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前世今生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沈阳相声的前世今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此文是一篇相声的前世今生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沈阳相声的前世今生

沈阳相声源于清末,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它曾闻名全国,与京津相声鼎足而立,也遭遇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如今面对机遇与挑战,沈阳相声该如何破除“人才、作品、市场”三大魔咒走向复兴?

兴于市井的相声艺术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相声的历史并不算很长,它产生于清代的道光至同治年间.沈阳相声的最早记录见于刘世英所著的《陪都纪略》,这本刊行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志书提到一个叫“张太”的人: “有张太,学相声.叫人乐,嘴头灵.约薄话,想得精.”可见,早在相声诞生之初,沈阳已有了说相声的艺人.

1921年,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举家来到东北,与他的儿子冯振声,徒弟德淑珍、冯少奎等人组成“冯家相声班”,活跃于辽、吉、黑三省.后来,冯振声收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为徒,这三人与其子冯大荃合称“四大全”. “冯家门”对沈阳相声影响深远,很多名震辽沈的相声演员都出自“冯家门”,如后来家喻户晓的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等都是杨海荃的弟子.

清末民初,是沈阳相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大批的相声艺人跟随“闯关东”大潮来到关外,落脚沈阳,形成一个庞大的相声艺人群体,为日后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形成鼎足之势奠定基础.沈阳为什么会得到相声艺人的青睐?这与相声自身的属性有关.与二人转这种植根乡土的民间艺术不同,相声是兴于城市,属于地道的市井文化,艺人们的“衣食父母”是广大的市民阶层,如同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所说,相声的生命力,正存在于普通百姓发出的最粗俗的笑声中.所以,相声艺人的汇聚之地多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当时的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于北上谋生的艺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关外的茶馆与相声艺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较之关内也优厚得多:在关内,相声艺人的演出收入要与茶馆老板分账;而在关外,不但艺人的演出收入全归个人所有,茶馆老板还会额外付给艺人一笔“车马费”.如此待遇差别,也难怪艺人们纷纷北上了.所以,当时的曲艺艺人们中间流行一句话: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奉天赚钱.”(沈阳旧称“奉天”)

东北现最早.历时最久的相声大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阳相声走进新时代.1 949年初,沈阳的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先在北市场的“四海升平”茶社演出,后又移至会文茶社.由于演员阵容强大、节目精彩纷呈,沈阳相声大会很快声名鹊起,可容纳200多人的会文茶社,每天的演出从早到晚,几乎场场座满、笑声不断.一些北京、天津的相声艺人也不远千里来参加演出,有的艺人甚至最后决定留在沈阳,如小立本、姜伯华等.

当时的茶社是真正的大众所,计时收费,进门时发张小纸条,上面记着时间,出门再记下时间,每10分钟收3分钱.观众为了省钱,往往专门挑自己喜欢的艺人上场再进门.当时相声大会最受欢迎的艺人叫佟雨田,每次轮到他出场,茶社里总是“人满为患”,他也被称为相声大会的“大轴演员”.76岁的辽沈曲艺界著名的作家郝赫说: “佟雨田擅长‘贯口活’,表演朴实,不闹不躁,包袱口抖得响.那会儿,在茶社里不时听到报幕的人喊‘下段佟雨田的喽’,这办法就是让观众别走,还有更精彩的节目呢.”

沈阳相声大会是东北地区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相声大会.从1949年成立,到1959年并入沈阳曲艺团(沈阳相声大会更名为沈阳曲艺团相声队),沈阳相声大会延续了整整十年的辉煌.

“新相声,听沈阳”

历经“”十年沉寂后,1977年沈阳曲艺团恢复建制,被下放到工厂、农村的相声演员纷纷回归,沈阳相声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沈阳相声可谓星光璀璨、新作如潮,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王可军、陈连仲、王德昌等一大批著名相声演员,与专业作者白纪元、里果等创作了《特殊生活》《好梦不长》《我爱中国》等相声新作,在全国引起轰动.1979年,沈阳曲艺团携相声《假大空》《台湾来信》等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假大空》获创作一等奖,沈阳曲艺团获演出一等奖.

沈阳曲艺团的业务团长、沈阳相声传承人穆凯说:“当年辽宁人艺的《报春花》,那么多艺术家演出才获得演出一等奖.可见当时的沈阳相声多受欢迎.”他感慨到, “后来的演出,北京和天津的曲艺团合演一场,而沈阳曲艺团单独演一场.你想想沈阳相声当时多牛?”

