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行走藏疆高原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高原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行走藏疆高原

作者简介:

赵汗青,姓名:赵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别署虹桥居士,斋号梅雪书屋.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作家、博士. 1992年7月——入合肥《安徽经济报1』社工作; 2007年7月——入美匡麓鹿出版社

《天下时报》网总编辑 2012年7月——入北京《中国新闻杂志》社工作,任副总编辑. B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2战》、20万字军事小说《抗B英雄欧明海传奇》、20万字历史章回小说《游龙戏凤后传》、50万字文史类《沧海宿州t千年》、15万字军事小说《血染虹桥》、15万字传奇小说《自居易与陈湘灵》等六部长篇小说.

美雷麓鹿出版社中国部CEo

安徽垓下研究会学术顾间

安徽宿州市赛珍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行走(序)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我们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人生在世,应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若按7 3岁计算寿命,我们活在世上不过区区两万多天.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风土人情异彩纷呈,人们平时对我们自己的祖国大加赞赏,写诗、作赋,不是自豪,就是骄傲,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锦绣河山,感受它的雄伟壮丽哪?

神州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于那些整天蜷缩在小小方圆里的人来说,只不过是痴人说梦,如果不走出去看看,恐怕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神州是什么样子,岂不是白自来世上走一遭!

人活百岁,自古中国有几人?在这人生苦短的几十年时光里,我们应当如何度过呢?是坐在舒适的家里安享幸福还是到外面的世界体验生命的真谛哪?

活着,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但理想和追求还是有共同点的,最起码没有迷茫.对人生的感悟令我们骄傲和自豪.

行走神州——便成了我们俩今生的志向.

行走如鹰——你看;鹰是勇敢的生灵,用坚硬的翅膀,搏击穹大无比的长空,不论狂风闪电,不论疾风暴雨,搏击着,高叫着!而没有拼搏的痛苦,那才是平凡无聊的一生.”

有一篇文章说“当你流连忘返于各地的奇山异水间时,可曾留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城市间已经失去了地方文化应该在建筑群上所体现出的差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被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所同化了的由瓷砖、水泥等砌筑而成的四方盒子.城市已经失去了边界,它们间只剩下大小之分.当你看烦了丛林似的高楼大厦;当你听惯了刺耳的汽车轰鸣;当你厌倦了潮水似的人群.当你想寻找一片蓝色的天空;当你想寻找一方静土;当你想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大自然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希望你到了外面的世界以后,千万别产生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在行进的过程中,时光发生了逆转,或以为自己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跨越了一条时空长河.因为你将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中国美丽的山水和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她将毫不犹豫地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踏遍千山,抒怀万水. 我们行走.

行走世界屋脊

到世界屋脊旅行,这是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头的一个美好愿望. 记得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前挂起一幅中国大地图,指着西南边疆一大块赭红色的地方说:”这是祖国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座房子的话,这里就是世界的屋脊.” 世界屋脊,这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我们曾爬到山头眺望家乡的景色.长大以后,又登上过许多座名山,欣赏过祖国的锦绣江山.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赞叹东岳泰山的诗句.但泰山海拔一千五百二十四米,而世界屋脊平均高度海拔四千米以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八四八点一三米.如果踏上地球之巅俯瞰世界,那将是一幅多么壮伟的景色啊!

那一年三月,我们接受了一项釆访和写作任务——到西藏采访.游览世界屋脊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美丽富饶的西藏,面积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比十一个浙江省或三十三个台湾省还要大.和外国比较,相当于两个法国,三个日本.未去过的人,总以为世界屋脊是一令高寒荒漠的地方,但去看了以后就会知道,那儿不仅高山巍巍,雪峰连绵,有着世界上最壮伟、奇丽的冰雪风光;而且还有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世界屋脊奇特的大自然风光是令人向往的,但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百万翻身农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这里记述的不是这次旅行见闻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几个片段.

茫茫青藏路 现在到西藏去的交通很方便,从成都或兰州乘飞机,只要短短几小时就抵达拉萨.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饱尝世界屋脊旖旎风光的人来说,嫌它过于浮光掠影了.我们与同行的朋友商定,驾车取道茫茫青藏路进藏.

三月初,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已经呼吸到“迎面不寒杨柳风”的早春气息,可是来到西宁时,迎接我们的却是漫天风雪.在西宁停留了一天,我们就随运送登山物资的卡车队,开始了四千里雪路云程的旅途生活.

吉普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下子把长长的车队远远抛在后面.我们急于想早一点到达日月山和倒淌河,去寻访当年文成公主的足迹.从地图上看,日月山和倒淌河就紧挨着西宁不远的地方,因为司机也是头一回走这条路,我们只好睁大眼睛,搜索着车窗外的每一个标志,生怕把它错过去,看到山峰和河流就不停地乱猜.我们的同行朋友沉着地说: “放心吧.不会漏过去的,这么有名的地方,一定有鲜明的标记.”还风趣地说: “我倒要送你们一副对联,叫做‘座座日月山,条条倒淌河’,横批是‘高山反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这时候我们还没有尝到高山反应的滋味呢,从海拔四千多米的北京来到二千三百米的西宁,只是爬楼梯有些气喘,其他没有什么感觉.我们坐在车里,一个个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同行朋友给我们讲起了日月山和倒淌河的来历.

那是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唐太宗为了促进汉、藏人民的和睦、团结,把自己宗室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从长安(现在的西安)出发进藏.相传她身上带着一面日月宝镜,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打开宝镜,就能照见自己思念的家乡和亲人.一路上,她越照越伤心.后来,她发觉这样会动摇进藏的决心,就下狠心把这面镜子扔了,宝镜落地摔成两半,立刻化为一座的高山,这就是日月山.文成公主翻过日月山,到了一条河边.过河就进入荒无人烟的草原.她又想起家乡,哭了一场,泪珠滴入河中,河水便倒流起来, “天下之水皆向东,独有此河向西流”,从此文成公主不再哭哭啼啼了,坚定了西行的决心.

