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生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题目所言,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坚守的座右铭.

近日听说有人在讨论40岁以后还要不要工作?让人费解又忧心.古往今来空想与实干,好吃懒做与勤勉奋进一直都共生并存.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两个叫花子分别表达着自己的愿景,甲说假如我发了财,我就买它500石米.我在米堆里头,饿的时候左边吃一口,右边吃一口,多么快活;乙说,如果我发了财,我一定买它一大堆棉絮.我就睡在棉絮上头,左边冷往左边堆里钻钻,右边冷就往右边堆里滚滚,温暖一生.

两个叫花子穷困了一生,直到死去.

还有一个故事也颇有意味.说的是蜀地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一天,穷和尚跟富和尚请教说,我想到南海,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呢?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瓶子和一只碗.瓶子用来盛水,碗用来装饭.他回答得十分自信.富和尚哈哈一笑说,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志向租一条船去南海,但一直没有能够如愿.而你只靠一个瓶子和一只碗怎么可能到达南海呢?一年以后,那位穷和尚从南海归来,富和尚却还在为他的船而奔忙呢.

实干比空想重要得多!

东晋名士王濛喜好空谈,一日王濛约了几个名仕去骠骑将军何充那里闲聊天,何充只顾处理公务,没有搭理他们.王濛不满地说,我们是来跟你聊天、谈学问的,你还闷着头干你那点事儿不理我们?何充答到,我不干这些事,你们这些清谈家靠什么活着呢?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相伯曾经专门撰文痛斥那些不思进取的国人.他说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肯努力,说白些就是好吃懒做.

胡适曾经指斥那些终日里长在桌上的人说:“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到哪一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巴比伦文明是最富裕的文明.古巴比伦地处欧亚非交界处,靠近地中海,商业十分发达,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很快他们就开始追求享乐.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查理大帝在参观了巴比伦遗址以后这样感叹:这个文明必然灭亡,因为它没有进取精神,它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所以它早已无影无踪.

德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赫舍尔告诫人们: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意味着奋斗、等待和盼望.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脚踏实地,奋斗不息,勤于工作一直是主旋律.

闻一多先生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回忆闻一多30年代的学术生涯时,这样描述: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极尽苦力,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0岁的朱自清病逝的时候,体重只有30多公斤.他在清华20多年,不辞劳苦,先后开了16门课,校长梅贻琦送给他八个字:为了责任,亏了身体.

史家介绍,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其中12个生日是在征战出巡中度过的.这不禁又使我们想起了戚继光那句有名的自我刻画: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在广东,一般把潮汕人比作中国的犹太人.一句“宁可睡地板,也要做老板”的名言便是他们奋斗的真实写照.如果你在潮汕人开的鞋店里买鞋,他可以爬上爬下翻箱倒柜为你拿出几十双试穿,最终你认为没有中意的,他依然会笑容满面地连声抱歉……

说到底,劳作是一种本分,美满的生活是付出之后的得到.

如果把自己的工作与人类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其意义更充满了高尚的色彩.

183年前,一个17岁的小伙子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作者是高中生马克思.

五年前一句催人的话语在青年中传播开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说这话的是总书记.

生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生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生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论文

2、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3、心理学和生活论文

4、生活周刊杂志

5、党的生活杂志社

6、生活和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