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我国社会心理在网络社会中的变化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此文是一篇社会心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社会心理在网络社会中的变化

[ 摘 要]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直接来源,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中“二元互动式”人际交往、人们对事物的“分裂式”认知表达以及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融整合使社会心理的传播、发展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关键词] 社会心理;网络社会;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9-0055-02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心理反映.网络社会则是现实的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1]人们通过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不断探索着更为高级、高效的网络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通过人际交往而实现,并表现于人们普遍生活的情绪、言论、态度和习惯之中.自网络诞生以来,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交织使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改变,并呈现出复杂、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社会中“二元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增强社会心理传播的感染力

社会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它会随时接纳新的成分.[2]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方式可以分为“个体——个体”、“个体——群体”、“群体——群体”三种类型,而社会心理也在这三种交往方式中酝酿产生.本文所指的“二元互动”,是一个网络行为主体和另一个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时空中进行的交往互动,即“一对一”的互动形式,它概括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元”即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一是交往身份的隐匿性使社会主体的心理表达更加贴近自我.社会主体在网络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具有隐匿性.在此社会环境下,人们不受社会的客观期望所约束,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身份可以依据主观能力去改变和塑造.同时,网络中的交往身份和“角色”可以相互独立、平行地存在于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随时进行转换和使用.网络社会身份的可控制性强、改变成本较低,使人们更容易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也使人们更容易在网络这样一个“陌生、全新、可创造”的时空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心理表达时更容易展示出真实“自我”的一面.

二是交往环境的时空突破使社会心理传递更加迅速直接.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中的文字、语音、视频等消息进行交往,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体间的心理传递也更为迅速、快捷;另一方面,人们情绪、态度和观点的相见变得直接,这就使社会中不同的思想、声音更容易汇聚,也使观念的冲突更容易产生,加剧了社会心理的酝酿和变化.

三是交往话语的分类输出使社会心理传播更具亲和力和准确度.交往话语的方式和规则能够影响社会心理的传播.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交软件和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论坛)都具有话语表达的功能,一些代表了网民心理感受、能够达成一定范围内共识的网络新词、热词得以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被各个社会主体所接受,丰富了人们的话语表达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理状况,更具有亲和力.同时,网络人际交往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交流规则,使社会心理在传播过程中自动将传播对象分类、分层,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准确度.

二、网络社会中“分裂式”的认知表达塑造社会心理内容的多重性

一是线上与线下的表达分裂加剧个体心理的冲突偏差.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平等的交流,随意、便捷的交往使个体的观点表达更加多样.与此同时,网络伦理与社会传统伦理的偏差,也使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冲突和分裂,个体心理约束性降低.使网络伦理和现实伦理产生了偏差,容易形成网络道德失范.

二是理想与现实情况的认知分裂促使群体从众心理的扩散.网络社会承载着人们的理想自我,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期待理想的生活,更加排斥现实社会中的所存在的问题.经过网络社会的加工,社会心理既包含了正面的社会心理,也包含了负面的社会心理和中性的社会心理.面对同一网络热点事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大多数人会查看其他人的评论,会选择翻阅其他人的评论,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形成服从意识,就必然会步入“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形成群体共识”这一阶段,产生群体心理.

三是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分裂塑造了社会心理的融合与革新.网络空间相较现实空间自由、开放,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声音,营造出平等交流的氛围,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化共享精神的平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网络文化范围较广,从语言表达到思维方式再到知识结构,都属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中人们的交流与思考,意见的征集和融合更为充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还有待考证,但在文化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社会心理与网络文化一起,相互之间的融合与革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交融整合”促成社会心理引导的合理性

一是社会问题的交融整合增强了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网络社会话题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网络舆情也代表着公众的心理诉求.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事件,在经过网络社会的加工、重塑和改造之后,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增强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在我国网络的发展历史上,无数事件正在证明,网络热点或网络件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从本质上讲,网络议题具有暂时性,人们的关注点会随着现实生活不断地进行转移.但是问题的交融对人们认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016年初,百度贴吧“李毅吧”组织了一场两千万人参与的“网络反击战”,通过发帖、刷屏对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 上支持的个人和媒体进行了反击,在此过程中增强了我国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爱国意识和意识.

二是社会需求的交融整合复原了大众的心理呼唤.人们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依次递进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网络的第一生产力功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同时也为人追求发展需要创造了条件.但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与现实生活中表现不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要求最高.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就转变为以满足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只有我们利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合力作用,准确把握人们的需求,才能对其社会心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三是社会价值的交融整合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培育和践行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落实、落小、落细.在网络社会中,一个人的发声可以引起一群人的响应,个体心理可以相互感染形成社会心理.整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依据“两个社会”的价值合力所形成.只有利用网络环境,创造网络文化产品、建设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在现实与网络社会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支配网络活动,在网络行为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实践.

[ 参考文献]

[1] 童星、罗军.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J].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2001(5):96-102.

[2] 严国红. 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J]. 甘肃理论学刊,2012,No.21204.76-80.

(责任编辑:盛天)

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心理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社会心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小学生心理论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3、社会心理学论文

4、心理杂志

5、大学心理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