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跟八孔竹笛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管弦乐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管弦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八孔竹笛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

文/侯长青

第一章 中国竹笛的起源和各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竹笛的起源和发展

说起笛子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至9000年之久的河南舞阳贾湖,20世纪80年代在那里出土的骨笛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笛子,更是已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在原始狩猎社会,人们以鸟兽为食,在吃肉吸髓的过程中发现骨头不但可以吹响,还可以用于驱赶野兽,更可以发出悦耳的有变化的乐音.于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产物的骨笛——这一最初的乐器雏形出现了(见图1-1).

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竹笛这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器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的吹笛狩猎到古代宫廷燕乐,再到民间艺术的流传,笛子在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之后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形制和演奏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笛子更是以独奏的形式登上当代音乐艺术舞台,并对这种形式加以丰富至今.其发展的步伐在它数千年的乐器史上是空前的.50年来,随着中国笛子乐器的改良、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音乐风格的丰富及专业化教学的规范,最后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尤其是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所起的作用颇为明显.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复杂纷繁,从吐、滑、剁、花,到颤、叠、顿、打等,都是表现音乐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中国文化在全球掀起的热潮更使得竹笛作为中国古典器乐文化的代表性器种,在世界音乐舞台上闪耀着神秘而夺目的光芒.

第二节 中国传统竹笛在不同时期乐队中的作用与发展

我们从小学习竹笛通常用的是六孔笛.老一辈的笛子演奏家创作的曲目,基本上都是用六孔笛演奏的.由于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且雅俗共赏,其乐器本身又较为轻巧易于携带,因而,在长期的、广泛的流传中,竹笛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乐器,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人民喜爱竹笛,把它的形象描绘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它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我们追根溯源地推近到唐朝末年这一段近古音乐发展史.那时戏曲盛行,竹笛成为戏曲伴奏的主要乐器,但是在表现力和演奏技巧上,相对缺乏进取和独立性,所吹奏的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简单调式且多以合奏为主.到了清朝时期,竹笛成为昆曲的主伴乐器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由于昆曲的典雅脱俗,成为梨园界的一颗璀璨明珠,颇受皇室达官及才子佳人的青睐.直到建国以后,笛子艺术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创作、演奏、理论、作曲和改革教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支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更是填补了民族器乐无交响化和笛子在大型乐队中担当重任这一历史空白.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断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一冲击极大影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焦点便是中西音乐关系问题,这场论争持续了近一个世纪.随着世纪末怀旧情绪的高涨,音乐界再次掀起狂澜,展开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展望,有志于探索中国音乐出路的音乐家各抒已见,据理力争.音乐理论界推出了大量的论著和文章,其中涉及中国民族器乐发展道路的篇幅也不少.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竹笛艺术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我的导师戴亚教授以自己多年来的实践为依据,审视、思考中国乐器的出路,尤其是民族乐器——竹笛的发展道路.而作为已经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有着十余年乐队工作经验的我,在乐团工作中不断接触着各式各样的乐队作品,小到独奏、室内乐作品,大到交响乐队的传统、现代及西方移植作品,加之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有机会走出国门与西方音乐进行交流,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民族器乐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六孔笛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在大型民族交响乐队中,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这时,寻找出更加科学高效、使用简便的改良竹笛来弥补传统竹笛在演奏上的缺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自上世纪中后期我国已故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在六孔笛的基础上成功改良的八孔笛问世后,因其有效地弥补了六孔笛在演奏上的不足,受到音乐学院和专业乐团等笛子演奏者的青睐.而我的导师戴亚教授更是将八孔笛的优势发挥运用到了极致,先后与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李滨扬等合作,创作及演奏了包括《愁空山》《楚魂》等在内的许多难度极高、挑战笛子技巧极限的现代派大型笛子协奏曲,并多次与国内民族管弦乐队及国外西洋管弦乐队成功合作.在下一章节中,笔者将结合自身演奏经验详细阐述改良后的八孔笛如何在乐队中发挥其作用.

第二章 六孔笛的特点和在乐队中的局限性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结合谱例就传统六孔笛在乐队演奏中的局限性和改良后的八孔笛在演奏中凸显出的优势及其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

第一节 六孔笛的形制与演奏特点

一、传统六孔笛的形制

在民族管弦乐队当中,笛子支撑着整个乐队的主线条,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声部.一般情况下笛子声部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梆笛(高音区)、曲笛(中音区)和新笛(又称无膜笛,低音区),六孔笛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

二、六孔笛的演奏特点

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建立之初,作曲家们创作出的大部分乐曲都取材于传统民间音乐或是在古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我团的经典保留曲目如:《步步高》《花好月圆》《瑶族舞曲》《阿细跳月》《丰收锣鼓》《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这些曲目都是由传统的五声和七声音阶构成,故用六孔笛来演奏比较合适.其演奏特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民间和地方音乐的特点,民族色彩强烈,表现方式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以我团已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和蔡惠泉创作的曲目《丰收锣鼓》为例.

从这段乐曲中不难看出,因其旋律取材于民间,多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主,其化音程不多,故此曲在演奏当中用G调六孔笛筒音作“2”的指法来演奏即可完成.

此外,用传统六孔笛来演奏戏曲中的唱腔,也是别具特色的.

以上这段旋律是摘自彭修文大师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乱云飞》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因此曲是D调,用E调六孔曲笛演奏,筒音作“6”的指法,运用滑音的技巧来模仿唱腔,演奏出来别有韵味.