我们正听得入迷的时候,画家叫了起来: “你们看!”我们透过汽车的前玻璃窗.看到远处马鞍形的山隘口矗立着一块石碑,大家断定这就是日月山了.汽车加大马力,哼哼地爬坡.快到达石碑跟前时,公路旁一块刻有“日月山”三个红色大字的石柱跳入我们的眼帘.我们赶紧叫司机停下车,一个个兴奋地跳下车,可是强劲的寒风劈头盖脸地扑来,呛得我们透不过气,头上的帽子也差一点给吹飞走.我们侧着身,按住帽,走向山口. “高处不胜寒”朔风一下子把我们的棉衣吹透了,浑身好像掉在冰水里一般.

我们来到那块高大的石碑前观看,这是“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述着筑路部队当年开辟这段公路的英雄业绩.这儿海拔三千七百米,地势险峻,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季,修路战士也要穿着棉衣干活.我们只在山口待了几分钟,就冻得手脚麻木,牙床发僵了.想起古代的文成公主,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翻过这座日月山,是多么艰辛的事,不由得我们肃然起敬.

“过了日月山,另是一重天.”

日月山是青海省农牧区的分界线.我们的车子下了山,就驰进一片广阔的草原.行车半小时,就到达倒淌河兵站.

吃过午饭,兵站的战士带我们去看倒淌河.走出几十米,看到一条冰冻的小河像银亮的带子飘落在的草原上,遗憾的是现在看不到西流的河水.战士笑着告诉我们,日月山这边的河都是往西流的,因为日月山是入海水系和内陆河流的分水岭,东麓的山溪流入湟水,汇归黄河后东流入海,西麓山溪则全部向西流进内陆湖——青海.所渭倒淌河,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但人民把对文成公主的崇敬感情,寄托在这条小河上,这流水也就富有传奇色彩了.

我们告别倒淌河继续前进,汽车奔驰了一个多小时,右侧的车窗外出现一片青蓝色的湖水.我们打开地图查看这就是著名的青海湖!远远望去,仿佛是在宽阔的地毯上镶嵌着一块蓝色的宝石.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达四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比烟波浩渺的太湖还要大一倍.湖里盛产湟鱼,这是一种肥大的无鳞鱼,味道鲜美,产量很高.傍晚,我们住宿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沟兵站. 兵站的管理员是一个热情的四川小伙子,他忙着给我们张罗食宿,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我们说: “你们要是夏天来就好了,可以上鸟岛去玩玩.”接着就绘声绘影地说起鸟岛来.鸟岛在青海湖的西北部,长约五百米,宽一百五十米.每年春末,在温暖的印度半岛过冬天的候鸟,经过数千里长途迁飞,来到这里欢度盛夏,繁殖孵育后代,把这个小岛挤得满满的.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岛有乌十万只以上.数里之外,就能听到喧哗的鸟声.这些“客人”主要是斑头雁和鱼鸥.斑头雁的蛋最大,平均每个重三两,一窝生七、八个.五、六月间,满岛都是鸟巢和鸟蛋,茌密集之处,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在青海湖毗的热头炕上,我们舒服地睡了一觉.有人还梦见自己到了鸟岛上去,高高兴兴地捡了一大筐鸟蛋. 第二天清早,我们离开江西沟,车子沿着毕直的公路飞奔.乌亮平坦的沥青路,好象一只射向天边的利箭,汽车仿佛是系在箭尾上,飞呀飞呀,一往无前.从茶卡经都兰、香日德,便进入了柴达木盆地南缘的大沙漠.当车子翻过脱土山后,面前豁然开朗,大地好像突然陷下去似的,地面上漂浮着薄雾,茫茫沙海浩瀚无垠,望不尽的沙梁连绵起伏,如滚滚波涛,在阳光下熠熠生光.

我们在戈壁滩的边缘驰行了两天.从地图上看,只走了柴达木盆地南沿的一小段.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那里是你的尽头?整个柴达木盆地的面积的总和.盆地中有大片可耕地,无数天然牧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锡、铅、铝、盐、石油等矿藏应有尽有,据说食盐的储藏量可供全世界的人吃一万年,这真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聚宝盆”.想到这些,对眼前看不到边的茫茫沙海,也就不觉得单调和枯燥了.仔细望去,沙丘上一团团红色的树丛吸引了我们,这是红柳!我们请司机停下车. 我们跨过沙沟,爬上沙梁,看到红柳的枝条从沙窝窝里钻出来,细碎的叶子一抹红色,在风沙中摇曳着,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把把挡住阳光的红伞.他们不畏风沙,生机勃勃地向人们显示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纷纷折柳枝带上车来,车厢里荡漾着一片春光.

当我们手举柳枝来到诺木洪兵站投宿时,兵站的一位军官笑着说: “你们摘的只能算红柳花,真正的红柳树是这些!”我们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大家都惊讶了.墙根下,空地上,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树干,弯曲,粗大,又有点像树根.没想到丛丛红柳还能长出如此粗壮的躯干.军官告诉我们,戈壁滩上的红柳是掩埋在沙里的,它的枝条露出地面,躯干在沙里慢慢地长着.每年入冬前,他们总要发动战士到沙海里去挖红柳,特别粗大的就用绳子绑在汽车上,才能将它拔出来.冬天烤火取暖都是烧红柳,沙漠里又取之不尽的大片地下森林呵!