穆凯认为沈阳相声的最大特点是与时俱进、引领思潮,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反映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取向.“无论是50年代歌颂美好生活,还是80年代讽刺不良社会现象,沈阳相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所以才能赢得‘新相声,听沈阳’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沈阳曲艺团相声队堪称国内顶级团队,相声演员近30名,多次参加国内大赛并获殊荣.除专业相声队伍外,业余相声队伍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当时仅沈阳市可查的业余相声演出队就达到14支,盛况空前.专业、业余两支相声队伍,培养了大批的相声观众,使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形成了相声界的鼎足之势.

曲艺尾声时代的叹息

随着真正喜欢曲艺那种民间韵味的人越来越少,那个喝茶听书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相声的衰落不过是曲艺尾声时代的一个缩影.电视曾一度是相声面对观众的最便捷也最宽阔的康庄大道,然而,当《曲苑杂坛》的收视率节节败退,当春节晚会上的相声越来越耳不忍闻,相声挣扎在荧屏与剧场、守旧与革新之间,犹如一头困兽.

缺乏好演员、好作品,喜欢相声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全国相声面临的共同困境.京津相声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支撑,沈阳相声却陷入低迷状态.穆凯认为人才缺失是阻碍相声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年沈阳相声之所以叫响全国,是因为沈阳乃至辽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以幽默犀利的语言、独树一帜的风格引领沈阳相声走向巅峰.如今,上一代的领军人物或故去或年迈,新一代的中坚力量还未形成,无人能扛起沈阳相声的大旗. “有很多原因导致了相声人才的青黄不接,最致命的一个是市场.沈阳地区的相声市场很惨淡,在茶馆里演出一天只有五六十块钱,而且没有底薪,专职靠说相声根本没法生存,所以但凡有一点名气的,都去京津地区发展了.”穆凯说.

除了外因,也有相声队伍自身的问题,比如一些年青演员趋于浮躁,缺乏老一辈的钻研精神. “当年,杨振华和金炳昶合说的相声《假大空》,历经杨振华、金炳昶、陈连仲、常佩业、白纪元5个人的接力创作,最后杨振华定稿时,一共改了14次.”穆凯说,“在一切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还有几人能沉下心来打磨自己、提升技艺呢?”

人才缺乏使相声质量日见滑坡,相声段子的迅速折旧也让好作品成为“刚需”.著名相声演员常佩业感叹“好的段子千金难求”,作品是第一位,好作品的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沈阳相声的复兴.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沈阳相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振华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好作品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以讽刺来达到“笑果”.相声要针砭时弊,揭露假恶丑,现在的相声作品讽刺功能弱化,依靠相互贬损、贫嘴薄舌来制造笑料,令相声走向低俗化,很难在观众心中赢得市场.

未来的方向

2009年,沈阳相声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沈阳相声的保护单位,沈阳曲艺团制定保护计划,并以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沈阳相声的传承与发展,如: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沈阳市文化宫组织惠民演出;在高校建立沈阳相声传承基地,扩大传承人群;联合沈阳艺术学校开办曲艺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培养人才梯队;组织沈阳相声传承人走进校园和社区,仅2017年沈阳相声进社区的场次就超过百场.沉寂了多年的沈阳相声日渐有了复苏之势.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听相声,还投身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中来.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等高校的学生自发组建了相声社团,经常在学校和社会上演出,他们还自发成立了省内高校相声联盟,为辽宁各所大学的相声爱好者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

除了大学里的相声爱好者,沈阳地区还活跃着四家民营相声团队:六合社相声大会、鑫荷相声汇、鼎泰乐和艺术团、隆亿兴相声俱乐部.其中,六合社由沈阳本土的青年相声演员发起成立,以演出相声为主,兼演评书、快板、鼓曲等.仅2017年,六合社的演出就达到百余场,除了小剧场常态化演出之外,还启动了辽宁省内商业巡演,在铁岭、抚顺等城市引起巨大反响.六合社在营利性演出的同时,还广泛开展公益书场、高校巡演、沙龙讲座等惠民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曲艺知识,喜欢传统文化.

看到这么多有志于传承传统艺术的年轻人,杨振华感到无比欣慰,并以实际行动表示对他们的支持.他免费为这些年轻演员做指导,参与年轻团队的演出也不收取任何报酬.2017年,83岁高龄的杨振华在沈阳市曲艺家协会的支持下举办了相声培训班,又一举收了13名徒弟,他说: “现在辽宁的相声不景气,我收徒是想培养一批相声人才,让他们扛起辽宁相声的大旗!”

人才、作品、市场是困扰沈阳相声的三大难题,好演员、好作品才能赢得观众,培育出稳定的市场需求.可观的市场前景又将推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优质作品的生产,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链条.如今,沈阳相声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它能够迎来真正的春暖花开.

相声的前世今生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相声的前世今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相声的前世今生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相声规矩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