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力衰竭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与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类论文范文例文

该文是关于心力衰竭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在本院心内科(3个病区)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试验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前进行用药知识水平、用药信息需求、用药动机等评估,分析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并不断循环改进.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健康教育;慢性心力衰竭;用药依从性;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7.04.01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约有半数患者在5年内死亡,重症患者的1年内病死率高达50%[2].目前,CHF的首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但服药疗效和转归都存在着较多不确定的因素,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用药依从性差,甚至放任治疗.据文献报道[3],有40%~60%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往往出现自行减药、换药、断药、停药等现象,导致患者急诊就诊和再住院次数的增加.本研究通过评估患者用药知识水平、用药信息需求、用药动机等,分析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再住院率.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3个区)治疗的CHF患者66例.男29例,女37例.年龄32~85岁,平均(64.48&plun;2.18)岁.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19例,Ⅳ级19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在我院住院治疗;心功能分级处于Ⅱ~Ⅳ级;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行外科手术治疗;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有精神疾病;拒绝参加本研究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64.88&plun;2.16)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8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6例;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试验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64.02&plun;2.42)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7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6例;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情况,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提醒患者按时复诊,并解答患者的疑问.内容主要如下:(1)疾病理论指导.讲解CHF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等疾病知识.(2)用药知识指导.讲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3)生活知识指导.给予病情观察、症状管理、饮食作息、运动休闲等生活方式指导.教育形式:以口头宣教为主,措施无针对性,未具体制定教育计划书.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其中门诊随访共3次,电话随访1次/月,观察期定为3个月.

1.2.2试验组按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采取“一对一”形式,通过用药知识水平、用药信息需求、用药动机等预测了解,分析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步骤分为:(1)评估.采用自行制定的“心力衰竭用药知识问卷”和“心力衰竭服药依从性问卷”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水平等方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药物治疗史、用药依从性和自我评价.(2)问题.通过评估和交流等形式,找出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如不自觉建立服药日志,不知道所服药物的作用,经济困难、缺乏社会支持等造成断药,服药后症状加重自行停药等.(3)处方.制定个性化处方,有处方眉栏填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日期;处方内容为表格式,列举患者存在问题、对应措施、起止时间和效果评价;处方下角有护士名字、等.(4)实施.责任护士帮助患者按照个人处方内容执行并监督,实现行为转变.①提高个人意愿.告知患者所服药物的作用,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②改变个体技能.帮助患者制定服药日志定时定量服药.③改变自身态度.外出时也不能自行停药.④提高自我管理.学会自测脉搏、血压和血糖.⑤提高技巧.自觉对照表格内容训练自己,实施中遇到困难,向护士寻求帮助.(5)评价.从患者的服药日志中了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统计依从率即患者治疗期间的实际服药次数与应服药次数之比.从依从率可了解患者对医嘱执行程度,也可间接地评价此次护理干预的效果.(6)新问题.在临床护理和访谈中建立护患感情,对患者日常行为习惯、治疗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询问患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存在的不适以及心理状态,找出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内在原因,提出新问题.(7)再循环.根据患者的认知力和执行力,调整健康教育处方内容、项目等,提出针对性训练方案,继续改进,不断提高,再循环.此模式干预从患者住院起,频次为1~2次/周,出院后门诊随访频次和观察期与对照组相同.

1.3评价方法采用自填问卷表形式由专人调查、记录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的实际服药次数与应服药次数.用药依从率等于实际服药总次数/应服药总次数×100%.若用药依从率≥90%为用药依从性良好,用药依从率<90%则为用药依从性较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等于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水平CHF患者由于病情重、再住院率高,治疗时间长,造成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患上了“绝症”,拖累了家庭和社会,往往选择放弃或放松治疗.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患者的认知水平与依从性密切相关,影响着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能力[4].本课题采用“一对一”宣教形式,先测试患者的用药知识水平、用药信息需求、用药动机等,根据患者的用药依从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处方,采用目标设置法与患者设定可行的用药依从计划和目标,如认真解答疑虑提高认识,帮助制定服药日志定时定量服药,把用药时间同日常生活的某一行为时间(如用餐时间)联系起来;教会患者自测脉搏、血压和血糖,帮助患者掌握识别和体会用药效果,指导患者正确感知药物的疗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客观评价,使其能正确对待药物引起的不适,叮嘱患者用药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不要自行换药、减药、停药.患者出院后也延续院外干预,补充和强化院内干预的内容,了解患者的居家用药依从情况,评估和反馈其用药依从的成效,肯定、表扬其努力和付出,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和信心.

3.2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受多因素影响,如患者的认知、经历、背景、疾病、情绪等,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疗效的一项重要措施.课题中的“一对一”干预,在护理实践中建立一个互相信任、平等开放、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根据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遇到的和担心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制订一个具有个性化、目标明确的行为疗法和治疗策略;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理解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对其在用药依从方面的不足给予相关建议和指导;建立服药日志,自我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出院患者在家自我监测脉搏、血压和血糖的变化,如出现嗜睡、气短、乏力、烦躁、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样痰等不适,提示早期心力衰竭,应及早就医.在实施中动态评估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循环.发现新问题再制定新措施,措施不断调整、更新和优化,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再通过患者的服药日志真实了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统计服药依从率,即患者治疗期间的实际服药次数与应服药次数之比.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可引导患者积极按照医嘱的要求严格执行,服药依从性得到有效提高.

4小结

个性化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测试患者服药依从性,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再实施,然后动态评价效果,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不断循环.临床实践证明,按此模式“评估-问题-处方-实施-评价-新问题-再循环”推行,可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实践性,既增强患者的认知力,依从性又得到大大提高,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改善预后.而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千篇一律,因此效果欠佳.综上所述,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CHF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柳,李华清,彭小薇,等.慢性心衰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及相关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1):66-67.

[2]刘善铭,刘春兰.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的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3):339-340.

[3]胡安新,徐冬梅,周华,等.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71-76.

[4]符娇珠,陈录清,林晓霞.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793-4794.

(收稿日期:2016-10-04)

(本文编辑崔兰英)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心力衰竭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心力衰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