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报道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时代如何打造有温度的经济报道以《工人日报》为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这是一篇与报道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新时代如何打造有温度的经济报道以《工人日报》为例

经济宣传报道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经济信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传播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不同传播形态尤其是知名财经媒体的激烈竞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宣传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广泛传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措施,研究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使枯燥冰冷的经济报道具有活力和温度,是主流媒体经济宣传报道履行责任与使命的有效手段.

架桥梁,回应社会最关切

对于从事经济报道的采编人员来讲,要把国家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把有关的财经政策讲明白,把对老百姓的利益安排讲透彻,就要直面热点问题,充分解疑释惑,深入解析难点,提高经济热点引导能力.

专业报道通俗化,增强报道贴近性.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等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经济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受众往往只能看到一些枯燥的政策、冰冷的概念和堆砌的数字,对于其背后的丰富信息,往往是听不懂、看不清.如果新闻报道再浮于表面,就容易使“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这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抓住经济热点,牢牢把握政策解读的权威性、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经济宣传的专业性,并在政策、法规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枯燥的政策、冰冷的概念、堆砌的数字转化为受众听得懂、易理解的“大白话”,拉近经济报道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其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使人人看得懂、人人都爱看.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提高经济报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一是需要报道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二是要在长期的经济报道中紧跟经济热点,积极、主动研究问题;三是要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权威机构资源,专家学者、权威机构及时、准确、全面、深刻的解读是保证经济报道权威性和专业性的重要一环.只有采编人员坚持这三个方面,在面临经济热点难点问题时,其报道才能成为沟通经济信息和百姓关注之间的桥梁,通过浅显的解读,主动回应受众关切,从而有效地提高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

强化议题设置,增强热点引导意识.主流媒体的解释性、评论性报道在专业性、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回应,强化议题设置,对错误观点和思潮坚决批判,是提高经济报道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个别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暴露出问题,为此,国家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而一直认为在银行存款最放心的百姓一时忧心忡忡,这一直接关系到老百姓钱袋子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到底是否安全?带着这一问题,《工人日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刊发了《魏加宁谈存款保险制度:公开透明、安全可靠的法律保障》这一报道,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表达,诠释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并最终使存款持有人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通过解释性报道,把老百姓的疑点讲清楚,有利于引导受众消除担心.权威的解读更有效地打消了有可能出现的挤兑心态,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

权威解读, 增强媒体公信力.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反映公众心理,牵动市场神经,能否引导好这些热点,直接体现经济报道水平,也直接关系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及时、准确、全面、深刻的高端权威解读,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为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且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效果,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例如,2015年年初,国内油价迎来十二连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成品油下调与成品油消费税第三次“联动”.一时间,老百姓议论纷纷,各方面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工人日报》对敏感问题不回避不拖延,第一时间推出了《成品油消费税上调为何再次与油价下跌同行?》这一篇报道,通过采访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诠释提税不涨价,提税与降价同步进行,兼顾了宏观调控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并体现出强烈的节能减排导向性,引导受众通过报道,打消疑虑,理性看待油价问题,并看清改革全貌.

鼓干劲,汇聚力量再出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创造.如何通过相关经济报道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汇聚力量再出发,成为当前经济报道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作为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以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的产业工人,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做出了杰出贡献.怎样在以往海量的工人报道中,将那些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故事呈现出来,用身边的故事吸引人,用感动的报道激励人就成为关键.通过走进企业、深入职工群体,经过反复研讨、论证,2014年8月到2015年2月,《工人日报》精心策划的系列栏目《大国技工》,先后刊登19篇报道.

如果说,《工人日报》是最早在媒体中开始对杰出的技工群体进行系列报道的,那么,对高技工群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则是这一报道的延续.2016年“”召开之前,报社上会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精准地将“工匠精神”列为2016年“”的主题报道内容之一.在“”代表和媒体记者见到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首次出现“工匠精神”之前,《工人日报》已经全力做好了2016年“”“工匠精神”报道的全部思考、论证和筹备工作.在“”期间见报的系列报道中,有关大国工匠的系列报道《匠心归来——代表委员聚焦“工匠精神”》 从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工匠精神”入手,紧紧围绕我国正在实施的制造强国战略,通过代表委员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传承与缺失以及技术工人待遇等意见建议,提出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系列报道准确把握时代脉博、深度挖掘思想内涵,努力在主题报道与时代诉求之间寻找结合点.

