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与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中国艺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于森

摘 要: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现当代艺术的联系愈发紧密.西方艺术理论开端于西方古典艺术,在一代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和突破以及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变革和诞生出新的艺术潮流与创作思路.直到现在,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说”和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早已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中国艺术在古代传统艺术理论与新兴艺术理论中应找到突破点,进而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当代艺术理论;“艺术终结说”;中国艺术理论

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

黑格尔在1828年提出了轰动一时的“艺术终结论”.他感觉到社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将会给古典艺术极为沉重的打击.黑格尔提出艺术发展的进程在经历了浪漫主义艺术阶段后就会终结.“浪漫型艺术最后阶段以精神与客观存在分离而凝视它本身为特征,这就是否定艺术本身”[1】.按照艺术史家的观点,人类艺术的起源有若干种理论的假设,其中人类社会早期的巫术和人类自身的模仿天性在诸多学说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类早期的艺术具有显著的实用性.随后艺术发展到具有严格形式特征与规则范式的古典主义艺术,而19世纪又诞生了极力反对古典主义艺术的浪漫主义艺术.艺术在浪漫主义阶段,在情感表达上已经到达了,当艺术到达这样一种极致后,艺术的发展必定会呈现出一种突破.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中表达了“似乎现代艺术想证明黑格尔是正确的”的观点.海德格尔和阿多诺等哲学家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赞同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苏联时期的专家阿尔森·古留加在《黑格尔传》中更明确地说到,“黑格尔给艺术宣布了死刑,但这个死刑并没有执行”[3】.古留加的观点基本表达出了后来学者们的观点.当然,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也受到了时展的制约,他已经意识到古典艺术将会受到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但他无法也不可能预见现代信息传播对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黑格尔不无惋惜地指出,艺术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落伍了,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故而也不能再拥有它从前的社会地位,也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

二、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说”

在贝尔廷看来,“艺术”和“艺术史”均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艺术史就是由“历史”这一概念扩展到“风格”这一概念而形成的,并不是自古就有.

19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的众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艺术史开始作为专门的学科逐渐从历史学科中脱离出来,这时便需要在独立的艺术史学科中建立起属于其艺术自身的原则.贝尔廷指出,“18世纪时,艺术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典范,个别性的艺术品无非是这一理想的见证者;到了19世纪,人们发明出‘艺术史’这一学科,所有的作品再次被简化为仅仅具有证据的功能,用以证明艺术风格演变的轨迹.”而后,西方学者在现代艺术中也继续沿用此说,因为无论是古典大师还是现代艺术家都有同样的风格,故这样的做法显得并无不妥.而对于现代艺术家而言,一旦艺术被简化成了风格,那么即使舍弃写实也不等于和过去彻底断裂,也就不必再过多考虑新的或者是旧的问题,他们已经和古典学者站在了同一个艺术历史模式中了.

在贝尔廷眼中,他更倾向于把艺术史的书写看成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过程,而非一种学术的权威,更不是不可撼动的传统.通过对于艺术史“框架”的研究,贝尔廷认为应当把艺术史和艺术创作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艺术创作始终只是游离于各种艺术研究的叙述方式的“框架”之间,不会与任何概念、名称、流派或价值体系达成永恒不变的约定.当代新型的艺术史研究应该以艺术作品自身为落脚点,去解读它的文化意蕴,对于作品所呈现出的特征、形状、图像的意义,也一样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对象.

三、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

丹托在他的<艺术的终结之后》一书中指出,在西方当代艺术占据人们视线前,已经有两种很著名的艺术风格,这两种分别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古典艺术由于当时社会的科技与艺术水平的限制,则以高水准的模仿自然为评判作品的标准,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瓦萨利在16世纪建立了这个影响西方数百年的理论.在科技大潮流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开始更新,艺术家们不再以立体逼真为标准,反而追求平面效果,美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在20世纪后半叶建立起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大厦.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有着较为明显的界限,一边是写实的手法描绘眼中所见到的世界,一边是放弃传统手法,转而注重心中的感受.

当今艺术,极少主义与概念艺术较波普艺术要有更多的哲学体现,波普艺术更贴近社会性,它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抹掉高雅艺术和普通物品之间的界限.丹托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三个艺术风格: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和观念主义艺术,就是不断地否定前一艺术阶段的特质、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过程.艺术界中再也没有特定的艺术家,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创造新型艺术.

