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发展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分析以与对社会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社会发展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分析以与对社会

内容摘 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新奇独特的网络流行语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大众的生活.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化倾向以及人们对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同时也显示了新一代网民的内在忧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的因素,针对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影响对策

一.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间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1]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它起先活跃在以青年为代表的网民群体之中,因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和跳跃性随意性的表意方式而快速在网络世界走红,随着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现如今,网络流行语的适用人群虽然还是以青年为主,但是中年及时髦的部分老年人也组成了独特的线下使用人群.语言往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而“流行寻求的是同义关系和有效性,它驯服了新潮之物,将不可预知之物变得易操纵,无以名状,却又不悖常规,而语言实际是社会功用的强烈浓缩,它刻板模式化的本质对周围事境概括的习俗特征是一致的”[2],因此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3],从网络流行语中我们能够看见逐步变更发展的国人的社会心理.

1.思想观念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向

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心理和思想的转变,网络语言虽然诞生于虚拟世界,使用者也是匿名的网民,但是其发展终究还是无法脱离社会现实,网络语言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风行语录,这种风行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社会思想的僵化和单一化.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维解放和文明繁荣,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和否定,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和体现,而这种追求又在青年中显得尤为明显.

网络作为一种逃脱现实的虚拟社会,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相较于现实社会的更为宽松自由的发言平台,无论是微博、腾讯、知乎,还是微信,在这一类平台上活跃的都是使用化名的人们,如果他们愿意,甚至可以更改出生年月所在地等系列信息,人们无疑借用网络成为了另一个自己.通过观察历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黄很暴力”“小目标”“一脸懵逼”等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心理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些网络流行语无不风趣幽默,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些都是社会大众追求新鲜感的体现.另外,这类语言在时展中产生,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以及个人意识感的加强.

2.对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

网络流行语往往都具有“‘戏仿性’‘隐喻意义’和‘语义夸张’”的特质,而这一类特质的存在又赋予了网络流行语独有的“‘戏谑性’和‘讽喻性’”[4],网络语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魅力也在于此.人们通过使用这类语言达到“超然地嘲弄现实”[5]的目的,而这类嘲弄,也从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人们对公权力的不满和对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

比如说前几年涉及王健林和王思聪父子而风靡的“小目标”和“买买买”.“小目标”一词的来源出自于之前王健林接受某电视节目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在这一段对话中,王健林谈了自己对青年创业梦想的看法,其中他说道:“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看看能不能用几年?”之后,这段对话中的“小目标”就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语,人们通过这个词语表示对社会中巨大贫富差距的戏谑,也是中产以及社会底层有梦青年对残酷现实的无奈调侃.同样“买买买”和“小目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说“有钱,就是任性”,这一词汇流行的原因是2014年很火的一段媒体报道:老刘网购保健品花了1760元,不久陆续接到欺诈电话,老刘明知上当还依然坚定地给骗子汇钱.在后期采访过程中,记者问起老刘这么做的原因,老刘的回答富有戏剧性,他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自己上当了,当时觉得不会管,于是就想看看他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起网络圈的大规模议论,人们也开始借“有钱任性”来调侃日常中秀穿搭,秀名牌包包的富二代们,酸溜溜的语气搭配网络时兴的表情包使这类词的嘲讽意味更加强烈.

当然,除了对金钱不公现象的反抗之外,网络流行语还利用其独特的虚拟化外壳和符号性的表达方式抨击了公权力滥用以致社会不公的现象.比如说“我爸是李刚”“恨爸不成刚”和“短暂性精神失忆症”等的出现,以上三个流行语都来自于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肇事者语录.“短暂性精神失忆症”是指在一次宝马肇事案的最后判决中,宝马车主被判为具有“短暂性精神失忆症”,这一荒诞的看似富有专业性的用词后来被人们用来吐槽官官相护的不公社会现象,比如说有网民就说到:“花三十万急求一张短暂性精神失忆症证明,我有几个仇人要撞死.”这些流行语的变相传播虽有宣泄的成分在,但是其背后还是广大网民对公权力被滥用的斥责和不满.

3.寻求权力转化的心理及新网民的内在忧虑

仔细观察会发现,网络流行语其实还能反映出传统思想日益淡化,主流价值观逐渐转变以及社会不断发展下,底层尤其是社会中下层青年希望通过网络实现自我权力转变的心理要求和他们深深的内在忧虑.

分析这一类社会心理其实可以从分析屌丝文化的崛起入手,“屌丝”一词从2012年开始盛行,原出自于百度贴吧中的李毅吧,后来成为一个集体性自嘲用语.许多社会上的青年都喜欢以“屌丝”自称,而这一词也指向于那些没房没车,相貌平庸,生活懒散而空洞,缺少目标的一类人.这类人或许有过小小的梦想,但是他们的梦想往往在现实的打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他们或许曾经是十年寒窗从村庄中走出来的技术人才,却在现实中因为各色原因沦落为赚着死工资的技术狗.而后,“屌丝”一词进一步发展,随着其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的扩大,它的意义也变得更丰富具体,甚至一些中产阶级也会使用“屌丝”自称,他们一般具有较稳定的生活条件,但是这类人大多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之下,他们企图借用“屌丝”自称来降低社会对他们的整体期望,以寻求某种程度上的解脱.

