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第一部南汉专史《南汉春秋》之编纂与其文献价值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春秋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春秋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第一部南汉专史《南汉春秋》之编纂与其文献价值

0 引言

五代十国处于唐宋之交,战争绵延不断,政权交替频仍,各国史料保存实属不易,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职方考》中即叹“五代之世,文字不完”.且受以往正统史观影响,旧史家斥十国为“僭伪”小国,虽留下一些文字与金石材料,但多嘲讽失实之语,不足以窥历史真貌、全貌.在仅有的研究成果中又以五代为主,十国研究相对更少.在十国中,资料留存较完整、研究成果较丰富的是吴越、南唐和蜀,闽、楚等政权的史料次之,南汉是资料留存最为稀缺的几个政权之一.元人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六一即指出“初,诸僭国皆有纂录,独岭南阙焉”.

南汉专史早已散佚,后人曾予补辑.特别是进入清代后,随着岭南文化氛围显著上升,清代学者于此用力最勤,一时蔚然成风,成就突出.吴兰修编撰的编年体专史《南汉纪》《南汉地理志》、梁廷楠编撰的纪传体专史《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吴任臣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十国春秋》南汉部分(有九卷)、万斯同编撰的《南汉将相大臣年表》等专书,以及刘应麟编撰的《南汉春秋》对当今南汉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南汉春秋》此前一直无人撰文进行研究,笔者特作此文以梳理其编撰背景、动机与经过,并探讨其文献价值.

1 《南汉春秋》存世状况

1.1 《南汉春秋》编纂背景及动机

据同治《番禺县志》卷二十六、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九记载,《南汉春秋》编者为刘应麟.刘应麟,字允成,一字玉书,清中叶番禺人,生卒年不详.另著有《含章书屋诗草》(今佚).据《南汉春秋》各卷卷端题署,可知有子刘沅(字湘华)①、刘湖(字镜涵)、刘清(字澄川)、侄子刘淇(字左泉)均参与《南汉春秋》刻版时的文字校对.

关于是书编纂背景及动机,据刘应麟自叙,他有感于“岭南于五代时为南汉窃据,羊城恒多离宫别苑、台榭园林址迹.暇日登览之余,凭高吊古,同辈每以其事散逸册籍,捃摭滋艰为恨.盖古人作史,于正统为特详,其偏霸之国,人物事实多略而不备.故欧阳《五代史》附十国世家于末,其间叙事虽称简洁,然颇多遗漏.仁和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以补之,于是人物列传遂了然可睹,至古迹事迹只叙一二,仍不全记载,盖不以纤琐见长也.”于是他“自乙卯(应指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游幕归来,家居无事,不揣孤陋,取南汉人物事实古迹而编辑之,网罗典籍,爰成四卷,名曰《南汉春秋》”[1].

1.2 《南汉春秋》存世状况

(1)卷数.存世各刻本皆作十三卷.据以上刘氏自叙,可知是书原为四卷,而今存十三卷,本当为刘应麟之子刘沅组织付梓刻印,是书时经重新编次而成.民国藏书家沈兆奎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史部·别史类”中指出:《南汉春秋》“序云成书四卷,当是初稿卷少,后乃析之也”[2].

(2)归类.是书冠首有程乡(今属梅州市)李黼平所作叙、编辑者刘应麟自叙及凡例:正文分为“世家”“本纪”“列传”“纪元”“地理”“著述艺文”“古迹”“事迹”.于著述体例而言,无疑应归为纪传体的杂史或别史.

(3)版本及收藏情况.经检索《中国古籍总目》《岭南文献综录》和网上“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知是书存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含章书屋刻本、清道光七年(1827)含章书屋(局)刻本、清道光七年(1827)广州上苑堂刻本、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其中以清嘉庆十二年含章书屋刻本为最早.《广州大典》“史部·纪传类”所收是书底本即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二年含章书屋刻本(该刻本封面右上角文字作“嘉庆丁卯季冬”,左下角文字作“含章书屋藏板”).《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将是书归入“史部·别史类”,所据底本为清道光七年刻本.