我们抚摸着手中的柳条,眼望着面前的树堆,一股敬意油然而生.红柳把根须深深扎进沙海,着大地的乳液,及时风沙把它全部淹没了,它仍倔强地将枝叶钻出地面,以火一样的热情,承受着太阳的光辉.它们顽强地与风沙搏斗着,在沙窝里默默地成长着,年复一年,终于长大成材,在茫茫沙海下面联成一片.我们觉得,红柳虽然普普通通,算不了栋梁之材,但它给战斗在戈壁滩上的人们以温暖,它那坚忍不拔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我们接触了兵站的指战员,发现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可贵的“红柳精神”.他们热爱边疆,扎根高原,靠勤劳的双手,在戈壁滩上盖起一幢幢坚固的营房,栽上了一排排防风林,开出了一亩亩菜园.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大风刮起来简直吓人,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屋顶刮跑,烟囱刮倒,有一次把一口猪也卷上了天.他们顽强地与风沙搏斗,终于使山东的大白菜,四川的萝卜在沙漠里扎根.战士们日夜接待过往的车队,把温暖送到行人的心坎上.由于高原缺氧,有些战士的嘴唇发紫,手指甲变瘪,但他们的精神昂扬、乐观.我们看到这一个个脸色黑红、身体健壮的战士,就仿佛看到了深深扎根于沙海中的一颗颗红柳! 从诺木洪到沙漠重镇格尔木,是一夭的路程,告别了格尔木以后,汽车便离开柴达木盆地的边沿向南飞跑,进入昆仑山区了.随着山路的升高,汽车也哼次哼次地喘息着,特别费劲.司机说:“汽车和人一样,也在高山反应!”的确,我们这几天,越来越觉得不舒服,高山反应正在向我们袭来,汽车爬上了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昆仑山口,我们感到脑袋轰地一下发热发胀,四肢无力,咽唇发紫,有的人胸闷憋得慌.昆仑山脉的壮美景色也无心欣赏了,车子里显得沉闷起来,大家默默地与高山反应作斗争. 傍晚,车到五道梁.这儿海拔四千六百五十米,是进藏途中的一道难关.俗话说:“到了五道梁,喊爹又叫娘.”我们一个个都像大病临身,有的人脑袋痛的炸裂一般,有的人大口大口喘粗气,两条腿软的面条似的,一点力气也没有,弯下腰系个鞋带都要喘好久.兵站为我们准备好了热饭热菜,我们都不想吃,勉强吃上几口,味同嚼蜡,有人还恶心呕吐.兵站领导带着医生挨个儿给我们检查,给我们药吃,战士把一碗碗开水送到我们手里.站长安慰道:“不要紧的,这是正常现象.但你们千万不能着凉感冒,引起肺水肿就麻烦.把这几天顶过去,一翻过唐古拉山,你们就舒服了.” 五道梁之夜,我们几乎都没有合眼,脑子里嗡嗡的,仿佛装进了一只小马达.这就是我们进藏途中最漫长难熬的一夜.

天不亮我们就拖着昏沉沉的身子,登车上路了.我们要抢时间到温泉过夜,第二天早早起程,翻越最后一道难关——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五千四百米.“唐古拉,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两句民谣说明了它的高峻.但当我们行近唐古拉山时,并不觉得它的高大,尽是一些漫坡地形. “唐古拉”,藏语就是平山的意思.“远看是山,近看成川.”这是青藏高原的特点.尽管如此,车过唐古拉还是一大难关.因为它海拔高,天气严寒,长年刮风下雪,经常大雪封山把道路埋没.我们翻越唐古拉山时,正碰上了大雪封山.多亏道班工人顶风冒雪,及时用推土机开路,才使汽车畅通无阻.

当我们翻越唐古拉山口时,已是暮色苍茫了.夕阳落到远处雪山背后,天空碧沉沉,天地相交的地方,迷漫着紫色的暮霭.公路从此开始一路下坡,车子跑起来轻快多了.唐古拉山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分界,我们已经飞驰在藏北草原了.

天渐渐暗下来,夜幕上跳出了第一颗星星.高原上的星又大又亮.接着,一颗又一颗,闪烁在夜空.我们发现茫茫苍苍的大堤上,也闪动着一颗又一颗星星,那是远处公路上运输车队的车灯.天上地下,汇成一片灿烂的星海.西藏高原的夜景多么壮美啊!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几天来我们的精神越来越好,高山反应逐渐消失,车厢里的空气又活跃起来了.飞过藏北平原,穿行拉萨河谷,我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离拉萨市郊很远的地方,我们就看到了雄伟耸立的布达拉宫.茫茫青藏路上的几天艰苦的旅途生活终于结束了.我们身上仿佛长上翅膀,兴高采烈地扑向日光城.

拉萨: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日光城漫步

到达拉萨后,我们住在自治区第一招待所.下榻的后院小楼,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而庭院里的杨柳却已泛着嫩绿.透过北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近在眼前.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象征.也许是胜利抵达拉萨的喜悦,把旅途的劳累一扫而光.第二天清早,我们就急着去参观.从招待所到布达拉宫只需步行十几分钟.这一段街道,正是拉萨的闹市区.

