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方面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从《中国历史法》看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这是一篇与中国历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从《中国历史法》看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摘 要: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新史学”和“史界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梁启超对旧史学的六大批判、对史家修养的重视以及治史的多维视角深刻体现出他的新史学思想.梁启超对新旧史学在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对今日的历史研究依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厚,以多种姿态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是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家,是同顽固派论战的宣传家,是积极鼓动亲身参与“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的文学家,他亦是倡导“新史学”、“史界革命”的史学家.

梁启超对于“新史学”、“史学革命”的呼吁可追溯到1901年和1902年,其时,梁分别发表了《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斥责封建史学有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1.他厘清新旧史学的界限,毅然站在新史学的崖端.廿载过后,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从嫩芽萌生终至渐成体系.1921年和1926年,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相继出炉,这两部书成为梁启超史学理论的代表作.斯人已逝,然其著作犹在,故其思想不朽.后人陈其泰称梁“以丰富的著述,代表了传统史学的终结和近代史学的开端”2,充分肯定了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继往开来的卓越贡献.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究竟面貌若何,通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或可略知一二.

一、对旧史学的六大批判

梁启超既然高举新史学的大旗,则必然攻击旧史学的营垒.早在1902年的《新史学》中,梁启超就已经提出封建史学的四弊二病,在本书中,梁不吝笔墨,在对旧史学酣畅淋漓的嬉笑怒骂当中,对当年的观点加以丰富、扩展和延伸.

首先,从体例的编排来看,梁指出,旧史学的一大弊病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不成体系,“恰如下等动物,寸寸断之,各自成体”3.其次,就史学服务对象而言,旧史中充斥着强烈的贵族性,等级色彩浓重,读者仅限于高踞金字塔顶端之人,这鲜明地体现了“帝王中心论”的叙事倾向,使得历史最终沦为某一朝代当权者的工具.旧史狭隘的著史观念因其为特权阶级服务的先天封闭性,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普罗大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助长了国民性的畸形发展.再次,就历史的功能而言,旧史以死人为本位,严重弱化了历史给后人的借鉴和经世的用能,而且使得历史沾染上枯朽的颓势气态.还有,就历史的研究方法而言:第一,旧史总要悬高鹄的,蛮横地将历史从目的扭曲成手段,“强史就我”,违背客观事实,污浊了历史的本相;第二,旧史研究范围不加限制,卷帙浩繁,内容枝蔓杂芜,如野草丛生,虽繁多然难掩其乱,且详略不当,结果使得或学子望洋兴叹,或路走崎岖,耗费经年,空折一把韶华;第三,旧史中不详加考证,伪误太多,真假杂乱搅拌.

针对这些弊病,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改造方法.第一,注重史迹纵横间的勾连,加以组织,还原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将专门史和普遍史结合起来,鼓励学者通力合作以建成历史学科的庞大网络.第二,历史的服务对象应从高层转向普罗大众,从狭隘的帝王历史扩展到丰富的社会整体史.第三,易位死人与生人,改死人本位的历史为生人本位的历史,活化历史,因为过往之人只能供历史服务,若走向背反,历史何用.第四,治史者应尽可能的客观,像西方为文学而治文学一样去为历史而治历史.第五,重新界定史学范围,使历史分科精密化,各学科之间不相侵扰.第六,对史料精心考证,慎加辨别.

由上观之,在梁启超的眼中,对新史学的改造针对的主要是内涵而非面目,不仅是体例上的翻新,更重要的是革除封建思想的遗毒,塑造一个生机勃发朝气蓬勃的史学躯体,给中国史学以重生.

二、对史家修养的重视及治史眼光的多维性

对于史家休养的重视的传统古已有之,唐代刘知几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清代章学诚又在此基础上增补史德,梁启超将这一传统承续:他注重客观持平的史德,也强调史识上的洞深观察.他认为治史不能为一己之目的而“强史就我”,有志于史学者应秉持“鉴空衡平”的态度,如格林威尔一般“画我须是我”,忠实于事实.梁启超认为,真史的演变如同影片的放映,是无数单片的接续,所以史家的任务就是将前后数张单片紧密衔接,也就是要善于发现事实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联,将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一览历史的全貌.从梁启超对史家修养传统的承接可以看出,梁启超虽然批判旧史学,但他并没有对旧史学进行彻底的否定,而是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梁启超认为,“悬一公趋之目的与公用之研究方法,分途以赴,而合力以成.如是,则数年之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或可望出现”4.从中不难发现,梁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视角多维,极具前瞻性,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的研究脉络一直延伸至今日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

第一,社会学视角.梁在本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及,治史眼光应从上层转移到下层,历史书写应从从作贵族史转变为作平民史.他赞扬《史记》是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不失为国民的历史;亦贬低《汉书》以下史书是以帝室为史的中枢,开了帝王家谱史的风气.同时,梁还重视能反映社会实况和社会经济的史料,平常人家日久绵长积攒下来的流水账簿就是研究历史的好材料.第二,心理学视角.在《史迹之论次》一章中,梁大面积探讨了历史研究中心理的重要性.他坚持英雄史观,认为群体心理是个人心理的扩大化,风云人物的心理对时代谜团社会阃奥意义重大,因为此类人物的心理是史迹“吸射力之根源”.第三,统计学视角.在讲述史料之搜集与鉴别时,梁以亲身经历为例,言其在研究中国与印度文沟通之迹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人物时,所用的方法就是陆续搜集,类而录之.正是通过统计,很多零散的片段得以组织起来,将内隐的事实外现.除了罗列类型的统计方法,图表法也在本书中有所体现.梁启超以《五胡兴亡十六国表》为示范,展现了图表对叙述、解释历史时的辅助功能.

“中国近代史学发轫于战争时期,其原因是异常深刻的,一方面,是由于受到民族危机加剧和御侮图强的需求所刺激,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外文化交流、输入了新观念而触发,这是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发展双重的内在必然会的显示”5.如陈其泰所言,近代史学诞生之世正是中国制度断裂、价值失范、社会失序、意义迷惘之时,故而梁启超史学思想的背后隐含的是对民族国家危亡的忧患之心与力图自强之意.梁启超新史学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来自于西学东渐过程中传入到中国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也与曾被人忽视的东学背景有关6.多层次多类型的思想使得《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史学观超前又有局限:一方面,他执思想之牛耳,批旧传新,开启民智,辟出新域.另一方面,他对旧史学的批判有过失之处,对旧代史家在保存史料和某些史学传统的功绩上未能给予客观的评价;他的多学科治史的视野虽然广博但略微粗糙,如在心理学史的研究方法上,存在对历史人物主观意志的夸大作用.但是,无论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上存在多少谬误,他对近代史学观大力宣传的奠基作用都是难以抹杀的.正如李泽厚所言,梁启超“自觉注意了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中国传统观念作斗争,起了广泛重要的社会影响.他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这就是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地位之所在”7.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批判旧史学宣扬新史学的力作,虽时过境迁,但再来翻阅这本时代淘金后的专著,我们依旧能从获得历史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亦能感悟到在民族—国家曲折建构过程中那一代知识人的家国情怀.

注释:

1.梁启超著,夏晓红,陆胤校.《新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85~91页.

2.陈其泰.《梁启超评传?前言》.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5.陈其泰.《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4.

6.比如(1)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2)[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北京: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等作品都对此进行了探讨.

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44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梁启超.新史学.[M].夏晓红,陆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李喜所,元青.梁启超新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 陈其泰.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4-83.

作者简介:

姜南(1995- ),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历史师范本科生.

中国历史论文范文结:

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3、中国文化论文

4、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5、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6、如何写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