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论文范本 跟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对声乐课程改革方面论文范本

本论文可用于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课程改革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对声乐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人才接收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往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课程设置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才培养观念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本文通过梳理以往传统声乐教学中的弊端,更新观念,将声乐课与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联系在一起,来探讨如何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融合,对声乐课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思考,从而在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基础教育音乐人才的目标.

教学目标与现行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利弊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歌唱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音乐课中占非常重要的比重.于此相适应,在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课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作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教育目标要围绕应用型办学的标准,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课程设置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专业技琵上需要做到能唱、能教、能表演.

(二)声乐课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实践.在声乐课中教师重视声乐知识和技能系统的、科学的传授和训练,以声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培养模式.主要追求歌唱状态的建立、歌唱技能的提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呼吸及共鸣、建立歌唱的通道等,用科学的歌唱状态来演唱声乐作品.而学生从第一节声乐课就开始按照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来进行发声和歌唱训练,一切都按照教师预先计划好的统一目标和过程进行训练.通过几年的训练和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歌唱的相关技能和方法,能够演唱一定水平的声乐作品.在歌唱技能的传授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下来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1.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声乐的正确心理指导,没有合理的定位

声乐是一个长期训练和学习的过程,唱得好的歌唱家都是通过了长期的学习和艰苦的训练过程而成就的.大学4年的训练远远达不到一位歌唱家的水准,所以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歌唱心理的定位.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克服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态.歌唱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身体和心理共同支配下进行的.我们的歌唱学习、表演和训练都是与诸多心理因素发生若联系的.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声乐的心理状态,那势必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歌唱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与将来所要从事的音乐教学息息相关的.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对正确的歌唱状态、歌唱理念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追求技术的难度,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来演唱歌曲,得到优美动听的声音,以便将来在从事教学时能够使用优美的嗓音来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但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也往往会忽略了这些问题,急于让学生演唱难度较高的声乐作品,一味追求歌唱的技巧、歌曲的难度,反而使学生不能领悟到歌唱的正确状态,影响到学生对歌唱审美的辨别能力.而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歌唱课教学重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如果大学培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自己都失去了对歌唱美的辨别能力,如何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的学生?

2.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丰富性和独特性

很多学生表示,在专业学习声乐课之前,都很喜欢唱歌,学习一段声乐之后,反而不喜欢唱歌了.这些跟教师的培养观念和方式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声音和歌唱的感受都来自从小到大的一种听觉环境.学生从进校开始都对学习声乐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是富含着对美的追求而存在的.而进入专业的声乐课堂之后,从科学的发声训练开始,到演唱不同的声乐作品,教师很容易忽略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演唱的作品和对学生的要求,也许是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技术水平和音乐修养、乐感都不可能达到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他所不能及的审美体验,会逐渐失去学习动机,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的独特性,不断培养学生审美的丰富性,重视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声乐审美、歌唱技术、音乐修养都更加丰富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

3.不能很好地与中小学歌唱教学接轨

很多学生毕业刚开始工作会有很多不适应,他们反映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把控课堂和学生互动,在歌唱课伴奏方面的技能欠佳;还有学生觉得大学课堂里仅仅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但在教孩子们发声练习时,却无法言传给学生;还有学生提出在大学时开展的试讲课是远远不够的等等.

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设置没有与声乐课相配套的教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学习适合成人歌唱的歌曲,学生的审美听觉也形成了习惯.缺乏研究中小学生的歌唱教材、歌唱声音的特点和歌唱教学方法.在大学里面,一般都开设的有音乐课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从来没有关于某一个课程的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孩子们心理发展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等来组织好每节课.声乐教学法学生们从来没有涉猎,所以在从事教学时就没有依据,只能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声乐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结合,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结合

1.提高范唱能力素质

在中小学的歌唱课教学中,唱歌教学是对教师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较高的音乐教学领域.对老师歌唱基本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发声方法,能够正确地示范、表达歌曲的情感,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范唱能力的培养,演唱一首歌曲要具有分析歌曲的素质、表达情感的素质、文化修养的素质,再配合优美的嗓音素质,最终达到最好的示范效果.

2.增设对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训练

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训练.这样让学生提前熟悉中小学的教课内容,根据所教歌曲的艺术风格,选择相应的演唱风格.如外国民歌和欧洲艺术歌曲采用美声的演唱方法;中国传统歌曲和民间歌曲尽量用我国传统的演唱方式来演唱,甚至选用一些方言的、原生态的、戏曲等的表达方式;还有通俗唱法的歌曲,几乎所有的青少年最喜欢通俗歌曲的演唱,要多考虑去迎合和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和歌唱愿望,这样教学就能贴近中小学的现实生活,更容另引导学习兴趣.大学声乐课堂增设对中小学教材的训练,会使学生明白,歌唱的正确状态的建立都是为表达不同风格的歌曲、不同风格的演唱而服务的.并非只学习美声或者民族唱法,这样在范唱时就造成很大的局限性,而使我们培养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反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歌曲的范唱,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

(二)与其它相关课程相互融合

1与钢琴伴奏课相融合,提高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应该是声乐课和钢琴课相互融合的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一.因为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师的范唱需要有好的钢琴伴奏来配合,好的示范和听觉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影响教学效果.好的审美体验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乐感,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质量,增加孩子们对歌唱的学习兴趣.

应用型高校的声乐课和钢琴伴奏课程,应加快步伐增强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性.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很好地自弹自唱的能力.好的自弹自唱能力包含:针对不同风格的歌曲,能够选配不同风格的伴奏方式,通过发挥旋律、和声、节奏、音型的表现力,丰富所演奏作品的内容并突出作品的主题来协助演唱,最终使范唱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在将来是否能够更快适应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耍的地位.

2.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讲: “目前,在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当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接受的训练全部都是行业训练,缺乏教学法的教育.”音乐学的必修课声乐课是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的必修课之一,也存在注重行业技术方面的训练,没有声乐教学法的教育.我们知道行业训练和教学法教育直接是两门学科,学了很好的行业技术,在将来从事教学时未必能够很好地教给学生,这就是缺乏教学法教育的主要体现.

想要更好地完成歌唱课的教学,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在高校里面一般都开设的有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应该学习研究将音乐课教学法与歌唱课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也可以专门开设声乐课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训练配合使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保证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得当,使学生的音乐课学习变得轻松,更容易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声乐教学法需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特点,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具体的内容还需有更i井一步地深入研究.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课程改革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新课程改革论文

2、课程改革论文

3、新课程导学期刊

4、教育改革论文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