我们沿着闹市街头向布达拉宫走去.拉萨给我们第一个深刻印象,是阳光特别鲜艳、明亮.太阳仿佛把它的全部光辉好不吝惜地倾泻下来,把屋宇、街道、行人、银白杨,都照得通明透亮.据说,拉萨的天总是这么晴朗,即使在雨季,也往往夜里大雨滂沱,白天阳光灿烂.这里与成都的纬度相近,然而所承受的日照和辐射能,要超出一倍以上.因以,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只要到拉萨的街头走一走,就会深切地感到,今天的西藏人民的的确确是生活在洒满阳光的土地上.你看,来自藏北、藏南的藏民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像绚丽的彩霞一般从繁华的百货商店飘进飘出,选购着自己称心的物品.而新华书店的门前,藏族青少年们排着长队,争购新到的数理化丛书.一位刚买到新书的藏族青年,靠在路边的电线杆上欣喜地翻阅着.从这长长的买书队伍和这位求知强烈的藏族青年身上,我们不是可以看到西藏光明的未来吗? 平坦的柏泊马路上,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摩托车、拖拉机、川流不息.那轰隆隆的引擎声,不禁使人想起落后愚昧的旧拉萨.这是记载在一本书的一件事: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有一个西藏人从国外带回一辆摩托车.人民把这辆满街飞的摩托车视为怪物.有一天,摩托车的声音把一头贵族骑坐的骡子吓惊了,贵族从骡背上摔了下来.从此,拉萨城内就禁止摩托车行驶,这辆车被关进了“牢房”,直到生锈烂掉.想想昔日的趣事,看看眼前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我们深切地感到,拉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正以新世纪的步伐向前迈进. 站在山脚下,仰望布达拉宫,雄伟壮观,比远看更巍峨,更加气势辉煌磅礴.长长的石级,像云梯直通宫门.我们照着背水姑娘“之”字形的步子往上登攀.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转音.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部落,把首都从泽当迁移到拉萨,开始在这座红山上兴建布达拉宫.但当时的规模远不如现在.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五世阿旺罗桑嘉错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地方的统治地位后,于一五年向西藏发布重建布达拉宫的命令.在藏族天才的建筑师桑徒嘉穆错的指导下,经过五十年的陆续扩建,才具有了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十三层,高一百七十八米,系西长四百多米,南北宽三百米,占地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按藏族的算法,共有房屋一万间.它建造在红山上,庞大的宫殿却与山峰浑然一体,充分反映了西藏劳动人民的天才智慧和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从一六五三年五世从哲蚌寺移居到布达拉宫开始,这里就成了西藏三大领主反动统治地.叛乱时,这里又成了指挥叛乱的“司令部”.叛乱平息后,布达拉宫这一用劳动人民血汗凝结起来的宏伟建筑,才真正回到劳动人民手里.

“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观音圣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为“慈航(或航行)解脱海岛之舟”,表示观音慈航以普救众生.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八角街西北幸福西路旁边的山上.宫殿是依山而建,采用坚硬的白条石层层垒筑到山顶.据史料记载,从松赞干布起,先后有九代吐蕃藏王和十代把布达拉宫作为宫殿.这里是西藏吐蕃奴隶制和西藏僧侣贵族的最重要的统治中心,也是西藏文化荟萃之所.居中的赭红色的主楼有13层,高达110多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巍峨壮丽,庄严辉煌.

走进布达拉宫,再上一层扇形石级,扶着包有铜皮的楼梯,进入宫殿底层的达松格廊画廊,就会见到琳琅满目的壁画. 壁画是西藏庙堂殿宇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里没有一处不绘满了壁画.壁画题材丰富,包括宗教神话、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大量壁画是研究西藏政教历史、社会生活和藏汉关系,以及研究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可以称之为一部形象的西藏社会历史教科书.

唐蕃联姻这一藏汉民族团结史上的光辉篇章,在这里的壁画上就得到了充分的描绘.有以松赞干布去长安求婚的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五难婚使”;还有描绘欢迎文成公主进入拉萨热烈场景的《欢庆图》.在东大殿措钦厦有反映金城公主进藏的壁画.13世罗桑嘉措去北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场面,在壁画中更显突出,生动地描绘了罗桑嘉措这次赴京、觐见、受赐、游乐、观剧等活动和受到欢迎的盛况.画面上顺治坐在正中的高座上,他右侧的的座位稍低一些,两人似乎正在亲切地交谈.藏文题记里说,“远离圣驾之前,下马,徒步”;皇上“下舆、执手问候”,这些生动的描绘都显示了西藏地方与朝廷的臣属关系和友好气氛.

宫中壁画对西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相当广泛的.经过司西平措大殿再上楼,就进入一个四周布满壁画的方形画廊.仅这画廊四周就有壁画近千幅.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是正在举行的“赛宝会”.画中有数百名神态各异的僧俗,艺人武士射箭,角力摔跤,跳舞、抱石;击鼓念经,观者人群雀跃,不仅富于民族特色,而且生活气息相当浓厚,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妙趣洋溢,凝目细看,如入画中. 这样的壁画,在拉萨的罗布林卡、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都有不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萨宫殿、寺院的壁画,内容之丰富,色彩之艳丽,风格之独特,绘技之精美,和敦煌石窟壁画相比各有千秋,毫不逊色.

除了壁画艺术外,在许多殿堂里,都可看到高高的橱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用黄缎子包裹着的一册册古老经书.其中有一种叫“贝叶经”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经.这种经书大约产生在公元4世纪以前.当时印度还不造纸,佛教徒便搜集一种产于热带的贝叶,经过加工裁剪成一尺长、两寸宽,用黑漆把经文写在上面.树叶不易保存,古代的贝叶经留传下来的不多.传说布达拉宫的贝叶经是从印度最早流传到西藏的.因为西藏气侯干燥,不易生虫,所以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当真是无价之宝.

在布达拉宫里,我们有幸跟随了一个老一处处参观.宫内主要安放着从五世道十三世的陵墓.我们看了十三世的灵堂.灵堂中间高耸着一座用金皮包起来的灵塔,形状和北宋北海公园的白塔一样,里面买着十三世的尸体.据说,塔身所用的黄金达一万八千八百七十两,上面还镶嵌着数不清的珠宝、翡翠.这些封建农奴主头子活着时骄奢淫逸,死后还挥霍无度,耗费的是千千万万农奴的血汗呵!

宫内还有一间三百多年前留下来的”曲加竹普“(观音拂堂).房子低矮狭小,据说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婚的洞房,里面有文成公主的塑像,只有一尺多高,但形象优美,而且又是最古老的一座显得格外珍贵.