2 《南汉春秋》文献价值分析

2.1 刘应麟对《南汉春秋》文献价值的评价据刘氏自叙:“(是书)条分缕析,然后南汉之得失盛衰、遗风胜址,夫亦可一览而考核,不至无稽矣.计阅时五载,所采群书不下数百种,断不敢臆说杜撰、率尔无征,为同辈指摘.其中琐事纤语不忍遽弃,时复录载,以资见闻.虽然广搜之心期在无遗,而繁猥之讥恐所不免,嗜痂覆瓿悉听同人,余何能置辨焉.”[3]以及在凡例中云:“改元易号,间有传闻异辞.是编所纪年号多取证于碑文墓铭,盖金石遗文往往足纠前史伪谬,故卷中多录庙碑塔文墓志以佐史书阙漏,而考核不至无稽云.”“是编古迹事迹中间,有以古今诗文及自作叙后者,盖因目之所睹、足之所至,一时适兴随笔而载,初未究作者之年代,亦未计自作之工拙.”[4]于是书之价值有所揭示.

是书颇多刘氏“论曰”,刘氏于南汉国史之评议“寓劝诫之义”由此灼然可见.刘氏在凡例中坦承缺憾“是编采取群书数百种,初时原欲逐段标记出某书,及阅时既久,所采之书丛杂,不复记忆某事出某书某段据某书,又难从新搜罗,姑听授梓,阅者幸毋以指引无征责焉”[5].由于是书没有注明资料来源②,无疑为今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到是书的使用价值.

2.2 当世及后世学者对《南汉春秋》文献价值的评价

关于是书价值,据较为时论所重的诗人李黼平于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七月所作的叙云:

“吾粤为南汉旧地,而记载未见专书.余尝以为恨.岁丙寅丁卯,主越华讲席,及门刘生名沅,好古工诗,述南汉事甚悉,余固心美之,他日出其尊甫玉书先生《南汉春秋》一书,质于余,余始知生之学为有自.而先生之于史学知深也.是书盖昉于吴氏《十国春秋》,而以生平足迹所经、披览所及者,专为南汉一代究其终始,其用心勤矣.夫南汉至今越数百载,能以其事举之于口者甚鲜,举之于口而又能草之于书者为尤鲜,至于纂言记事简而能赅,勒成一编,藏之名山,亦前所未有也.先生以诗人著书,摅之蓄,念发桑梓之幽光,其大者寓劝诫之义,补文献之遗;其小者一木一石、一觞一咏,必归征实.足令读者展卷,流连不能自己.是其立言之工,虽未知于古人何如,要能不失作者之意,而非当世率尔操觚者比也.余将入都,亟劝付梓,以备载记之一种,且为弁数语于首”[6].

对是书颇多揄扬溢美之词,特别凸显了是书作为记载南汉一国专史的“前所未有”、导夫先路的地位.

大约稍晚于刘应麟的目录学家周中孚(1768-1831),曾在其《郑堂读书记》卷二十六(史部十二,载记类)为是书作提要,在引述了刘应麟自叙中关于编纂背景及动机的一小段文字后,曰:凡“世家”二、“本纪”四,“列传”首“后妃”、次“诸王公主”、次“文职”“武职”,以“宦官”、“女子”、“方外”终篇.大都钞取吴氏书以成书,而尽去其夹注,颇为简洁,而每传标目皆以历官全衔冠于名氏之上,后来尚属创见,此则可以已而不已也.惟“纪元”、“地理”二篇,尚可以备参考;若“艺文”、“古迹”、“事迹”,更为丛杂不伦.后来梁章冉《南汉书》于纪传之外,别为二书,正所以救刘氏之失也.至职官沿革,不别为一卷,厥病与梁氏同,不得独归咎于刘氏矣[7].

