区种植会极大的调动起农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促进甘南地区藜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资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提出了越来与越高的要求,而粮食农药超标,农药残留成为现阶段我们继续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追求纯天然食物已经成为健康饮食的潮流.在甘南高原地区种植藜麦可以显著提升耕地指数,在获得较高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改善高原地区的耕地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藜麦未进行遗传改良,属于纯天然农作物,因此,在甘南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藜麦属于高海拔农作物,具有良好的抗旱、抗寒和耐盐碱性能,而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多山地和高原,这些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而环境质量优异,有着得天独厚的藜麦种植条件,是最适合发展藜麦产业的种植区之一.

3 甘南高原地区藜麦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1 优良品种缺乏,生产技术不高

由于甘南高原地区种植条件限制,新品种引种改良工作难度很高,尚处于驯化栽培起始阶段.目前,在甘南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其生产潜力和抗病虫害能力大大下降,而我国国内对藜麦新品的培育和选育还处于研究初始阶段,在甘肃省缺少高产和高适应性的藜麦品种.尽管最近几年,科研人员针对甘南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适时开展了藜麦品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并于2015年选育出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并且当地农业部门积极宣传推广藜麦种植产业,但是其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新品种依然处于小范围种植,群众对藜麦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认识不足,农民群众思想保守,种植藜麦的积极性不高.

3.2 藜麦种植产业还未形成

现阶段,甘南高原地区藜麦种植产业还未形成,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政府角度分析.当地政府部门对发展藜麦种植产业的重视度不高,相关配套政策建设不足;其次,从企业加工方面分析.地区从事藜麦深加工的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产品种类十分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为形成甘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再次,从种植情况分析.现阶段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品种监督控制力度不足,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科学,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成本较低,并且藜麦市场体制不健全,农民生产出来的藜麦不知道该如何销售出去,加工企业和农民群众对发展藜麦产业信心不足,直接影响到了种植产业发展;最后,市场体系培育方面.藜麦在我国种植的时间较短,群众对藜麦的认识程度不足,实体销售渠道还未拓展开来,群众对其认识程度不足,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中,甘南地区藜麦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3.3 研究能力不足

我国开始研究藜麦是从上世纪八十年始的,但是总体研究进程比较缓慢,藜麦在我国甘肃地区小规模适应性种植,针对藜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藜麦深度开发,生产加工,产业链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再加上地区政府部门对这些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办公经费投入有限,藜麦研究十分有限.从产业发展程度来看,虽然近些年藜麦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但种植范围十分分散,品种不统一,种子性能退化严重,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甘南地区研究藜麦的机构不足,人员较少,从事藜麦研究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栽培方面,生产加工和专业生产设备研究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 倪瑞军,张永清,庞春花,武如心,张紫薇,田烨,刘丽雯. 藜麦幼苗对水氮耦合变化的可塑性响应[J]. 作物杂志. 2015(06)

[2] 刘洋,熊国富,闫殿海,毛玉金. “粮食之母”、“超级食物”——藜麦“落户”青海[J]. 青海农林科技. 2014(04)

[3] 姜奇彦,牛风娟,胡正,张辉. 金藜麦耐盐性分析及营养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4)

[4] 魏爱春,杨修仕,么杨,刘浩,秦培友,赵德刚,李怡,任贵兴. 藜麦营养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15)

[5] 周海涛,刘浩,么杨,杨修仕,高文杰,杨才,任贵兴. 藜麦在张家口地区试种的表现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1)

发展前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发展前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