我们登上了布达拉宫的顶端平台.从这里向四周俯视,沐浴在金色阳光种的拉萨城尽收眼底.群山环绕,屋宇鳞次节比,街道整齐.闪闪发光的拉萨河,像一条结拜的哈达,飘动在城市的南边.一支支工厂的烟囱,耸立空中,喷吐着白烟.拉萨河,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高原之城! 在拉萨,还有几座著名的寺庙,为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参观这些寺庙,可以使我们看到西藏农奴主阶级是如何利用神权作为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残酷剥削和烟波广大农奴.在旧西藏,什么都被“神”化了,什么“神山”、 “神水”、 “神虫”、 “神石”.据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个从外国留学归来的藏族青年,在拉萨北部乡村找到金矿.刚开采,就遭到当地寺院的强烈反对.说什么开矿惹怒了地神,将降祸与人间,使五谷不生,瘟疫流行,使藏民受莫大患难,并威胁那位青年: “如不把开掘的地填好,决出的矿埋回原处,就要受灾祸.以致死亡在当地的鬼手里.”那时,农奴有了病,寺庙、头人就要人们念经,祭神送鬼,吃“活佛”的粪便.这种以教为代表的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精神枷锁,长期严重地毒害百万农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这种宗教迷信逐渐破除.寺庙的纷纷还俗,参加建设牧场、果园,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新焕发出来的才智,将为西藏的四个现代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拉萨分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固然是欢乐的,但游览一下旧城,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育却也很深刻.

拉萨的旧城在东边的八角街一带.

八角街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一条环行路.街旁大都是二三层的土楼,土墙稍稍往后倾斜,窗门边的墙上涂着一个黑框,据说是为了辟邪,大街小巷里,有许多小店铺,有些小商店是尼?白尔侨民开设的,如今每当傍晚要到八角街溜达.我们顺时针方向走,走到大昭寺门前停下来,瞻仰“公主柳” (又叫“唐柳”).据说,这两棵树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后亲手种植的.藏民们伫立“公主柳”前,虔诚地向文成公主的佛像顶礼膜拜,以表达怀念之情.藏族同胞看到我们几个远方来客,久久凝视“公主柳”,感到很亲切,有的向我们微笑,有的连声说: “牙古都”(好的意思).

我们跟着人流,在八角街转了一圈.街道整齐清洁,已经看不见“污水遍地流,粪便遍地是,乞丐满街头”旧八角街的影子了.八角街南巷的路布雄,过去是一个乞丐窝,藏语叫“帮仓”,据说,三万多人口的旧拉萨,沿街乞讨的乞丐竟达到七千多人.一个英国人曾写书记载过这种景象: “在东方藏地,以要饭为职业之乞丐,为司空见惯之景象.西藏乞丐,专以乞食为生,世世如此,已成为世袭矣.”解放后,政府作了安排,哪些流落街头的乞丐,有的回乡生产,有的在这里安家落户, “路布雄”,也已改名为“胜利路”. 在八角街的北头,有一座“朗子夏”阶级教育展览会.“朗子夏”本是旧西藏反动噶厦政府设在拉萨的主要司法机关和监狱.现在,作为西藏农奴制的遗迹,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我们一走进阴森可怕的“朗子夏”,就深深的感到, “日光城”拉萨,在旧中国其实是最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旧西藏是一个最反动、最黑暗、最残忍、最野蛮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反动的贵族、寺庙、官府结成一体,构成所谓“政教同一”的统治集团,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广大农奴、农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不仅要为三大领主交纳地租和从事各种无偿劳动,而且还要负担多如牛毛的一百多种苛捐杂税,如农奴刚坐下孩子要交“出生税”,倡导十八岁就开始交“人头税”,结婚要交“结婚税”,人死后要交“死亡税”,坐牢也要交“入狱税”,新买一件衣服要交“新衣税”,晒牛粪要交“阳光税”,连养一只公鸡也要一年交五十个“鸡蛋税”.三大领主不仅对农奴敲骨吸髓,而且还设刑堂、监狱,随意施行挖眼、割鼻、跺脚、抽脚筋、扔进蝎子洞等酷刑.“朗子夏”成了杀人的屠场,用农奴的人心、人血、人手……来做祭品.仅一九四八年就三次抓人杀人无数,最后一次抓来三十六个少年,挑选后杀死十一人.其余被活埋或流放.

走出“朗子夏”,感到阳光分外明亮和温暖.惨无人道的封建农奴制度永远被埋葬了,百万农奴成了西藏的主人.拉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日光城”.

梦回大唐:想起文成公主入藏 来到西藏后,除去令人震撼的布达拉宫外,还有一件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早在大唐太宗时期,西藏已由许多部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年轻的领袖松赞干布,花了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把各个部落统一在他所建立的吐蕃王朝的政权之下.他代表着藏族广大人民的愿望,极盼能够得到大唐帝国政权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巩固西藏的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文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间和亲是一种最好的团结形式.于是松赞干布便派出使臣,带着琉璃、宝甲、金银等聘礼,来到长安,晋见唐太宗李世民为松赞干布求婚.

唐太宗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大唐皇帝,为了同西藏吐蕃进一步加强兄弟民族的亲密关系,慨然答应,将唐皇族中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为王后. 起初,文成公主很犹豫,她担心在边疆生活不习惯.唐太宗鼓励她,并讲明和亲的重要性.文成公主便欣然领命,带着25名青年宫娥,一个乐队,一群工匠,许多家具、绫罗、珠宝、经史、文籍,和《艺林360法宝鉴》、 《工艺60法》一类工技书籍,以及谷物种子.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往西藏进发.