在同卷紧接下来为后来者梁廷枏(字章冉)《南汉书》所作提要中,周氏在推许《南汉书》的同时,不忘将两书加以比较,认为“有上下床之别”.以上之评议,于是书可谓切中肯綮,因而基本上为后世的专家学者如民国沈兆奎,乃至当今学者张金铣、陈欣等人所承袭.

广州府顺德籍大学者梁廷枏(1796-1861)在其《南汉书·自序》(该序作于道光己丑,即公元1829年)中述及著述缘起,云:

“南汉偏国短祚,值干戈俶扰,少载笔之士,纪纂荒缺.胡宾王《兴亡録》久佚不传,周克明撰《国史》未竟;粗具崖略者,宋路振九国志,国朝吴任臣《十国春秋》而已.吴书惟南唐、吴越较详,南汉《纪》、《传》事迹既不能悉备,踳驳尤复错出.近人《南汉春秋》,又止録吴氏旧文.故千余年来,勒为专书,如马、陆之《南唐》,钱氏之《备史》,曾未之见.”

这里大约梁氏有感于刘应麟是书实为依人作计、因人成事,兼因刘氏为前辈乡人且有己之师长李黼平为刘氏是书作序③,故只以“近人《南汉春秋》,又止录吴氏旧文”一句一笔带过,而力斥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纪、传事迹既不能悉备,踳驳尤复错出”.在梁氏看来,南汉事迹“千余年来,勒为专书,如马陆之南唐,钱氏之备史,曾未之见”[8].这与李黼平对刘氏是书大力揄扬、颇多溢美,特别是认为刘氏是书作为记载南汉一国专书“前所未有”的评价语可谓大相径庭、相去甚远.梁氏同乡且为姐夫的何太青曾盛赞梁氏《南汉书》:“堪与(陆)放翁《南唐书》抗衡,今古可谓千秋绝业矣”的同时,又云:“南汉去今几及千载,霸图灰烬,文献无征,后人虽有撰录,类多择而不精,语而不详”[9].显然,这里的“后人虽有撰录”就包括了刘应麟的《南汉春秋》.在何氏看来,《南汉春秋》可谓“择而不精,语而不详”.之后南海伍崇曜于道光庚戌年(1850),在为吴兰修《南汉纪》所作跋中云:“至如近人刘应麟《南汉春秋》十三卷,阮(元)《(广东)通志》已著录,而义例未谙,等之自郐,无讥可耳”[10],贬斥刘书可谓不假辞色.

民国沈兆奎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史部·别史类”中亦将是书与分别先、后于是书问世的吴任臣、梁廷枏同类史书相比较,对其编修体例颇不以为然,对其疏失鄙陋之处颇多指责之辞:

应麟此书,多袭(吴)任臣旧文(按:指《十国春秋》)而变更门目,大抵违其是而从其非.吴书以刘隐为“世家”,刘岩以下为“本纪”,盖以岩始建位号,隐为追尊,不当称纪.梁廷枏(按:同“楠”)《南汉书考异》则谓五代十国正闰无别,且正史附载世家之例,与专纪一国者体例正殊,援陈《志》魏武帝为证,其言良是.应麟依傍前人,原可自解,乃于隐上更出刘谦,为《代祖世家》,何异床上叠床之喻?吴书列传百二十五人,于偏霸之朝,所传诚不为略.应麟增多五十人,然如陆东升、陆昂,本叙《陆光图传》中;孔廷谓、邓怀忠等,得之碑刻,了无事迹;刘思潮、何昌延等,同属纪中之事,亦于卷目一一列之,虽多何益?每传人名之上,大书官爵,或为之题目曰“大将”曰“布衣”,鄙俚可笑.其“列传”统以八目:“后妃”、“诸王”、“宦官”、“女子”自有成例,“仙释”犹得籍口于王隐魏收,而诸臣传分“文职”、“武职”,其何说哉?“纪元”、“地理”,非表非志;“艺文”、“古迹”、“事迹”,则全载诗文篇什、后人题刻.纪传琐录,似诗文集,似图经游记,揉杂成书,古今无此史法.若应麟者,可谓枉居吴后,愧在梁前矣[11].

