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与四化同步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反思:症结和转型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教育发展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四化同步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反思:症结和转型

摘 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战略的目标、核心、机理等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功能定位单一短视、体系结构存有短板、城乡职教二元分裂等症结.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从功能转型、体系统整、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好转型升级:服务城乡,适应农民人力资本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统筹规划,满足“新农民”和“新市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城乡合作,构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培育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关键词:四化同步;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7-0079-05

2012 年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2017 年十九大再次提出“ 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毋庸置疑,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再次提出,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与之联动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必须对过往的发展进行审视与反思,并根据“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对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功能、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展望,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纲领与策略.

一、“四化同步”战略的本质解读

关于“四化同步”发展,没有统一规定的定义,但基本涵义一致.一般认为,所谓“四化同步”是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动态地形成相对组合关系,保持一定的相对速度,个体和整体都分别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运动变化进程.[1]“四化同步”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也就是,通过“四化同步”战略的推进与实施,达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2]

(一)“四化同步”的目标: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制度,造成了今天的城乡差别,形成了二元,甚至三元社会群体(“市民”“农民”以及离开了农村但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根据“四化同步”发展目标,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牺牲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区别化,甚至带有歧视性的发展策略.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再是单纯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或实现乡村振兴,而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促进城乡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具有“共生互补”性,所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把城乡作为“命运共同体”,形成各种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的城乡一体化生产生活格局.

(二)“四化同步”的核心:以人为本,和谐幸福

就“四化同步”发展的内核来看,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市民化.就农业现代化而言,关键是要有能够促进和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人,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也才能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纵向流动成为市民,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而信息化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现代城镇中的实现,关键也在于人,人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的素质提升.再就“四化同步”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促进包括人在内的全面发展,使城乡民众都能够在城乡的协调发展中,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单纯发展经济社会的目的观,也是发展经济、教育等目的的正本清源和价值的回归,体现了“四化同步”发展的主体价值观.另外,就实现路径来看,人是一切的关键,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等路径,促进农民、农民工等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使之成为新农民、新市民,实现农民在城乡之间以及在城市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推动“新四化”的实现.

(三)“四化同步”的机理:互动耦合,相辅相成

“四化同步”的关键是“四化”互动,其本质是通过“四化”互动,实现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就“四化同步”的运作机理来讲,工业化创造了供给,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拓展了空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它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基于高新技术以及信息传播而引导是现代文明发展过程,它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创生了手段和条件;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它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正是“新四化”相互之间存在着这种啮合依存、互动传递的相辅相成关系,构成了未来城乡协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二、“四化同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症结

(一)功能定位单一短视

基于实地调研及“四化同步”发展趋势的考量,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定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定位于狭隘的乡村.这个问题主要与人们对农村及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有关.部分学者以及职业学校领导认为,顾名思义,农村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农村第一产业培养人才,为其他产业发展,尤其是为城镇培养转移人才便是“离农”教育,有悖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二是完全的“离农”教育.即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对象主要定向于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这是另外一种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方向偏极端的认识.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非常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为农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些学校为了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迎合部分家长的心理,便于学生在城镇就业,因而就主要进行面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三是人才培养的短视行为.这是我们当前尤其要关注、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很好解决,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吻合度问题,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度问题.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没有能够以前瞻性的视野,为“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市民化服务,没有能够基于民众生活品质提升的需要,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市民既是我国四化同步推进的迫切需要,也必将是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努力与转型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

(二)体系结构存有短板

在“四化同步”,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背景下,现有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性也俞益暴露,存有明显体系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职业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具有二元割裂性.这是我国历史上二元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二是与职前职业教育体系理应平行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短腿”,这与职业教育培训是当前和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明显不适应.目前,主要面向农村适龄人口提供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培训服务,难以与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形成有效的整合与衔接.三是无论是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或者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缺乏现代性,脱离了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先进性特点,比较典型的就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滞后.四是非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用发挥不够.

(三)城乡职教二元分裂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呈现出城乡模糊、一体化的新农村模样.这就意味着,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滞后期的城乡职业教育必须以统筹发展的理念,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统筹规划.然而,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受城乡经济社会分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现了割裂发展的状态与格局.主要表现为:城乡职业教育缺乏区域性的统筹规划,更没有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进行一体化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统整;一体化的城乡职业教育模式尚不多见;缺乏依据都市圈、同城化的趋势进行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等.

三、“四化同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功能转型:服务城乡,适应农民人力资本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推进过程中,后建立“大农”发展思维,将城乡职业教育置于一个新的区域概念范畴中进行整体思考,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第一产业发展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还要为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不仅要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还要促进留守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促进城乡社区民众和谐幸福生活的中国梦的实现.

1. 促进志愿农民的职业化——新农民

首先,从农民职业化的过程看,其实质是社会分工下的专业化生产过程.正是这种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相应专门领域的职业技能.其次,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现实状态及需要来看,在未来5 到10 年,我国需要培养1 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对象的3000 万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农业工人为主要对象的6000万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以农业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的1000 万名社会化服务型职业农民.[3]目前的培养对象重点锁定在农村留守青年、返乡农民工.这些培育对象虽各有优势,且整体素质较之于传统农民有明显提升,但与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仍相去甚远.笔者认为提升素质的路径具有多样性,但关键还是在于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的全面改革,促进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与积累.

