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育学类论文如何写 跟大学通识教育的学生满意度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大学通识教育的学生满意度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是国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在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走在学校甚至北京高校的前列.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教育学部的学生对学部通识课程的满意度.结果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因此,若能在教学维度进行改善的话,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总体喜爱程度可能会有所提升.

一、前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词最早于1829年由美国博得学院的卡帕得教授提出:“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学,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对通识教育做出以下定义:“从广义来说,教育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指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它还特别指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2]

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反思、艺术创造与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一种宽广的和基础的教育将改变和解放学生.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3]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文理分家、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以及学科分化带来的知识碎片化,20世纪末,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股思潮,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提高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百年名校,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时期即注重“专”与“博”的关系,其百年来对通识教育的引入及改造无疑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史一个经典个案,再加上其师范特色,更使其在通识教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步入2000年之后,北师大也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通识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办文理综合实验班和在全校范围梳理、凝练公选课这两种途径来实施.2010年初,北师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作为通识教育的指导和咨询机构.

作为国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北师大教育学部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不竭的创新精神的一流教育人才.教育学部的通识教育设置,可以说是北师大通识教育的特色的集中表现,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教育学部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也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为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北师大教育学部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家国情怀与理想价值、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六个模块,其中家国情怀与理想价值、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与全校必修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训与军事理论、大学美育除名称有所不同外,在内容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其余的三个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则是文化素质选修课,可在该模块课程中任选满指定学分即可.相较于其他院系而言,教育学部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更高,要求修满20学分.(取自《北京师范大学本科课程修读指导手册(2015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针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本科在校生.

2.研究方法.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调查实施.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北师大教育学部共有本科生400余名,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设计收集问卷7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约为82.867%.

同时实施访谈法,选取四名教师,包括一名设计课程的领导、一名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一名负责教务管理的教师和一名教授专业课程,在比较教育方面深有造诣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三、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回收的5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中得出有效信息,分析学生对同时教育课程中学校、教学、教师三个因素的满意度.之后依据上文分好的三个维度———学校、教学、教师———与学生是否喜欢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究这三个维度对学生喜爱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程度.

1.年级分布:主要是大二学生,数据具有代表性.

根据教育学部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大二学生(2015级)刚入学不久,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大三学生(2013级)主要侧重于专业课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识课程的学习,而大四学生主要在做实习工作,不便取样,只有大二同学(2014级)不仅仍在修习通识课程,而且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深入.而在被调查的58人中,大二学生35人,占60.3%(见表2),比例最高,大于其余年级,作为样本的主体有分析的价值.

2.学校维度:学生满意度中等,尤对学校通识教育课的丰富度不够满意.

依据设计的问卷,属于学校这一维度的题目分别为第1、2、3、4、5题,主要从基础设施、考试方式、课程设置、课程种类以及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提问,题目和均分如下:

由表3,学生关于学校这个维度的满意度的平均得分是6.77分,满分是10分,这个分数属于中等,可见学生对于学校层面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一般.

图1说明对学校方面的满意程度呈正态分布,6—8分阶段最为集中,占比例最大,达到53.5%.2—6分阶段和8—11分阶段占比例较小,共46.5%.可见教育学部学生对学部开设的通识课的满意水平为中等.“我从学校得到的通识教育所需的硬件资源”、“通识教育考试以笔试为主”、“学校强制学生修习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以上问题的满意程度较高,平均分都达到7分以上,说明学校提供的硬件资源比较完善,对通识课的考核方式及修习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对于“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种类丰富”、“学校开设了生活类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平均分分别是6.67和5.02,相对满意程度降低,说明学校的通识教育的种类不够丰富,不能使学生达到很满意的程度,并且没有开设太多素质拓展类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在学校对学生喜爱通识课程的影响程度上,由表4,相关系数为0.278,P值为0.033(<0.05),因此在0.05水平上呈现相关关系.依据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性质,当0≤|r|≤0.3时,说明相关程度弱,基本上不相关.因此,学校维度和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或者基本上不相关.也就是说,学校维度对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没有太大影响.