丹托将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绘画为例)第一个阶段是极力追求精准地表现自然事物的写实;第二个阶段是放弃写实,寻求纯粹的艺术美,尽其所能地表现艺术自身;第三个阶段是哲学表现手法,艺术与哲学相通,艺术作品含有哲学蕴味,哲学也经常用艺术作品来表现.这三个阶段,在他的另一著作《美的滥用》中体现为美的三个定义:一是自然美,对应的则为古典艺术;二是艺术美,相对应的是现代艺术;三是第三领域的美,说的则是当代艺术.前两个“美”的定义很容易理解,古典艺术是模仿的“自然美”,现代艺术则是形式的“艺术美”,而“第三领域的美”的概念是不易理解的,杜尚的小便池和安迪·沃霍尔的盒子,都非常鲜明地摒弃了感官上的视觉感受.“第三领域”是关于作品内在意义的表现.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由于中国历史进程比较特殊,故而在几次世界艺术大变革时都缺席,这就造成了中国艺术理论与艺术鉴赏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不执拗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才是当代研究艺术学的必经之路.

第一,启蒙运动在17、18世纪时风靡西方,为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当时的中国正深陷在明朝与清朝的战争中.这一次的落伍就造成了中国在科学与经济上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后来就是遭到西方列强的轮番侵略.另外,思想也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人民没有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从而在思想文化上也远远的被西方抛开.

第二,清朝政府封建统治造成的社会落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追赶上世界的脚步,但恰恰是这种落后,使中国没有参与到世界科技的竞争体系中去,中国传统艺术从而没有得到压制与淘汰,没有遭受到西方的“科技武器”的冲击,给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创造了契机.中国传统艺术非但没有受到像西方一样的破落,反而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全面吸收西方文化的学术环境下,杂乱的西方艺术理论扑面而来,一时使学者们应接不暇.同时面临着中国传统艺术系统与西方新兴艺术的融合.许多传统艺术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将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消失.

上述文字表现出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下,要从观念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新的突破,才能融入世界当代艺术大潮流中.

文/吴轶民

摘 要:庄子齐物思想的核心和难点在于齐物我.在庄子看来,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或者说所有的物种之间并无差别,我们应当通过“丧我”,认识生命的本质、顿悟自然的规律来达到“物化”的境界,做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庄子;齐物思想;生态美学

庄子齐物思想的核心和难点在于齐物我,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已经给我们的生存发展和文化意识带来了深深的烙印.但根据自然生存的法则,人类并不能独立于万物之外.人类要依附于万物才能生存,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众多相互依存的物种中一个物种而已.我们与其他物种之间或者说所有的物种之间并无差别,我们应当通过“丧我”,认识生命的本质、顿悟自然的规律来达到“物化”的境界,做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丧我:打破人类自我中心

《齐物论》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茹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与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即心.故颜成子游才会认为形体可以像槁木一样,心怎么能像死灰一样呢?因此,“丧我”的重点就是丧心.使人心灵澄净,才可实现对大道的观照.“丧我”也即是老子所说的“涤除”(《老子》第十章)的过程,就是洗除垢尘,也即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使内心变得虚静.

在《庄子》内篇中,与“丧我”相通的,还有“无己…‘心斋…‘坐忘”所揭示的精神境界.徐复观先生在论《庄子》时说:“《逍遥游》的‘无己’,即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即是《人间世》中的‘心斋’,亦即是《大宗师》中的‘坐忘’.”无己”与“丧我”,字面意思就非常接近.“丧我”是为了达到“无己”,只有丧失中心意识才能达到那逍遥的境界.“心斋”之关键,在于“虚而待物”,回到“未始有我”的境界.“心斋”正是“丧我”和“无己”的途径.“坐忘”就是要做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意思几乎与“丧我”一样,讲求“形”与“知”的“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丧我”是《庄子》内篇共通的思想主题.不仅如此,“丧我”的“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意象,在外篇杂篇中反复出现.《田子方》中孔子见老聃的时候,惊讶于老聃的“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询问于老聃的时候才知其“游心于物之初”.《知北游》中被衣认为契缺“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乃“真其实知”,故“行歌而去之”.《庚桑楚》中老子对南荣趎谈卫生之经时说要像婴儿一样“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这样的话就“祸亦不至,福亦不来”,亦无“人灾”.