而这一种类似于“受众群体集体狂欢”[6]式的网络语言的使用和风靡,也体现出新一代网民和社会中下层,非“官二代”“富二代”“白富美”“高富帅”一类人的心理迷茫和心理失衡.他们往往“累成狗”,一回家就“葛优躺”;相亲时还要被提醒“人丑就要多读书”;怀抱小小的梦想,却总是“被现实击沉”.于是他们开始怀疑人生,开始自我调侃自我放弃同时还不忘对高富帅们“羡慕嫉妒恨”.同样,具有类似功能的词伴随着这一类网民的增加而快速流传,人们借用网络流行语“可以肆意支配使用”的特点以及“具有流行性的表达方式”构建起他们特有的对现实具有防卫性的认同结构.通过异化的网络认知平台的建设,人们利用“俯卧撑”“吹头发”讽刺社会中道德缺失的人和事件;用“宁坐宝马里哭,不坐自行车后笑”来讽刺拜金主义;用“蒜你狠”“豆你玩”“我竟无话可说”来吐槽疯狂上涨的物价和油价.在调侃的同时,人们也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得到了权力转化的快感.就像屌丝这一词汇本身流行也就是因为“迎合了受众低层次的审美情趣和感官刺激,使弱势群体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的同时凸显了屌丝与高富帅的阶级对抗”[7]一样.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

1.有利的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舒缓现代城市人尤其是现代青年一族各方面的压力的作用.人们在用“感觉身体被掏空”“单身狗”等吐槽日常工作学习和情感生活的时候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宣泄和情感抚慰”[8]的目的.而网络流行语因为来源广泛,取材大都源自日常生活和新闻趣事,因此接近日常生活,往往生动有趣且富有针对性,“能给以使用者极大的感官和心理的满足”[9].这样看来,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了人们很好的发泄情绪的工具,而这一类集体性的情绪发泄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也成了人们大众表达舆论的另一种方式和独特的言语渠道.我们从“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山寨”“表叔”等流行语中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在反映群众观点以及催生新的社会道德约束力上有其它表达方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又因为这类词汇大都来源于某一特殊事件,且借这些事件而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言语表现力,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选择往往具有随意性和暂时性.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出现时很火爆,但不久就失去了原有的热度,因此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实不痛不痒的作用不会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动摇,也不会扰乱基本的社会秩序,但是凭借其出现的频繁性和丰富的表现力,网络流行语又成了群众监督社会的良好手段.人们通过戏谑和嘲讽抨击着非正义的社会现象,也在无形中形成新的社会整体认知.

最后,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也为政府部门开辟了新的连接群众和传达新兴政策方针的渠道.比如说近几年盛行的“互联网+”一词,它本身的词汇结构使其具有灵活搭配的作用,“互联网+”和“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词汇的结合又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了信息时代下政府的政策活力.

2.不利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许多网络流行语具有粗俗和恶俗的成分.比如说“菊花一紧”“很黄很暴力”“绿茶婊”“尼玛”“顶你个肺”“买了个表”“卧槽”等.这些词汇本身没有独特意义,但经过网络的编译就带上了恶俗粗鄙的语境色彩.而且,这类具有粗俗性的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中传播尤为广泛,许多青年开口闭口就是“尼妹”“我靠”等网络用词,甚者竟在作文这类对语言有较高要求的文体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潜在的语言攻击力的担忧.

其次,流行化的语言往往意味着一种认同方式,许多类似于“吃瓜”“你开心就好”“打酱油”等词带有轻蔑和无所谓的态度,容易使新一代的青年网民形成冷漠旁观,万事置身事外的常态心理,从而引发社会性的公德责任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立场的缺失;还有类似于“羡慕嫉妒恨”“高富帅”“屌丝”等词汇具有很明显的情绪化的成分,人们用这类词语发泄自己羡慕嫉妒恨情绪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得带有自暴自弃和崇拜金钱权力的内在感情,所以,这类词语的流行会使人们构建一个扭曲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一代的思想和意志产生了腐蚀作用.人们在这种语言环境得易怒敏感,但是又格外脆弱,一旦遭遇挫折就采用颓废自弃的态度,这些病态心理的产生都与网络流行语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会对现有的语言结构产生不小的冲击,会对现有的语言秩序产生一定的侵扰作用.比如说“小公举”“然并卵”“人艰不拆”“累觉不爱”“我开始方了”等,这些词汇中,有的通过生拼硬凑而成,比如说“累觉不爱”表示“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的意思,这完全是使用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随意拆分拼凑而组成的词语;还有的利用谐音更改了原来的字形或字音,比如说“小公举”改编自“小公主”,“我开始方了”中的“方”是借用不标准的福建话“慌”的发音选择字形的,这类词汇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进程.

三.针对网络流行语现存问题的系列举措

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强有力的正确且具有先进性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促使人们合理地对待网络流行语言.要用理智的头脑和清晰的视角看待网络流行语,适当地与网络流行语中的腐化成分保持距离.要引导新一代网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政府应当通过一些如语言立法行为应对不良媒体对负面流行语的刻意传播和大肆渲染歌颂.注重基层教育中的语言文明教育,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以减少网络流行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总之,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要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问题,我们还任重道远,客观理性地对待和分析是我们现在应当做到的.

参考文献

[1]王仕勇.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4):1.

[2]罗兰·巴特.流行体系[M].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1,264-265.

[3][4][5]王佳鹏.在狂欢感受与僵化结构之间——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青年的社会境遇与社会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6(04):83-89.

[6][7]董海军,黄启萍.屌丝流行及意蕴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5-8.

[8][9]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83-86.

(作者介绍:吕可婕,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钱华,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社会发展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2、社会杂志社

3、社会语言学论文

4、社会科学家杂志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