第二节 六孔笛在乐队中的局限性

一些传统的乐曲和一般的创作调式上不是很复杂的作品,六孔笛可以驾驭并流畅演奏.但触及到近些年来涌现出的许多优秀大型民族器乐作品和国外移植作品时,六孔笛就明显跟不上音程变化的需要,显得力不从心了.我们以下面这首国外移植作品为例:

以彭修文先生移植的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卡门组曲》之前奏曲为例(见谱例2-3),这类乐曲中经常频繁出现各种变化音程和多次转调,用一根六孔笛是无法完成演奏的,在旋律进行中需换多根笛子方能完成.这一间断性弊端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演奏者对乐曲的诠释,影响了旋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因此无法满足演奏者的需求.这时,六孔笛在乐队中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章 八孔笛的优势和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

第一节 八孔笛的形制及其优点

一、八孔笛的形制

八孔笛是“(1)在基音孔与第一孔之间,靠近第一孔侧下开一小孔,比基音高半音、用右手小指按住.(2)在三孔与四孔之间,靠近第四孔侧下开一小孔,比三孔音高半音,用左手小指按住.如右边持笛,则反之.”

二、八孔笛的优点

经过改良后的八孔笛在演奏中有以下优点:

(1)演奏传统作品、现代作品可用同一笛子.

如果你不想用八孔,就将两个小孔用透明胶带封上即可.

(2)简单方便,不改变中国笛子固有的音阶指法排列顺序.

(3)便于专业作曲家创作笛子作品,减少作曲家对竹笛的模糊认识,扩展作曲家对笛子音色、音高位置在乐曲中的自由运用.

(4)增加了笛子的表演技巧,可以演奏规范的小二度颤音、大二度颤音.

(5)及高音气息控制落音时,可用小指来帮助调节音高,弱而不低、弱而不虚.

(6)在远关系调性上也能做出叠音、颤音、滑音、垛音等笛子传统装饰手法.

如C调演奏(见谱例3-1):

(7)不加键,通过增开两个小孔,使不完整的音阶得以完善,也使旋相为宫的中国传统转调法成为现实.

以C宫七声音阶为例:

C宫→G宫→D宫→A宫→E宫→? F宫→ ? G宫→ ? D宫→ ? A宫→ ? E宫→ ? B宫(等于回到C宫)

(8)能方便地演奏不同律制的作品,并在不同的调性上进行.

第二节 八孔笛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改良后的八孔笛不但保留了传统六孔笛在演奏上的特色,更弥补了其在演奏有变化音程和多次转调的难度较大的乐队作品当中的不足.这其中显为突出的,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艾立群老师移植的捷克民族乐派代表性作曲家斯梅塔那创作的著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之组曲《沃尔塔瓦河》.

用G调八孔笛演奏此曲,解决了“? D”和“ ? G”的半音关系.G调笛演奏时此指法为筒音作“D”.

这首作品内容丰富而又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沃尔塔瓦河两岸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情感和当地的自然及人文文化,表达出作者借景抒情对养育他的母亲河及伟大祖国的怀念.由于本作品以一条母亲河为基础,表现的是东欧的美丽山川、风土人情,在以斯拉夫音乐为主线贯穿全曲的音程旋律中,我国传统的六孔笛无论从音程结构还是音色处理上都无法顺利完成旋律的演奏和诠释原曲的意境.因此,在乐队排练当中我潜心揣摩如何充分地对八孔笛进行运用,使“笛”音色“统一”、转调“自如”,此时的八孔笛以它特有的十二平均律音程转调优势得以轻松驾驭乐曲中一系列由升降变化音构成的困难片段,起到了充分表现和替代西洋长笛在原曲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在西方移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成为我团保留曲目的由罗马尼亚作曲家埃乃斯库创作,后经彭修文成功移植改编的《罗马尼亚狂想曲》.

笛子声部在乐曲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全曲中有多次转调和临时离调,这就出现了和上面乐曲一样的情况.当然这些对于西洋长笛来说演奏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西洋长笛的音阶排列是十二平均律,而中国六孔竹笛擅长演奏自然音程,碰到升降号很难控制好音准和音色,八孔竹笛优势的运用又解决了这一难点,使得在《罗马尼亚狂想曲》全曲演奏中,用一支G调八孔竹笛就能完成各种临时升降号及转调.

由于导师戴亚教授近几年对八孔笛的不断推广和运用,不但让我在自己的演奏和工作当中受益匪浅,更由于笛子的音阶得以完善,表现力更加丰富,也吸引了专业作曲家的兴趣和关注,他们积极参与到笛曲的创作当中来.由于他们的介入使笛曲创作更加专业化,内容更深刻,技法得以更大地扩展,为笛子走上世界音乐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而来的大型民族音乐作品也不断呈现出来.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近几年来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由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长远先生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抒情变奏曲》.在这首作品中,笛子声部的份量特别重,它不断以乐队solo这一重要的表现形式贯穿于三个乐章,尤其在第三乐章的变奏8—变奏9中,八孔笛的作用又一次得到充分展现.

在第三乐章奏8、9乐句交界处充分地发挥出八孔笛的作用,解决固定调的“? G”和“? D”的音准和亮度.

实践证明,八孔笛代表当今笛子发展的方向是切实可行的.自跟随恩师戴亚教授学习竹笛和八孔笛以来,在实际工作方面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八孔笛的运用充分显露出它的魅力,在演奏上可以和西洋长笛媲美,并在某种程度上竹笛的音色比西洋长笛更富有表现力,更具优势.在同样一支八孔笛上既可以演奏传统乐曲,也可以演奏复杂的现代作品,使得中国竹笛既保留了民间传统的特点,又在民族管弦乐队当中运用自如,方便了各种转调,解决了各种临时升降号的变化.因此,在乐队演奏中,八孔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管弦乐论文范文结:

关于管弦乐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管弦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