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新闻角度决定新闻的独到性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新闻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新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新闻角度决定新闻的独到性

摘 要:在抢发独家新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选择新闻角度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本文从观点(义理)、材料(考据)、表达(辞章)三个方面,结合自己从事新闻报道的切身体会,对新闻角度与新闻独到性的关系进行了实战解析.

关键词:新闻角度独到性观点材料表达

众所周知,新闻要发独家,才有轰动效应,但现在媒体能够抢到独家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困难.面对同一新闻事实,在众多媒体几乎同时报道,甚至别的媒体先报的情况下,怎样使自身的报道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独特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寻找不同常人的视野和视角,同一个题材就能出新,写人笔下所无,状人眼中所无,道人口中所无,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观点角度决定新闻主题的独到性

报道思想也即观点的确立,是记者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的基本判断.新闻事件的观点提炼就像“打井”,只有从合适的角度钻下去,才能找到丰沛的水源.角度不对,打出来的是一口枯井,即使有水,也可能接近干涸.新闻报道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寻求客观规律的过程,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来找到我们要阐发的主题(观点).

一、逆向思维,反求正面背后的问题.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说过:“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在面对一个采访对象或者新闻事件的时候,不妨多一点逆向思维,才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观点.比如,笔者曾经做过反映湖南省湘潭市某开发区十年回顾的报道.笔者一开始就没有讲他们取得的成绩,而是讲他们遇到的困难、定位的问题,结果第一期播出后,开发区负责宣传的同志就打电话来说,报道得很好,但他们都很紧张,不知道下期还有什么样的话语,要求来审片.笔者当时笑着说:“放心,审片就不必了,下一期是讲你们怎样改变这种局面的.”让他们紧张到想看下一期,这个报道就达到目的了.记者做的东西就是要有一种张力,让人关注.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无非是当时讲出了别的记者没有看到或者说不敢说的话,所以才能够引起关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追踪表象后面的根源.《工人日报》发表的消息《“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曾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新闻线索来源于记者微信群里的一条寻找“救命药”的求救信息,当时全国至少有六七家地方党报或都市报联合呼吁社会各界为病人找药.一开始,《工人日报》记者也就找药的过程写成了一条消息,标题初步定为《多地记者联动为白血病患者找到廉价救命药》,但如果这样发稿,那就只是一条简单弘扬人间有爱的表扬稿.随后记者通过思考,决定从这一新闻事件入手展开追踪报道,从而牵出了我国医药市场平静海面下暗藏的冰山——廉价救命药为什么陷入停产困境.《工人日报》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大的原因是报道角度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事后,记者在“获奖者说”中写道:“新闻就像一颗,它有很多的切面,你从哪个角度切入,它折射给你的光芒可能就不太一样.”①

选材角度决定报道内容的独到性

在新闻的主题立意确定之后,怎样组织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对于最后的成稿起着支撑的作用,也决定了新闻具体内容的独到性.笔者曾做过一期关于马英九与湖南湘潭关系的片子.当时某报一名记者已经做了一个寻访马英九在湖南童年生活的报道,按说再做此类报道已经没有首发效应了.笔者循着这名记者的报道线索前去采访,他找的人,他去的地方,笔者都去找了,还找了他没有采访的一个研究湘潭族谱的老同志,拿到了一份族谱,证明马英九的父亲确实记载在上面,得出的结论是马英九是地地道道的湘潭人,而不是其他媒体介绍的祖籍地在衡阳.正是因为这一材料的独到性,当年这篇有关马英九的报道让人印象深刻.

一、在交流中寻找角度.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首先,要打开心门,通过共同语言引出独有的心路历程.记得笔者一次出去采访一个盗窃案子,小偷刚刚被抓,问了半天,他只是摇头点头,笔者问的无非是为什么要到这家来抢劫之类的问题.同去的一位老同志了解到这个人是个退伍军人,就从他当兵的经历问起,才打开他的心扉,接下来就讲述了作案的经过.其实,人都有交流的渴望,就看你有没有技巧让找到和他人的共同语言.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要套出别人没有办法套出的话.