3.教学维度:学生满意度一般,个别方面问题较严重.

关于教学这一维度,被划到此之下的题目分别为第:7、8、12、13、14、16、17题,针对课堂效率、课上收获、教学内容的可理解程度、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的作用的几个方面来探究,题目和均分如下:这一部分在整体上的得分都很低,只有对于学习有帮助这一个问题的得分高于6分,且只高了0.1分,可见通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就存在于教学这一维度.

图2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方面的满意程度大致呈正态分布,5—6分段远高于其他分数段,达到12.5%以上,进一步说明部分人对于通识教育教学的满意程度是中等,可能是因为学校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造成了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效率不高,收获不大的问题.

那么教学维度和学生喜爱程度的相关关系又如何呢?结果见表6.可知,此次结果相关系数为0.687,P等于0.000<0.01,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依照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性质当0.5≤|r|≤0.8时,可以认为两变量中度相关.表6中的r正好处于以上范围中,也就是说教学维度和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着中度正相关关系.亦即,当教学维度的得分提高时,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4.教师维度: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待质疑.问卷设计的最后一个维度是教师层面的,题号依次为:10、11、15、18、19,问题设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准备、临场调动学生的能力、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式,信息如下:

在此维度的每一题的平均得分都是5—6分之间,在“教授通识教育的老师对讲授内容准备充足”、“教授通识教育的老师认真、负责”、“老师会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主动学习”问题的平均分分别是7.16,7.34和7.24,说明教师在备课、教学态度、教师方式这些方面可能做得还不错,令学生较为满意.但是“教授通识课程的老师上课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的平均得分是4.95,说明老师在课堂有意向去鼓励学生讨论和主动学习,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却不好,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待质疑.此维度综合得分为6.72,和学校维度类似,学对于教授通识课程教师的评价一般.

图3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大致呈正态分布.5分以上阶段占比例较重,达到86.2%,可见教育学部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水平较高,但是5—6得分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分数阶段占的比重,达到24.1%,说明部分人对于通识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仍然是中等的.

关于教师维度和学生喜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8.

由表8知,相关系数为0.317,P等于0.014<0.05,在0.05水平上存在着相关关系.依据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性质,当0.3≤|r|≤0.5时,可以认为两变量低度相关.也就是说,教师维度和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着低度相关关系.教师自身的改善会使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小幅增加.5.总结.综上所述,学生对从学校、教师的满意度分别是一般和高,问题大多出在教学维度,说明教师在教学的实施方面有待改进.而这三个维度中,对学生喜爱程度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学维度.因此,应致力于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定性研究分析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学校维度和教师维度与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相关性较低,而教学维度与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故如果能在教学维度进行改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喜爱程度可能会有所提升.我们采访了教育学部的四位教师,希望为改善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1.设置课程的领导M老师:在教学中增加经典阅读内容,并从整体上评估通识教育课程.M老师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参考中国的整体学情和通识教育的整体效果,了解学生需要拓宽什么素养,需要通过哪些课程来拓宽素养.就欧美的通识课程设置来说,欧洲的普通常识性教育在中学阶段就解决了,所以无须在大学阶段设置通识课程;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所以在大学设置通识课程进行补习;而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需要的通识课程应侧重于对经典的阅读和深入思考.因此,通识教育质量的提升归结到教学层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M老师将教学层面“阅读经典”的需求作为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这与我们问卷所得结论“通识教育应主要在教学维度进行改善”大方向上契合.图4为问卷数据分析所得结论中通识教育改革方向与M老师认为的改革方向关系对比:

2.一线教师W老师: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上.教授思政课的W老师认为,教授通识课程的教师应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学生不够重视通识教育”可归于学生维度,“老师专心研究”可归于教师维度.尽管在我们问卷所收集数据的相关分析中,教师维度与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只存在低度相关关系,教学维度与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喜爱程度存在中度正相关,但实际上,教师维度与教学维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如W老师所说,只有老师专心教学,才能够注意到学生的需要,多讲与学生相关的,将通识教育的教学搞好.(图5)尽管问卷的相关分析中没有体现教师维度的重要性,但教师维度与教学维度紧密关联,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直观感受是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学环节是否丰富多样,从学生直观的感知来看,这些都归于教学维度,但要想使教学内容新鲜丰富、具有创新性,教学环节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多投入精力用心备课教学,从通识教育改革的着手点来看,这又归于教师维度.故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维度也不容忽视.