2. 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新市民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新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一,他们需要逐渐放弃原来的身份、社会方式和习惯,转而认同、接受新的城市文明和生活环境,逐步融入城市社会;但是这个身份和角色的转化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往往非常艰难.而要真正使之成为新市民,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培训等促进其由农村到城市的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习得城市文明.其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另一个关键是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以真正成为永久的市民,而不是无业游民.要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具有再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能力,就必须具有足够的人力资本.要改变转移农民的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全面缺乏的状态,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等进行多路径的资本提升.

3. 促进城乡阶层自由流动——新阶层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实现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是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和憧憬.然而,要使未来城乡的社区群众,能够自由地流动,或者使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城乡民众有机会向上层社会阶层流动,关键还是要靠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就其本原属性而言,属于真正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真正公平的教育.通过这种具有补偿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得农村社区民众获得实现阶层流动,改变命运的机会.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坚持“四化同步”的人本性目标特征,以人的现代化为依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推进社会各阶层能够进行自由、双向流动,使得农村更广大的人口有更多机会向更高阶层流动.

4. 促进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新生活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为培育新农民、培养新市民,促进农民全面适应,具有生存适应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其在促进城乡社区民众生活品质提升方面的功能.这一功能将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而俞益显现出来.在未来,人们将不再是满足生活的富足,会越来越多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能够学会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生活;特别是转移而来的新市民,盼着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要实现这些梦想,提升城乡民众的幸福指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义不容辞,他们将是最受城乡社区民众欢迎的教育与培训.

(二)体系统整:统筹规划,满足“新农民”和“新市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笔者认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形成以中高等职业院校及有关高校农科类专业为主体的职前培养与中等职业学校、城乡成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在职培训相平行的实体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吸收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广泛参加的新格局.相关参与主体全面合作,联合办学,提升合作水平和教育培训能力,积极开展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新市民以及社区民众生活需要的各类教育培训,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1. 完善职前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院校潜能

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它主要是由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组成,分别培育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人才.就目前而言,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体系中存在着“断头”“断裂”现象.体系“断头”主要是指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高等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性不高,缺乏设置农科类专业的热情,造成了事实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断头教育”;所谓体系“断裂”主要是指没有形成与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相平行的培训体系,一方面两者自身均不完善,另一方面两者缺乏融通,没有体现一体化.所以,国家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特殊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完善基于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的培养体系,逐步开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

2. 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凸显社区教育功能

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必然会逐步模糊城乡职业教育的界限,也必然要求城乡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共享,和谐发展,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所有这些反映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就是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新的城乡区域一体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既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又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转移后的农民工市民化服务,还必须同时为城乡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服务.在未来,城乡将构成新的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必须充分整合业已存在的社区教育功能,使之服务功能同时指向城乡民众发展的需求.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转型问题,探索适合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使城乡社区教育功能最大化,使之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市民、丰富农村转移人口精神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3. 创建远程网络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互联网+”功能

我们已经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形式,互联网将大大推进远程网络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所以,在构建城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将以互联网为关键载体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完善起来,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市民的训导提供新的更高的现代化教育培训平台.

4. 推进建设校企合作培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一般都是注重教育培训内部体系的建设,只注意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关注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和渗透,鲜有将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为之服务的对象之间的联系.企业是与职业学校共存的另一个职业教育发展主体.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时,毫无疑问应将企业作为体系构建的对象.建立具有广泛性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样的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人才.

(三)模式创新:城乡合作,构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培育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1. 城乡区域统筹型模式

所谓城乡区域统筹型模式,是指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扩大化的思想,而对城乡职业教育统筹规划与发展.它包括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统筹发展规划,确定培养规模;统筹专业设置,合理分工;统筹教师资源,有序流动;统筹基地建设,共享教育资源;统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运行.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统筹,达成教育资源的集聚集约利用,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

2. 区域中心辐射型模式

区域中心辐射型模式主要是指城乡优势职业院校或专业,通过适当形式,对区域内其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人才培养过程给予全面支持,包括办学的指导、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和教材开发等.

这种中心辐射型模式可以是根据地区教育规划或政策而实行的结对子型的辐射,实际上更多的是学校自主形成的职教集团或者合作联盟而进行的辐射.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势学校“ 中心”作用有效的发挥,对区域或者集团内的其它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指导,办学示范以及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 同城化都市圈型模式

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在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转型,即城市化发展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的转型,进而城市群发展进一步向同城化转型.相邻城市由空间上的“群散”走向功能上的“群合”,从而使居民在城市间的社会生活如同处在一个城市那样的便捷,形成同城化新格局.城市群向同城化的转型,必然会对城乡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发展模式等提出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合作联盟等的改革要求.根据都市圈的城市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城乡人民需求特点,通过建立区域城市群内联合机制,建立以优势专业等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联盟或集团,使得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与城市群发展的需求侧结构相吻合.这种都市圈型办学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统筹、联合,达成新的城乡生态下职业教育培训的优化组合,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教育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