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精神照亮家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红色精神照亮家类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红色精神照亮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红色精神照亮家

这是辽宁省葫芦岛市一个普通的家庭,夫妻俩都是退休工人,独生女儿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别的夫妻有些不同的是,丈夫杨玉祥今年66 岁,比54 岁的妻子王志杰整整大了一轮.

老杨在当地是个名人,他40 年如一日,编辑制作“人民的领袖,光辉的历程”、“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和“弘扬雷锋精神”等15部红色系列图片专辑,义务举办各种专题图片展、报告会200余场次,举办红色专题展览46期、各种主题专栏400 余期……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国防教育贡献奖”、“葫芦岛好人”等称号.在他的身后,是他能干的妻子,一直默默无闻地支持他.2018年,他们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末伏的头一天,暑热褪去,记者采访了老杨.他是个爽直的人,面对记者一个劲儿地说“我愧疚,和其他的最美家庭不能比”.

老杨说的愧疚,主要指自己“没负起养家的责任”.老杨说:“孩子小时不明显,后来上大学,用钱的地方多,我一个大男人,搞‘红色收藏’不挣钱,妻子想方设法增加家里收入,替我撑起这个家.”

以前老杨不这样想,夫妻俩都是急脾气,常常发生不愉快了,就冷战,好几天谁也不理谁.后来,随着他收藏的伟人资料的增多,伟人与家人相濡以沫的故事让他深受教育.“近些年组织上给了很多荣誉,特别是评选‘最美家庭’,妇联领导让从家庭角度说,我这一细想,才想明白挺多事.妻子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娶了她很幸运.我确实有个美好的家庭.”老杨说.

40 年“红色收藏”

1976年,老杨24岁,“先是周恩来总理去世,接着是去世,到处是哭声,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中.”老杨说,他也不例外,和周总理的离去对于他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他每天都看报,把报纸上伟人的照片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剪贴本越来越厚,他开始分类,按人物和年代.照片贴多了,老杨想加上说明,便剪报.有的照片没有现成剪报,他就学习党史,然后自己手写……渐渐成了习惯.

40 年来,老杨先后编辑完成红色系列图片专辑15 部,制作贴片4000 余幅.自1997 年开始,老杨“红片展”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走进学校、社区、企业、机关、部队,也走出了葫芦岛,举办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各种专题图片展、报告会200 余场次.2011年,老杨“红片展”以“用红色收藏,弘扬红色精神”为题,被编入“红色中国”系列丛书《红色人物》画卷.

正如老杨自己说的,他从事红色文化宣展活动,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费用.仅“红片展”的4000 多张贴片,万余条(幅)的图片资料,就不知剪毁了多少书报杂志、花费了多少钱.

这正是老杨觉得愧对妻子的地方.1999 年,老杨与妻子先后从企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技术能力且年富力强的老杨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找工作挣钱,反而觉得有时间了,可以专心搞自己的“红色收藏”了,便不顾一切扎进了红色历史的学习、交流和东奔西走的宣展活动之中.由于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幼小的女儿正处处花钱,日子开始紧巴起来.妻子无奈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旅,起早贪黑工作于酒家饭店,严寒的冬季,经常是在深夜独自一人冒着寒风骑车回家.

能干的妻子在打工之余购买书籍自学面点技术知识,买面买油在家中反复练习,在工作中实践,最终成为市再就业技术培训学校的一名面点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下基层,无论在市内还是外地,她都能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教学计划,就是在下班后也经常电话解答业务咨询,对就业学员的求教或耐心讲解或放弃休息无论多远也要前去指导.十几年来,由于她工作负责,教学认真,为人坦率真诚,在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桃李满天下了.

对于老杨的作为,大家都不理解,认为老杨“又不是党员,搭钱费力的,图啥”,妻子心里也有怨,可时间长了,看到老杨不分白天黑夜沉浸在书籍报刊之中,编辑制作出一摞摞精致的图片,渐渐地也从开始的无奈到认可了.有时看到老杨放不下手中的事情,便不顾一天工作的疲惫,默默地把家务活干了.

心怀感恩之心

由于老杨的父母远在抚顺,结婚不久,妻子就主动将老人接过来住.在日常生活中,妻子对公婆的照顾无微不至:给老人洗衣洗脚,事无巨细从不厌烦,甚至对老人的剩菜剩饭也不嫌弃,倒在碗里自己吃掉.老人在抚顺时,夫妻回抚探亲,妻子临回前也是包些馄饨冻上,让老人方便食用.“我虽是家中长子,但早年离家,对父母没尽到任何责任,全靠两个妹妹,与老人同在抚顺,没少操心.”老杨说,父母去世后,小有遗产,母亲生前有话,动迁新楼留给老杨,但老杨做主,兄妹三家平均分配,妻子毫无意见.这些,都让老杨十分感动.