自1980 年代以来,先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南汉书》校点者林梓宗在《校点记》中遵循梁廷枏《南汉书·自序》意见,指出:“(《十国春秋》)侧重于南唐和吴越,对南汉的记载较少,而且有不少错漏之处.《南汉春秋》则大多因袭《十国春秋》旧文,没有多少创新.”[12]后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南汉纪》校注者王甫与林梓宗异口一词,兹不具引;再有文献学者罗志欢在《岭南历史文献》一书中对刘书一笔带过,虽未明加贬斥,然亦指出刘书仿《十国春秋》例这一客观事实,而据他认为:《十国春秋》于南汉国史“虽有拾散缀零之功,然又徒为稗贩”[13],则他于刘书文献价值高下之认识可想而知.此外,也有部分学人虽对刘书总体评价不高,但同时也指出刘书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某些部分仍有一定文献价值.如张金铣在《南汉史料史籍述评》一文中亦明言:刘书“列传”部分大抵来源于康熙时吴任臣《十国春秋》,没有多少创新,而且尽去《十国春秋》正文中的夹注,列传标目皆以历官全衔于人名之上,其文献价值不高;但同时认为刘书“古迹”部分三卷资料较为丰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4].陈欣在《南汉国史》一书中对刘书的总体评价与张金铣相一致,仅对“古迹”部分评价比张金铣稍微高些[15].

2.3 从《南汉春秋》与清代其他学者编撰的同类专书比较来看其文献价值

首先,从书目的著录上来看,晚清张之洞撰、清末民初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史部“载记第七”,著录吴任臣《十国春秋》和梁廷楠《南汉书》《南汉丛录》《南汉文字》《南汉书考异》,及吴兰修《南汉纪》,而未见著录《南汉春秋》,而只于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下考辨纂述之史学家,列入了吴任臣、梁廷楠二人,而未列入吴兰修,更未列入刘应麟.

其次,从古籍丛书的收录来看,由当代众多知名学者参与于2002 年完成编纂出版的跨世纪特大型古籍影印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就以民国时期学者编纂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为书目基础,注意遵循《书目答问补正》,收入梁廷楠《南汉书》《南汉丛录》《南汉文字略》《南汉书考异》和吴兰修《南汉纪》,而未收入《南汉春秋》(仅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有著录).当今学者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的《五代史书汇编》,作为今人整理校点的专题性丛书,虽然规模不小、搜辑较全,编入南汉史专书四种(即吴兰修《南汉纪》《南汉地理志》、梁廷楠《南汉书》《南汉丛录》),却未编入《南汉春秋》.截至目前,仅有集广州地方历史文献之大成的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广州大典》,将《南汉春秋》影印编入,则《广州大典》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可谓“网罗放失、囊括无遗”.

最后,从地方文献的整理来看,时至今日,广东陆续出版的一些地方文献资料丛书如《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有当代学者整理校点的《南汉书》(林梓宗校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广州史志丛书》有当代学者整理的《南汉纪》(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和《南汉金石志补征·南汉丛录补征》(陈鸿钧、黄兆辉补征,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而《南汉春秋》却是一直乏人问津,未见有今人整理本问世.另据陈鸿钧为《南汉金石志补征·南汉丛录补征》一书所作《后记》,知黄兆辉撰有《南汉春秋考异》书稿,惜至今未见出版.2.4 《南汉春秋》文献价值总结分析

笔者赞同张金铣、陈欣等人意见,认定《南汉春秋》部分内容如“古迹”一类仍有其文献资料价值,所谓“一段精光,不可抹杀”.兹略举数例如下:

该书卷十“古迹上·贺江”,记载刘龚遣苏章领神弩军三千人,使用妙计成功解救被马楚国围困的封州一事,虽系沿袭宋路振《九国志》卷九“苏章”条等记载,本不足论,然却留下了刘应麟本人诗作一首:

“麟亲到其地,见两岸铁索尚存数尺,笑霸图之已杳,幸景物之犹存.抚今追昔,偶成一律,以写怀古之情云尔:‘苏章昔日成功处,崇彻重来力不支.徒使巨轮浮铁索,顿令双女出降旗.汐潮已没藏兵地,草木曾看霸主师.惟有夕阳行役客,独寻踪迹傍江湄.’”