至此,《工人日报》对高技能技工群体的报道并没有停歇.从2016年4月6日起,专门开辟了《身边的大国工匠》栏目,至2016年12月底,已经发稿47篇.这些报道对象有我国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雷达上进行雕刻的“工人院士”胡胜,有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特级技师王曙群,有第五套人民币主席肖像雕刻者马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届“首席技师”刘红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在大海里“拔钉子”的徐长贵等.这些脚踏实地却秉持工匠精神的工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参与我国最尖端的科技项目,为推动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报道不光要给人鼓劲,还要给人以力量.从《大国技工》到《匠心归来》再到《身边的大国工匠》,《工人日报》用自己扎实的工作,持之以恒地聚焦企业、聚焦职工,让企业和职工成为主角,在展现工人阶级时代风采的同时,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将实现人生理想与展示人生价值相结合.以宣传报道体现经济脉动,以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为企业和职工加油、鼓劲,也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力量.

讲故事,贴近生活有温度

经济报道离不开宏观经济数据,但经济报道如果有鲜活的生活场景描写,通过对人物悲欢离合的讲述,使报道具有生活气息,具有人情味和温度感,才能在受众中引起共鸣.

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也暴露出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关注度大,其解决也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直面矛盾,抓住问题、研究问题,用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视角,学会讲故事,善于讲故事,讲好人的故事,以小切口来反映大形势,才能为化解矛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服务大局才能精准到位.

在中国的大型国企,一家多人在同一企业工作随处可见.怎样用一家人的故事唤醒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工人日报》推出了《三代人的钢铁梦》,用祖孙三代亲历的企业初创、发展与壮大的故事,反映了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与心声,反映了国家60多年的发展与进步,用小叙事凝聚大力量.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职工面临着很现实的困难.例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13年我国煤炭行业进入寒冬.对《工人日报》来说,回避现实困难没有出路,直面企业、职工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寻解决之道才是正途.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煤矿企业的现实困难是什么,职工的工作、收入、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对此,《工人日报》策划了《困境中的奋斗:煤矿企业生存调查》系列栏目,通过对开滦集团、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山西西曲矿、重庆能源集团、陕西煤化集团等企业贴近写实的调查报道,以宏大叙事方式,用普通人的“小”计算,反映出煤矿企业的大主题——困境中仍在奋斗,静静等待曙光重现,小中见大,具体生动,充满希望,鼓舞人心.

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报社敏锐地抓住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在2016年1月“”开始之前就将化解过剩产能列为2016年“”报道的重点主题报道内容进行详细研究.然而,1亿~1.5亿吨钢铁、10亿吨煤炭过剩产能要化解,150多万职工要安置,企业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权威专家、行业典型在哪里?职工有哪些期待?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重构中,最终确定了从“去产能”行业一线代表个体故事入手,以接地气的故事化表达引入话题.在2016年“”期间的《关注去产能中的职工安置》系列报道中,展现了来自钢铁、煤炭、化工三个“去产能”行业一线代表的故事与呼声,既反映去产能势在必行,又呼吁切实保障职工利益,防止简单化地“一辞了之”和“一退了之”.同时,报道以工人代表呼吁关注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为切口,追访权威人士、行业、企业、工会等代表委员,寻求国家安置政策落地中,如何具体“有情操作”和“创新操作”,为转岗分流职工织好社会保障网、提供贴心的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最终形成有点有面有建设性的整组报道.

无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和职工有多大差异,化解过剩产能对企业和职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去产能过程中,如何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全国各地的企业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工人日报》的系列报道《转身·皖北煤电蹲点记》,呈现了一家有着30余年历史、4万余名职工的省属国有煤矿企业,如何在短短一年时间转岗分流超过四分之一人员的“瘦身”过程.这其中既有地方党政与企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稳妥安置职工的探索,又有职工群众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投身再就业的人物故事,还有工会组织参与做出的种种努力.与10多年前国企改制中大批职工被迫下岗出现的集体焦虑和强烈不安相比,如今的职工不等、不靠、不要和主动转身,离开原有的国有大企业,政府、企业、社会、职工都做出了种种努力.工人能从容转身,企业才能轻松前行.危机下,唯有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方可渡过难关,直至浴火重生.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经济报道工作来说,紧扣深化改革主题,能够增强经济报道的热度;着眼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可以彰显经济报道深度;聚焦重大经济战略,必将拓宽经济报道的宽度.然而,无论哪一种报道,将经济活动中的社会热点、百姓故事作为主线,使经济报道具有生命力和温度,从而拉近经济报道和普通受众之间距离,是提升经济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工人日报社

报道论文范文结:

关于报道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报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