当时出发的时间是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派江夏郡王李道宗取道青海送文成公主入藏.藏王松赞干布亲自率大队侍从,赶到青海迎接.藏族人民沿途准备了许多马匹、牦牛、船只、饮水、食物,迎候公主.更多的男女老少侍立路旁,就是为了一睹大唐公主的芳容. 在一首《唉马柯儿》民歌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诗句: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 松赞干布到青海南的河源接到了文成公主,陪伴着她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拉萨城.当地人民争相过来观看从唐朝来的新王后.松赞干布专为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就在这里,他们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婚礼.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很多谷物、种子,撒在了西藏高原的土地上;她带去的工匠帮助藏族人民制造了农具、纺织机、碾米机,开展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工业,又建立了许多佛寺,例如小昭寺,直到今天还屹立在拉萨城中.文成公主还鼓励和帮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藏族文字.以后,便把公主带去的佛教经文、中国经史、诗歌和工艺技术书籍,译成了藏文,推动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又把大唐12相属、60甲子的历法传入西藏,有助于当地发展农业.松赞干布在公主的影响下,又派了不少藏人到长安去留学,还邀请来一些汉族文人,在地方的政权里担当职务.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兄弟般的情谊,沟通了中原和西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的交流,影响后世若干代藏王,均与中原汉民族结成亲密关系,在历史上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她于公元680年去世,在西藏生活了40年.虽然1350多年过去了,但藏族人民一直怀念她,在大昭寺内塑有她与松赞干布的塑像,还规定了两个纪念她的节日:一是藏历4月15日的“萨噶达瓦” 节,纪念她来到拉萨的日子;另一个是藏历10月15日,相传是公主的诞辰日.凡到这两个节日,藏民都要开展许多庆祝活动.藏戏的史诗剧中也上演关于她的传奇. 文成公主一直为西藏人民所尊崇和敬爱,汉藏人民永远记着她.

见证汉藏一家昀“甥舅会盟碑” 在拉萨大昭寺里有一座古老的“甥舅会盟碑”.碑身高342公分,宽82公分,厚35公分.碑的上端有一方形亭顶式的帽盖.它建于唐长庆3年(公元823年).至今已历经了近1200年的风吹日晒,仍巍然屹立.碑上刻的汉藏两种文字仍然明晰可辨.碑文歌颂了唐蕃友好通婚的深厚情谊,回溯了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

何谓“甥舅会盟”昵?据历史记载,自汉朝以后,中原统治者多次以联姻作为同兄弟民族友好联盟的手段.唐蕃联姻,也是这种兄弟民族友好历史的继续.公元7世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大臣前往大唐求婚,唐太宗就将文成公主嫁给蕃王,蕃王就向唐太宗称“臣”.自此以后,蕃王就称唐王为舅.这期间藏汉关系极好,大大加强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的统一、繁荣和社会发展.在松赞干布和唐太宗死后,为了继续发展唐蕃的友好关系,公元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第35代赞普赤德祖赞.被誉为西藏三大贤王之一的普赤德祖赞娶了金城公主后,他向唐使表白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朝廷也认为: “国家与吐蕃代为舅甥,日修邻好,本同一家.”这就是“甥舅会盟碑”的来历,这种.甥舅关系”得到了历代藏汉人民的称赞. 这两位公主远嫁西藏,搭起了沟通藏、汉民族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影n向到西藏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文成公主在藏生活40年,贡献更大.她们入藏后,汉族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碾磙、冶金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进了西藏.汉族也吸取了不少藏族文化营养,如吐蕃的马球戏盛行于唐朝,对吐蕃女子的装束,唐朝妇女也竞相模仿.于今西藏的泽当卓瓦扎扎草原上的姑娘们,发饰和服装都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大相同,头发散披在肩上,衣领都是从右向左开着的,这就是因为受到文成公主的影响. 唐朝诗人陈陶有诗为证: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由此可见,藏汉民族早已血浓于水了.

羊卓雍湖

出拉萨,行车九十公里,到了曲水大桥、拉萨河从这里汇入雅鲁藏布江,向东滚滚而去. 伫立在桥头,望着一江碧水,不禁吟咏起陈毅同志的赞美诗: “雅鲁藏布是大江,其源甚远流异常.试看钱李春波绿,宜林宜牧宜稻浪.” 过了曲水大桥,车子逆行而上,开始爬海拔五千四百米的通巴拉山.通巴拉山是雅鲁藏布江和羊卓雍湖的分水岭.公路盘山而上,像一条的飘带,缠绕在陡峭的山壁上.当汽车拐过山口,眼前展现出一幅奇丽的画面:在雪山银峰下,魅力的碧玉般的羊卓雍湖,像一只从天外飞来的翠鸟,张开翅膀,静静的躺卧在深山雪谷里.

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

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这首当地牧民爱唱的歌谣,正是对羊卓雍湖绝好的赞美.羊卓雍湖,藏语的意思是比喻草原之湖.湖水原来通雅鲁藏布江,现在通道已经堵死,成了内陆湖.湖长数百公里,海拔四千四百米,比青海湖还高出一千多米.为喜马拉雅山断裂倾斜而成.这是一个淡水湖,方圆一千多里,溪流萦绕,泉水淙淙,水草丰美,是一个富饶的高原牧场.肥美的朗格子的风干牛羊肉驰名全西藏;如扎牧区的羊毛细柔绒长,织出的藏哗叽是藏胞最喜爱的藏装材料;林西牧区的毛绒藏被,即轻便又暖和,也很有名.

羊卓雍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其它两个“圣湖”,一个在藏北,叫纳木错(即腾格里海),面积一千九百九十三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大内陆湖.另一个在西南部的阿里地区,叫玛法木错,是我国最高的浅水湖之一.在西藏高原,明镜似的湖泊星罗棋布.据说藏北草原就有湖泊三百七十个.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山间盆地里,有湖?白六十个之多.湖泊里,盛产美味的无林鱼和盐.锯说,前后藏产盐的湖泊有六十多个.而这些湖泊,风光绮丽,周围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