因刘应麟诗集今已无存,故此首律诗自有其作为地方文献材料之价值所在,可谓吉光片羽.卷十二“古迹下·龙母夫人庙”,记载了德庆悦城龙母庙,除了龙母传说故事,更指明“庙旧名博泉神庙”、“后主大宝九年,封为龙母夫人”.今人王元林等撰《论岭南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一文对此条即有引用.卷十三“事迹·古剑篆”,记载:

“大有元年,钦州民掘罗浮山,得古剑,有篆文曰‘丁与水同宫,王将耳口同.尹来居口上,山屾护重重.’以献高祖.国人莫之辨.及宋平广南,竞传其言,知者云:‘宋太祖以丁亥年降生,是丁与水同宫也.口耳王于文为圣,尹口为君,重山为出.盖丁亥年圣君出也.’”

虽未明言实则暗中支持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将上条中的四句篆文所指属于宋太祖降生一事,而非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误将四句篆文所指属于宋太宗降生,且如篆文中“丁与水同宫”一句并未盲从《十国春秋》录作“已与水同宫”[16].

书卷十一“古迹中·补钵田庄”,记载“南华寺有达摩留传衣钵,数千年物也,南汉公主游玩,指触处,遂缺陷.主赐田庄数处,以补寺僧.其钵后为魏提学名校捶碎,至今寺僧传教,惟以拂子授受,名曰“附拂”,无复衣钵传云.”后附以时人顺德罗天尺一首七言古诗为佐证,因此条与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三《事物类·六祖》等所载有异,故今人陈鸿钧、黄兆辉在补征梁廷枏辑的《南汉丛录》时,将《南汉春秋》此条记载补入.

当代岭南历史地理研究名家曾昭璇在其专著《广州历史地理》中考索“鱼藻门”时,对《南汉春秋》卷十二“古迹下·安澜门地”条有所征引.至于《南汉春秋》卷十一“古迹中·碧落洞”条录宋人唐介(字子方)一诗,《全宋诗》收录该诗所据为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〇二,然鉴于《南汉春秋》付梓在阮元道光《广东通志》之前,则其原初文献价值自不待言.

3 结语

大约出于地利之便和乡邦之情,以补辑南汉专史之方式来探寻岭南一地历史文化源流,清代补辑南汉专史学者以粤籍为主,在本文引言所提及的几位清代学者中,除吴任臣、万斯同为浙籍,刘应麟、吴兰修、梁廷枏皆为粤籍(今人整理研究者仍以粤籍或在粤学者为主).综上分析可见,在清代学者补辑的这几部南汉专书中,《南汉春秋》总体文献价值虽不及其后问世的梁氏《南汉书》、吴氏《南汉纪》等,然其作为第一部南汉专史的客观事实不应被无视和遮蔽,其草创之功应予以必要之尊重,正所谓“椎轮为大辂之始”.事实上,如梁氏《南汉书》相较《南汉春秋》,可谓后出转精,在史料的收集与考证方面超越《南汉春秋》,然在编修动机、体例等方面并未摆脱《南汉春秋》的影响.以故笔者难以认同王金峰《梁廷枏》一书认为梁氏《南汉书》“填补(南汉专史)空白”[17],和叶淑芬《简论梁廷枏对岭南史的研究与著述》一文认为梁氏《南汉书》是“第一部南汉专史”之类看法[18].

春秋论文范文结:

关于春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春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炎黄春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