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硕士论文范文 跟当青春遇上古诗词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古诗词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当青春遇上古诗词

◎本刊记者 陈晰

我们没有穿越到唐宋年代,但诗词突然华丽回归,饱读诗书的年轻人更成为新晋偶像.从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节目从百人团与选手的答题,到专家的点评以及现场绚丽的舞美和古风配乐,都深刻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数据显示,本季《中国诗词大会》10期节目,共获得收视人数达11.63亿人次,为春节期间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一档简单的诗词节目会引发这么大的影响,或许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有一项调查表明,节目播出后,有关唐诗宋词的书一时“洛阳纸贵”,迅速攀上畅销书排行榜.一时间,“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节目落幕,由之引发的讨论却远未结束:“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经典诗词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由节目引发的中国诗词热能否延续下去?这些话题,都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持续发酵和升温.

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由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共同举办的文化益智类节目.这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作为一档大型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没有博人眼球的噱头,没有花哨的后期特效,也不像很多大型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至上”.与时行的力求热烈与快节奏的电视节目制作理念完全不同,《中国诗词大会》所选主题显然单纯得多——只有诗词.如果仅仅就这一主题本身来看的话,在大多数人眼里,应是偏文艺、曲高和寡的样子.然而谁都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档主题看起来略显小众的节目,不仅收视率超高,同时还收获了无数好评和热议.那么,这档节目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面对这样的疑问,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共青团的知乎账号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把一个素雅的主体做到高冷,使之成为仅限少数人享用的文化沙龙.恰恰相反,我们打造的是一场面向全社会的诗词盛宴.”

此外,这档节目在节奏的安排上也有着独到之处——本季增设的具有“一对一”对抗性的“飞花令”环节.进一步渲染了节目紧张对抗的氛围,观众也可以在节目中看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好戏,让原本素雅的主题也多了几分竞技性,节目整体的节奏也因此多了些起伏,显得错落有致起来.

为了答疑解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还特意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嘉宾老师,他们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师的喜欢.对于主持人董卿,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对她“路人转粉”:“这个节目也考验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串场、调侃,肚子里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考.董卿主持得很好.”

有网友表示:“看了几期《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嘉宾老师对诗词的解读,诸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典籍、意境,都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果真生活不止前方的苟且,更应要有诗和远方.”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诗词达人走红网络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凭借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的惊艳表现走红.这位“00后”诗词储备量多达2000余首,现场表现从容自信.

事实上,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像武亦姝一样的才子才女不在少数: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北京大学工科博士陈更才情满怀……这些在微博热搜上频频出现的古诗词达人被网友们称赞为“行走的诗词库”,这些年轻的诗词达人们一时间成为青年人心目中的新晋偶像.

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介绍,“百人团”的实地选拔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等8地进行,还有网络选拔.最小的7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90后”占到约40%.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在地方选拔还是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颜芳说.

在第三场出现的13岁安徽男孩叶飞,9题全部答对,还以一句“子知吾之意,吾不言”妙答主持人的提问.早在参加诗词大会前,叶飞在安庆早已小有名气,2016年年初的一场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要学生以“美”为主题写自命题作文.结果,叶飞写了一篇文言文《美说》,“人皆爱美,求美.然美于吾等身边,处处皆在……或曰:‘西子之容,方可曰美’吾闻而笑之:‘此乃狭义也.有人如此,貌可比昭君而心如虺蛇,可谓美乎?’……”

在第九场攻擂的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台风稳健,喜怒不形于色,让康震都觉得“自己过于活跃”,董卿也笑称“自己不够稳重”.姜闻页自述,自己在5岁的时候身高1米20,读过的书摞起来有一个我那么高;10岁的时候,身高1米40多一点,读过的书摞起来有两个我那么高;到了16岁,读过的书已经能铺满整个篮球场.尽管在“飞花令”环节惜败,姜闻页说:“既然我怀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初心,又何必以输赢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

留学生施勍从小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用诗词来寄托思乡之情.她说:“始终在心里觉得,诗词就是我命中注定的‘爱人’,和穿越千年的知己,很多情怀在生活中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在诗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知己”……

参赛的选手中也不乏令人动容的故事:选手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她与诗词最初的结缘,并不十分美好.她的弟弟8岁时,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的时候,他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打得头都破了.