在岳父病重住院时,老杨也是每夜床前照护,老人大小便失禁,老杨端屎端尿也不嫌弃.夏天炎热病人汗多,为了使老人舒服些,老杨夜班时从不给他使用纸尿裤,身下背后垫上棉布片,勤洗勤换,医院走廊扶手挂满万国旗般的褯子.岳父的胸前手臂都是管管线线,担心他夜间出问题,老杨不敢合眼,后半夜实在困了,就随手拈来一片纸,借着暗淡的灯光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后来他根据这些纸片整理出一本两万字的《病房札记》.由于只有一个凳子可坐,不得休息,老杨的腰脱犯了,走路腿都瘸了,也强忍着疼痛,受不了就在地上铺张报纸、布单躺下直直腰.先后两个月下来,老杨的体重掉了八斤多.

老杨说:“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应尽孝道,二是报答妻子对我父母的好.更重要的是,我常年把心思用在‘红片展’上,对家庭没有丝毫贡献,对这个家庭亏欠的太多.可以说这个家庭的经济是妻子辛辛苦苦支撑起来的.”老杨说到这,有些激动,对妻子说:“谢谢你了.” 老杨说,这是他头一次说,他和妻子都是那种好话反说、心热嘴冷的人.老杨夫妻为人处世,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没有不夸的——

当年老杨岳父在世时,老杨妻子手术,老人给女儿送来1000 元钱.因老人在大姐家生活,过后老杨把钱交给大姐,要她不要告诉老人,心意领了,把钱用在老人身上.

有一年夏夜,小区的广场里有一个老人突然昏倒,老杨按常识把他解救过来,一直抱在怀里和他说话待他清醒,得知他是独居,便和一个认识他的女同志把他送回家,陪伴安顿好后已是后半夜了,放心不下,第二天早上又和那个同志一起去老人家里看望.

还有一回,也是天黑,由于对面车灯晃眼,一个母亲骑车带着孩子撞到了停在路边的货车后面,摔倒在地.孩子满面是血,母子哭叫不已.老杨把自行车扔在路边,急忙拦下出租车,把那母子送到附近医院,并付了处置费,直到他们家里来人.

老杨说:“这都是小事.我也曾经无数次地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蹬三轮的送来我掉落的大米;司机撵上我送上我掉在路上的钥匙;超市服务员送还我妻子遗落的手机等等,都让我十分感激.我到处宣传雷锋精神,自己怎能不做.”老杨认为自己并不高尚,他所做的事情,只是把自己的感恩之心传递给他人、回报给社会.

居陋室而不改其志

老杨一家住着不足60 平米的小房子,家中的家具都很陈旧.但虽居陋室,家中却充满着文化气息,体现着主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家中的摆设和饰物如家具、绘画、雕刻、根艺等都是老杨自己制作的,老杨家的藏书中,不仅有大量的红色题材的图书,还有许多文学、艺术、生活、技术等书籍刊物.夫妻二人学历不高,但大半生以书为伴,乐在其中,觉得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受益匪浅.老杨说:“读书丰富自己,改变自己,并且服务社会.不但妻子通过学习胜任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我自己也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能用自学的技术知识为锦州五里河电厂职工技术培训班讲课,还为市污水处理厂解决过技术难题.”2015 年,老杨被评为“辽宁省最佳读书人”.作为15 名获评者之一,老杨是唯一一个没有文凭的人.

勤俭、朴素、节约是老杨家的特点.老杨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旧衣不烂新衣不上身,鞋子不烂接着穿.父母家中有一台没人要的缝纫机,老杨先后分两次从抚顺把它背回自己家,时不时地还用用.至今,老杨还是习惯穿缝补过的内衣、袜子.20 多年前,大姨姐给老杨做了一条裤子,现在老杨把裤腰的褶放开了接了裤腰,至今还当礼服穿.老杨所有的裤子几乎都是接了腰的.妻子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当老师了,需要在公众面前露脸,才改善一下着装,可是还舍不得花大价钱.家中的物品用具都是物尽其用,不用坏了绝不扔,能修好的接着用,就是现在写东西用的稿纸,老杨也是两面用完才扔掉.

持家分为小家和大家,家里外面一个样是老杨夫妻的本分.老杨夫妻各自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从不浪费公家的一点材料,不多花公家一分钱,“当年受的就是这个教育,习惯了.”老杨说.妻子现在是面点培训教师,老杨当年在锦州发电厂工作时也是钳工技术培训教师,他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学员和青年工人的.就是现在老杨开展的红片展活动,布置展览老杨都把用品备齐,不让对方花一分钱.能骑自行车时不坐公交,能坐公交的时候不打车,需要打车了也不让主办方报销,有时主办方叫来了出租车送老杨回家,老杨也会将预付的车费还回去.

采访结束后,老杨特意来电话,补充说:“我们做的一切,女儿都看在眼里,她在大学里都义务献过两次血了.心热,也像我们.”

(感谢葫芦岛市妇联协助采访)

红色精神照亮家论文范文结:

关于红色精神照亮家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红色精神照亮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精神科护理论文

2、世界家苑杂志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