我们的车,沿着羊卓雍湖的滨湖公路奔驰.绿沉沉的湖水,由于山栾、云彩、阳光的映照而不断变幻着深绿、浅绿、湛绿等各种色彩.湖边还冻着冰,而湖中的水儿已泛着涟漪.湖水中,倒映着巍巍雪峰,悠悠白云,真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湖中常有水鸟出没,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躲进水中.在快近湖尾的地万,那简直是一个水鸟的极乐世界.在光洁的冰面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色的,灰色的水鸭、天鹅. “嘎呀嘎呀”的呜叫声,此起彼伏,响彻湖面,回荡在山谷中.当然,我们是绝不会放过这壮观的景色的.为了拍摄水鸟飞翔的姿容,我们捡起石子向鸟群投去,飞离冰面,翱翔空中.望着从湖面展翅奋飞的白色水鸟,我们想起了从一位牧民哪儿听来的关于羊卓雍湖的美丽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羊卓雍湖边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每天晚上都到湖边里洗澡,肌肤洗得白玉似的洁净.村子里的牧主看中了这位姑娘,妄图把她霸为已有.但姑娘有自己心爱的人,不情愿嫁个牧主.一天夜里,牧主偷偷躲进湖水中里,乘姑娘下湖洗澡时,一把将姑娘推出水面,要强行把她抢走.这时,天上飘来了一朵彩云,云端站立着一位善良的仙女,她用佛珠将凶残的牧主打死.牧主还是死死抱这姑娘不松手,结果他们一道沉入湖里.第二天黎明,姑娘的亲人们来湖边寻找她,呼叫着她的名字.突然,从湖中飞出一只洁白的水鸟,抖落一身碧水,向蓝天飞去.这只可爱的水鸟,就是姑娘的化身.因为姑娘喜欢湖水,喜欢湖边的草原,所以白色的水乌总爱在湖中栖息,在牧场上空飞翔……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但在惆西藏,这人间的仙境,却真是三大领主对穷苦牧民进行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的地方.在改革以前,这里全部的草场和百分之九十多的牛羊都掌握在反动的三大领主手里.叛匪头子拉鲁,就是这里的一个大牧主.拉鲁一家,在湖滨占有方圆两百里的大草原,近五百头牛,一万四千多只羊,牧奴近千人.牧奴们向牧主交租外,每年还要向反动的噶夏政府和寺庙交念经税、冬差税、夏差税.羊生小羊要交小羊税,羊走路要交过路税,帐篷里烧火要交冒烟税,支帐篷的地方要交地皮税,妇女生小孩要交人头税,死了人要交丧税,甚至挨了牧主打还要交鞭子税.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名字的差税.一个普通牧奴一年总共要向三大领主交三十多种税. 一小撮农奴主花天酒地,穷奢极欲,广大牧民牛马不如,草原上一片凄凉景象.在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支苦难的古老歌谣:

草原啊,是苦难人们的家乡,

牛羊和牧民是牧主任意宰割的对象,

冬天的冰雪,夏天的风暴,

皮鞭、苛税多如牛毛,

牧民不如东山上的尔大(野兽),

牧民的苦难有谁知道!…

如今,草卓雍湖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洒满了幸福的阳光,牧场上再也听不到昔日苦难深重的悲歌.牧民眼望着云朵似的羊群,泉水似的鲜奶,唱起了欢乐的歌:

山谷雪水流不尽,草原花朵数不清,

心中歌儿唱不完,党的恩情海洋深.

车子沿着滨湖公路奔驰了个把钟头,中午时分,到达浪长子兵站.兵站坐落在湖边,大门两边的墙上,写着一副对联: “卡惹迎远客,羊卓款亲人”.这个兵站是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先进单位.我们刚刚进屋,战士们就打来了洗脸热水,泡上了浓浓的香茶.午餐很丰盛,菜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盘红烧鱼和一盆菠菜汤.菠菜是战士们在温室里种植的,刚摘下来,鲜嫩翠绿,非常可口.鱼,是羊卓雍湖的特产——裸鲤,一种高原湖泊中的无鳞鱼.为的勇敢是超等的……不能想象还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们的个人的勇敢,例如,十五个骑骡子的战术和四十名步兵,冒着我们的暴风雨般的火力,从江牧宗政府猛冲而出,想去救援他们认为和遭遇到强烈压迫的战友们,结果这支支援军全部中弹死亡,无一生还.”

我们继续往山上爬,来到了一间已经崩塌的房屋前.藏族战友介绍说,这是当年前的库,不料有一天取的人不小心,库失火爆炸.英军看到山上弹绝粮断,日夜加紧进攻.他们集中炮火佯攻南面,却组织大队人马攻东路.眼看守不住了,藏民们爬上山顶,高呼:宁死不投降,和敌人血战到底!他们拔出腰刀跳出冲上来的敌群中去,一阵砍杀,自己也一个个壮烈牺牲.最后剩下十几个人,退到了山顶建筑物的屋顶上.侵略军把他们紧紧包围住,一步一步逼近.英雄的藏民们怒目圆睁,用刀,石头向敌人一阵猛打,然后便一个个纵身从身后的绝壁上往下跳,全部壮烈牺牲.

我们登上了宗山之巅,站在古城墙的顶部,凭吊宗山的英雄们.极目南望,只见滔滔的念楚河在狂野里奔流.藏族战友满含激动的热泪,唱起了一支流传在藏民中的歌谣:

我们的仇比喜马拉雅山高,

我们的仇比雅鲁藏布江深,

头可掉,血可流,仇不可不报,

只要太阳还存在,就消天不了我们这颗报仇的心.

是啊,宗山的五百名壮士流出来的每一滴血,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正如扎西达瓦同志赞叹的: “这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江孜人民可歌可泣的壮烈事件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回到江孜县政府招待所,还站在院子里,凝望着宗山,回想着在山上的所见所闻.这时,从一间屋子里传来了歌颂宗山英雄抗英斗争的壮烈歌声.我们闻声推门进屋,原来是西藏军区歌舞团一些演员在演唱.我们听了很高兴,深深感到,这悲壮的英雄事迹,应该在舞台上和银幕上得到再现,让它和“狼牙山五壮士”、 “八女投江”一样,作为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长留人间.