白茹云作为姐姐,需要看护弟弟,她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最后没有办法了就给弟弟唱着背诗,弟弟听了就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说,那段时间,积累了很多诗词.

6年前,她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需要到石家庄省四院做化疗.为了省24块车费,她放弃村里直达石家庄的大巴,早晨5点起床,辗转换车5次,上午10点才能到医院.那段时候,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

在节目舞台一出场,她就念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确,“百人团”被人戏称为“行走的诗词库”,但参赛成员中,为了应试而学诗词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出于对诗词的真爱.颜芳说:“很多人来到这里,周围都是诗词爱好者,像找到了家一样的感觉.对于诗词,其实年轻人有需求,但能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不多,诗词大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百人团’朝夕相处半个月,就像开了一个大‘雅集’.他们以诗会友,到最后一场,都依依不舍.”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诗词热背后是文化自信

诗词大会已经落幕,但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正方兴未艾.一时间,传统文化的书籍成为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其中被誉为夺冠“秘笈”的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很快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公众微信号中宣告售罄.很多大中小学都举办起了诗词大赛,“飞花令”成为年轻人中风靡的游戏,许多培训机构开设诗词培训班、诗词吟唱班也在青年人中大受欢迎,很多“90后”、“0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

在今年全国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成为首位直面媒体提问的部长,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有诗词大会有关.“很多人看了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过去背的那些诗词的记忆,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诗词都想起来了.”陈宝生表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阐述.一旦发生问题,“就是底色的亏损”.

不可否论,“古诗词热”的背后,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典雅而不失灵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再一次引起大众关注,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曾任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裁判的张伯江认为,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我们的心灵认知,又外化为口耳间的美妙流传.“诗词的艺术之美千百年来绵延不息,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了新的活力,走出学者的书斋,成为千万市民新春佳节共同乐享的盛事呢?我想这不是文化热点的简单轮回,它是实实在在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民族内心的美好情怀和高远志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说,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93岁学者叶嘉莹先生也兴奋地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诗词热背后的冷思考

诗词大会和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引发了更多对于教育的思考.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中国诗词大会》学术顾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定广教授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

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在上海等一些城市,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在诗词大会“火”了以后,多家学校纷纷开始举办诗词比赛,不少家长也跑到书店买回诗词集,为孩子定下每日背诵的“硬性指标”.而在这股“传统文化热”背后,同样也不乏一些冷思考.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严格意义上的诗词毕竟已远离当代语境,要像书法、绘画一样,成为小众掌握的艺术门类固然无可厚非,但要想大面积普及、进入全民创作时代已不现实.尤其是如果一哄而上入教材、进课堂,让中小学生学习诗词创作,也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而传统文化的浸淫与熏陶,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节目走红后,网友们在称赞武亦姝的过人记忆力之余,也有人质疑背诵能力并不能成为才华,也不应该过度宣扬与追捧,而是更要鼓励人们的创造力.

有自媒体文章发问:《中国诗词大会》本质上还是一个考察记忆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原创性、思想性不足;教育应重在理解与培养创造力.而在知乎等网络平台,则有网友提问,“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只考背诵诗词,而没有创作古诗词的环节呢?”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正如武亦姝所说的,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更说,古诗词中关于人性、历史的内容,可以映照在自己当下的生活里,“给你一点引导,让你面对挫折的时候、情绪起伏的时候该怎样去自我修行,像书法一样是修身养性的媒介.”

而如果忘记了诗词背后的意境、情怀,只是单纯地背诵句子,就会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背离甚远.

骆玉明说:“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事实上,春节刚过,、国务院就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要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创新传播方式,适应现代社会.

同时,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如此才能更好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中国.

责任编辑 华南

古诗词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古诗词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古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