其次,善于观察,通过相关细节引出独有的即兴发挥.在采访时,我们都会注意提前做些准备,这个要靠临时的准备,也要靠平时的积累.在湘潭刚刚被批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之后,我们找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刚开始采访的时候,他很快将建立试验区的政策背景、对湘潭的意义都讲了,之后递过来一张名片.笔者看到名片上他有一个头衔是中学地理教课书的编审委员会成员.笔者马上联想到读书的时候,深圳等经济特区是进了中学地理教课书的.所以,笔者马上称赞他是地理方面的权威,然后问他长株潭试验区会不会也进入地理教课书,给他一个措手不及.他马上回答,会,在教材修改时他一定会提出建议,因为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当时采访朱翔教授的媒体有很多,但唯有笔者的稿件中才有这样一段富有个性的对话.

第三,让人放松,通过轻松闲聊引出独有的本色表达.采访对象越是放松就越有可能抓到出彩话语,在他放松的时候抛出一个让他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摄像千万不要忙着关机.等采访对象采访完了,在闲聊的时候,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他就开始妙语连珠了.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短短的几分种,让他本色出演.

第四,尖锐发问,通过观点交锋引出独有的深层思考.记者在采访中应该要提出尖锐的问题,只有在问题的交锋中才能激发出采访对象深层次的思考.比如笔者曾经做过一条关于湘潭市国企改革的报道,采访了两家在全国同行业都有影响的大型国企.如采访湘潭电机集团领导问的是:“人们说你们厂子什么产品都能做,但什么产品都做不大,没有上规模,你怎么看这个现象?”给江麓机械集团领导的问题是:“你怎么看前几年你们厂子的人才流失现象?”只有提出这些观众关注的尖锐的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报道才不会浅尝辄止.

二、在现场寻找角度.老记者常常说的新闻在脚板底下,新闻是跑出来的.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记者也一定要有这种精神,当你深入到一个新闻事件的气场中时就会发现里面的新闻点太多了,而且都是活鱼和细节,有现场感,有感性,又有故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记者所要做的就是用一跟线把这些散落在场中的珍珠给串起来,肯定是一篇好新闻.

写作角度决定表达的独到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其实也可文采飞扬,选择一个新颖的表达角度是关键.

一是要取个好标题.好的标题大气,有新意,还能引起遐想,特别是发散性的多义的标题.笔者给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题取的标题是“潮涌湘江”.两型社会建设是社会大潮,而湘江也是长株潭三市的母亲河,地点点明了,而且两型社会首先就是环境保护,又和主题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个专题是以湘江为线索串起来的,江水又特别适合人们抒发感情,特别有发散性的思维.当然好标题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

二是要有文采.新闻要有文采,不妨多应用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人生历史天地哲学的高度凝练的警句名言.当代人的很多思维其实并没有超过古人,很多东西其实古人早就用最节省的字句讲绝了.记得在做株潭三市一体化专题时,笔者就用了这样一首古诗:“长沙夜半钟,惊起湘潭月.”这句明代人的诗将长沙湘潭山河相连、文相近的关系写绝了.另外,、等先辈的话也可以用,比如笔者曾做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实施赶超战略的片子,就用了一句的“台阶论”——几年要使经济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论就将赶超战略讲活了.

三是在冷静的思考和的渲染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字的陌生感.求新不光是内容,文字也要求新,五千年的熔冶让汉字成为最有可塑性的语言,你可以不断地变形、锤炼,发挥它的弹性和质感.

四是宏大的主题和精致的细节交相并错,让结构保持一种张力.没有宏大的主题不能体现作品的深度,没有细节的故事也不能体现作品的精度.

五是讲好故事,记者其实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很多人没文化,但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将一个小事讲得绘声绘色.斯诺讲过,记者就是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先抑后扬,这些说书人的本事都可以借用.

(作者单位:湘潭广播电视台)

注释:①《获奖者说|贺少成、车辉:挖掘新闻,要有一颗敏锐的心》,中国记协网,2017年4月1日.

新闻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新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新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闻杂志

2、新闻战线杂志

3、新闻导刊

4、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

5、新闻投稿网站

6、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