墨脱: “雪山中的西双版纳” 墨脱,藏语中是“花朵”的意思.这里山青水秀,叶绿花繁.朋友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若是秋收时节来到这里,可以看到一片片金黄的水稻,一簇簇透熟的香蕉,一丛丛野生的柑桔和柠檬围绕着门巴族的村寨,是一幅漂亮的热带丰收图画.如果在春天来,雨过天晴,在阳光的照射下,森林里会升起缕缕轻烟,空气中会弥漫着馨香湿气,野花会露出笑靥,百鸟会快乐歌唱,松鼠会在树枝间欢跳,瀑布会在绝壁上畅泻.那可真是花的山谷,诗的家乡呢.

其实,墨脱还是一个天然植物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原始森林里,奇花异木,令人目不暇接.在河谷两侧的山坡上,生长着望不到边的热带绿林.既有高达40米以上的各种高大乔木,又有高不到10米的名目繁杂的小树,还有一种美丽的“梦魂草”,象一串串蛛网样的绿色植物,寄生在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树上,上下垂落,纵横缠绕,落似轻纱,软如游丝,随风飘曳,不时牵挂着游人的衣裙.勾起游人的情思,做出欲成神仙的美梦.

墨脱的野生动物也很多,许多地名就是按动物的分布取定的.象“档木龙”,意即狗熊出没的山谷; “阿格”,意思为猴子玩耍的坝子;“京朱”,是围猎野兽的好地方;“格当”,是野牛的家乡.此外,墨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禽鸟昆虫.

墨脱,雪山中的西双版纳.

泽当:藏族人民的摇篮

西藏乃来县泽当镇一片平原,美丽富饶. “泽当”在藏语里意为“猴子玩耍的地方”.

在这片平原上,有一座突兀险峻的贡布山,是传说中的西藏神山.在贡布山濒临雅鲁藏布江边的悬崖绝壁上,有一个黑洞.洞内堆积着成千上万个泥塑小佛像和小经塔.最上面一层的佛像经塔还清晰可辨,下面的经过多年积压,已经散成粉末了.这都是藏族佛教信徒们供奉祖先的供物.洞穴正中有一块倾斜的岩石,堵住了通向洞穴深处的通道.石上画着一只猴子,右手略向前深,托着一个浮屠,面部笑容可掬.洞穴是由色纹岩构成的.有的显红色,象挂着的一串串珊瑚珠;有的呈绿色,又酷似嵌镶着片片翡翠,使整个洞穴变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传说这里就是藏族祖先神猴和神女结婚的洞房.

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在远古时候,一只受过南海观音菩萨点化的神猴,在雅砻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修行苦练.一天,山里突然来了一个神女,提出要与神猴结为夫妻.神猴说自己已经皈依佛门,断然拒绝了神女的求爱.可那个神女却依旧在神猴面前搔首弄姿,挑逗神猴,渐渐地神猴有些神不守舍了.便一个筋头翻到普陀山,请示南海观世音如何处眚.观世音默默一想,对神猴说: “你与神女有一段未了夙缘,和他结为夫妻是上天的意思.应速返回雅砻河谷,与神女完婚,繁衍后代,日后必双双成正果.”神猴听了观音菩萨这么一讲,颀喜万状,又一个筋斗翻回神女面前,谨尊佛意结为夫妇,不久便又生下6个小猴.数年之后,6只小猴又繁衍了500小猴孙.神猴夫妇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孙系繁盛,忧的是花果不足.神猴于是驾着筋斗云来到须弥山中,取了上天的神谷种子,撒向大地.霎时间,满山遍野长满各种谷物和果子.说起来也挺奇怪的,众猴狲吃了上天的神谷神果,尾巴变短了,身上的毫毛也渐渐脱落了,而旦逐渐学会说话,变成了人.这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不仅作为藏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广泛流传,还记入经书.就是在拉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寺院里,还用壁画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自古以来,每逢播种时节,藏族同胞都要来到这里祭祖,取回一把泥土,以求祖先保佑五谷丰登.

在美丽宮绕的泽当地区,藏族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距离泽当20里昌珠乡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处古建筑遗址,就是传说中的“西藏第一幢房屋”——荣布拉康,也是西藏第一个有名有姓的部落首领乜尺赞保修建的“第一座宫殿”. 泽当平原穷结县城郊还有一处古代藏王墓群.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雅隆部落从乜尺赞保开始,经历了800多年的征战、扩张,先后并吞了附近的大小部落,建立起西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吐蕃王国.吐蕃王国的第一代国王松赞干布,为了便于统治雅鲁藏布江以北广大新征服的区域,把京城从穷结迁到拉萨.而王国赖以生存的基本力量,仍然留守在穷结地区.穷结地区仍是为吐蕃王国提供兵丁、粮马和工匠的主要基地.直到吐蕃王国崩溃的数百年间,穷结一直是吐蕃王国的留守京城,许多王妃和奴隶主都留居在那里.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以后,也常来这里小住游玩.

宗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000多年以前,西藏的宗教和文化象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伴发展.距泽当西面20里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院内光寺庙就有108座.这就是西藏有名的桑耶寺.桑耶寺西南隅有一井字形院落,掩映在柳林绿荫中,环境十分幽雅,是寺庙的译经场.金成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为了让佛教在高原上扎下根来,一面从天竺(印度)、克什米尔和内地聘请高僧来西藏传经,一面又派出藏族青年去这些国家和地区留学,造就出大批精通各种语言文字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为藏汉文化交流、藏族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泽当,无疑是藏族的发祥地,是古老灿烂藏族文化的摇篮!

迷人的西藏高山湖泊 如果乘坐飞机到西藏,就可以透过那缕缕薄云,在冰峰雪岭之间,俯览到繁星般的碧滢滢的湖面.在我国高山湖泊中西藏是最多的地区,大小湖泊有1000多个,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30%.西藏的湖?白不仅多,而且非常美丽、富饶、神奇. 在藏北高原,有一个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纳木湖.它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其湖身高出水面4700

高原论文范文结:

关于高原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