3.教务的L老师:班级规模过大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学部的L老师负责教务工作多年,她以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教学因素的重要性予以了验证.L老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教育学部独有的前置课程(教育学部本科生在大学里必须去别的院系修满30个学分),表示教育学部前置课程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以“学校平台中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通识课程深度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育学部同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从教学维度对于通识教育课程质量进行了改善.除此以外,教育学部也意识到了通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2015年对通识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将通识课程分类条理化和细化,同时增加了社会发展和公民责任类的课程,扩宽了通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了通识教育的质量.

4.专业课任课教师Z老师: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Z老师多年以来一直教授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教授,且从事的是比较教育研究,因此对于国内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体制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结合中外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在教学维度之外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新颖、很有价值的建议.

5.总结.访谈分析主要针对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对问卷结果起验证改善与补充作用.经过对几位老师的访谈,我们可以明确验证问卷数据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喜爱程度与教学维度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的结论.因此,结合问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与访谈资料的定性分析,我们得到:在教学维度上进行改革最有可能提升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教学维度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师多集中精力于通识教育教学,经典阅读或可作为教学维度改革的一个方向,教师要关注更多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另外,从教学的考核方面,学校应对通识教育总体效果做出评估,才能更好地反馈到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来.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对通识课程实施效果总体满意,但对教学不够满意.在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中,教育学部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总体状况满意,其中,对教师、学校两个方面的因素满意度较高,但对教学不够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较少,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不够丰富等.在相关性分析中,我们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校、教学、教师三个维度与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分别存在着无相关、中度正相关和低度正相关的关系,教学对于学生通识课程的喜爱程度的影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教学维度进行改善的话,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总体喜爱程度可能会有所提升.综合量性研究和访谈结果,可以得出在教师维度上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部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度.

2.建议:改善教学维度,更能有效地满足学生需求.依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教学维度的建议:(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学科结构.教学内容若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演变,过去的知识很快就会就无法适应实践的需要,从而丧失知识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而与通识课程设置的初衷相悖.教师无法发掘出更多的知识内涵,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忍受陈旧知识的不断重复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提升通识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需要,也是知识本身能长久传递的要求.除了已经存在的学科内容的自我更新,学科结构也应该有所创新.当今中国的高校对于通识课程的设置结构过度强调外语学习和意识形态的学习,对于其他方面则缺乏重视.因此,在普遍规定的通识课程之外,学校应该围绕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发更多的课程.不仅可以参考国内外成熟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入视野拓展、跨专业学科、审美培养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比如对于教育学的学生,教育史的课程也是必须的.从而帮助本校学生成为能在未来多元发展的社会人.(2)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维度与教学维度紧密相关,要改善教学维度同样要在教师维度上有所改变.根据数据结果,通识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探索更多样的课堂授课方式,多投入精力用心备课教学.教师对于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与上课的感染力度息息相关,热情的教学态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从感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认同感.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教师的确应该反思自己在通识课程教授中的不足.通识课程的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意味着通识课程的教学有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门槛较低的知识内容给学生留有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师完全可以选择让学生参与度更高的教学方式,比如课堂汇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用更强的互动性来挖掘通识教育的教学深度.(3)增加通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大学生喜欢上的通识课程,一般都是有趣味的、对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课程,比如厨艺课、礼仪课等,还有浅显易懂,却能增长知识的课程,比如一些心理学入门课.这些课上,教师会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但是,老师的准备不够充分,使一些本该吸引学生的通识课变了味道.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学教育学方面论文范文。

1、大学物理杂志

2、大学论文题目

3、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4、大学心理学论文

5、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6、大学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