要齐物我,必先要“丧我”,只有真正打破人类自我中心,才有可能物我一也.齐物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消除我与物的外在对立,二是要消除心与身的内在对立.所谓消除心与身的对立,即“丧我”.相对于第一点而言,第二点显得尤为重要.后者是前者的条件,只有消除后者的对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消除前者的对立.我们只有处理好自心和自身的关系,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消除我与物的外在对立,即处理好生态美学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心与身的对立,即生态美学上的人与自身的关系.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错误引导.我们需要对曾经的过往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对心灵的回归,所谓的回归即是“丧我”.“丧我”的目的是为了聆听天籁之音,是为了和自然融为一体,是为了实现对大道的观照,是对人类“诗意的栖居”的追求.

二、齐生死:自然规律的顿悟

任何哲学问题都不能回避生与死的问题.生的偶然和死的必然、或者说生的必然和死的偶然,构成了生命中永远的矛盾.“生命的本质是死亡,因为生命的诞生要以母体的惨痛乃至死亡为代价;而生命的结果又以死亡为必然,生命的前后都与死亡有关.”生与死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之所以不能忘情就是因为不能参透生死.所谓齐物我,说到底就是要“齐生死”.

我们为生而喜悦,为死亡而悲痛;为生命的诞生而欢呼,为生命的逝去而流泪.生是那么美好,而死亡又是那么可怕,生与死之间似乎永远也不能等同起来.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一下《齐物论》是怎么说的.

首先是生不如死(打破对生的执著).庄子认为,生是一种悲哀.“溺之所为之—而“不可…‘复”也,“近死之心”再也没有办法恢复生机了.人的形体逐渐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又困缚于其中而随之消毁.这些不都是可悲的吗?这样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此,庄子描述人的生的状态,旨在打破人对生的执著.生之如此,我们又何必贪恋偏执呢?

其次是死未可知(打破对死的恐惧).我们怎么知道贪生不是迷惑呢?怎么知道怕死不是像从小流落在外而不知返回家乡那样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说(悦)生”与“恶死”不是愚昧的呢?并通过丽姬的故事来说明我们可能会在死之后后悔生的不应该.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死亡的不可知性.我们不知道死后的任何事情也无法去弄清楚这个问题,再加上我们对生的贪恋,我们越发的害怕死亡.庄子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就知道死亡是可怕的呢?或许死亡是美好的呢?或许死亡就像丽姬嫁人之后的幸福生活一样美好呢?

然后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的依存、转化).既有其生,必有其死.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生是对待于死而来的,死是对待于生而走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死可能是下一个生的开始,生可能是前一个死的结束.佛教的轮回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生总是以死为结果,死总是以生为前提;或者说死总是以生为开端,生总是以死为条件.死生总是循环往复,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生死呢?当“照之于天”,因任自然.

参透了生死,还有什么看不破的呢?正如庄子所说,“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我们能齐生死,就能齐哀乐,就能不执著于生,不执著于用.我们就能顺道而行,一任自然.树立良好的生死观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终有逝去的那一天,我们又何须那么贪恋红尘?我们又何苦对自然变本加厉的蹂躏?我们终有生的延续,所以我们要更加地爱护自然,不破坏后代生灵(也包括人)生存的权利.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讲的问题.

三、物化:天人平等的境界

如前所说,“丧我”是为了回归到与天籁和谐的自然状态.“丧我”不是销声匿迹,而是回归自然,也即天人相合.季羡林先生指出:“我曾在一些文章中,给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著名的命题做了‘新解’.天,我认为指的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人类最重要的任务是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人类前途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存在不下去.……人要与自然‘合’一”.

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更加直接说明齐物我就是要“合天人”.笔者对于“天”的理解也认为“天”即自然.如《庄子·养生主》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叹的时候发出疑问“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然后他认为“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人身上之貌或形,是天然造化的结果.同时,“天”与“道”是相通的.在天道和人道中,“无为而尊者”是天道也.道法自然,所以说,“天”即是自然.“合天人”也即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最美的境界当属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92

“物化”就是齐物我.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必是美不可言.这也是人和自然相处的最美境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走上一条和谐之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和自然和睦相处.人类一度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事实却证明,人类一旦触怒自然,必将受到自然严厉的惩罚.破坏植被带来的是无边沙漠,向自然中排放大量有害物质损坏的是人类的健康,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也造成人类饮用水的水质存在问题……

于是,人类也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走的路,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向自然忏悔.开始思索一种自然的回归,而要带动这种自然的回归的必定是文化的回归.中国古代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对待自然之路.

中国艺术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艺术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中国文化论文

3、艺术教育杂志

4、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5、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