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与杨荫榆和吴贻芳:中国最早的女性大学校长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中国最早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杨荫榆和吴贻芳:中国最早的女性大学校长

张守涛

曾遭鲁迅严辞批判而“臭名昭著”的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晚年却矢志抗日,拒任伪职,惨遭日寇杀害……

很多人称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女大”)校长吴贻芳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实际上第一位并不是吴贻芳,而是因遭鲁迅批判而“臭名昭著”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吴贻芳继杨荫榆之后.比较这两位女校长,颇有意味.

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在兄长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20岁左右就读于苏州景海女中和上海务本女校.1907年,杨荫榆官费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入选,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留学期间,杨荫榆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留美中国教育会会长,并于1922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获得硕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受到时任教育总长章士钊的赏识,况且杨荫榆兄长杨荫杭还是章士钊的朋友.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在章士钊的器重下,她于1924年2月接替鲁迅好友许寿裳被任命为女师大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前程一片光明.刚开始时,师生们对她寄予厚望,据许广平回忆:“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女师大成立于1908年,初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是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和最早的女子大学之一,也本前途无量.

杨荫榆接任女师大校长后,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准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反对学生动辄上街游行,校务管理也非常严格,让一些学生很是不满.杨荫榆曾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因此被学生讥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对于老师,她也网罗羽翼,排斥异己,安插自己的人于学校领导机构评议会中,引起其他老师不满,先后有十多位教师辞职.在女师大的鲁迅也曾寄还女师大聘书,但因学生热切挽留,而继续留在女师大任教.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部分学生由于受江浙战争影响未能按时返校,杨荫榆遂以此为由,勒令国文系3名平时对她有不满言论的学生退学.但哲学系预科有两名学生同样未能按时返校,却未受到相同惩罚.因此,国文系学生为不公提出,女师大风潮由此爆发.该校自治会成员要求杨收回成命,未被允许,反遭辱骂.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即日起不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并称这一运动为“驱羊(杨)”运动.

1925年5月7日,女师大学生在校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不请自来,并试图以校长资格主持会场,被学生轰走.杨荫榆恼羞成怒,以“破坏国耻纪念”为名,于9日贴出布告,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刘和珍、许广平等6人.此举如许广平当时给鲁迅信中所言,“在干柴之下抛出一根洋火,自然免不了燃烧”,引起学生更大气愤.5月11日清晨,女师大全体学生在操场召开紧急大会,推举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为代表,在校长办公室贴了封条,不准杨荫榆擅自进出学校.杨荫榆则于7月29日趁学生熟睡之际,派人张贴解散学生自治会的布告.8月1日,杨荫榆在教育总长章士钊支持下,率军警一百余人攻入女师大,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并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要求所有住校生立即离校.8月6日,章士钊在国务会议上提请停办女师大.两天后,教育部明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

此事激怒了北京学界、文化界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对杨荫榆口诛笔伐,尤以鲁迅为代表.鲁迅首先以周树人本名,与钱玄同、周作人等7人共同签署《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在《京报》发表,为许广平等被开除的6人打抱不平.随后,鲁迅又写了多篇文章痛骂杨荫榆,称她为“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杂文《寡妇主义》中,更是辛辣地讽刺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的萎缩,她们却以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成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

鲁迅之所以骂杨荫榆为“寡妇”,一个原因是杨荫榆早年离过婚.她不到18岁时嫁给一个“低能”的大少爷.婚后,她坚决不从,把丈夫的脸抓破,并和婆家彻底断了关系.杨荫榆这段不幸婚姻经历,可能对她刻板、刚烈的性格也有影响.

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杨荫榆被迫于1925年8月辞职回到老家,并从此背上了“反动”牌子.回家后,她一度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东吴大学任教,但因为声名狼藉,不受学生待见.《苏州日报》文艺副刊更是多次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等.杨荫榆很快再次被迫辞职.公事干不成,她只好自主创业,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

1937年日军攻占苏州后,曾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日军在苏州的暴行,还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招来杀身之祸.杨荫榆的侄女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对此描述道:“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吴贻芳:“智慧女神”“女界领袖”

吴贻芳早年经历坎坷.父亲因成为上司挪用公款的“替罪羊”而跳江身亡.在清华学堂读书的哥哥,因出洋留学希望破灭而自杀.母亲因丧夫失子一病不起,悲惨离去.个性刚烈的大姐受此刺激,在母亲入殓前上吊自缢.这些家庭变故的磨炼,使得吴贻芳养成了坚强性格与克制能力.

1915年,吴贻芳随姨父一家回上海,意外地收到去金女大学习的邀请信.原来金女大一位美籍教师在杭州弘道女中任教时,对吴贻芳的好学上进留有深刻印象.于是,1916年2月,吴贻芳作为插班生入读金女大一年级.在校期间,吴贻芳以优秀的学业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被推选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并成为中国最早获学士学位的5位女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吴贻芳获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部主任、教师.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里约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参观讲演,便由吴贻芳担任翻译,吴贻芳流利的口语引起她的惊奇,特推荐吴贻芳于1922年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留学期间,吴贻芳又先后当选为中国基督教学生会会长、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密歇根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和科学会会员等,成为颇有号召力的学生领袖.

当时,全国各地纷纷发起“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主权运动,金女大像其它教会学校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校长德本康夫人“知趣”地急流勇退.首届金女大毕业生徐亦蓁被推举为新执行委员会主席兼董事会主席,她上任后立即表示,新校长非其同学吴贻芳莫属,这一提议得到吴贻芳恩师黎富思的赞成,最终获得校董事会和行政委员会的通过.之所以“新校长非吴贻芳莫属”,是由于吴贻芳的校友、教师、留学博士、学生领袖等多重经历及坚强性格、领导能力.考虑到吴贻芳毕业在即,金女大董事会告诉吴贻芳不必急于回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再回母校接任.1928年,吴贻芳博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她随即向金女大发出了12个字的电报——“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时年吴贻芳35岁.

吴贻芳就任金女大校长后,淡化学校基督教色彩,悄悄地将办学宗旨从“训练基督徒妇女领袖”换成了“造就女界领袖”.这一宗旨的变化,重新定位了金女大,奠基了金女大崛起之基础.而要想“造就女界领袖”,吴贻芳认为首要的是重视“人格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

培养女生健全、独立人格的同时,吴贻芳也不忘发挥女生之特长及服务社会需要.吴贻芳就任校长后,取消宗教系,淡化宗教课程,逐渐停办政治系、哲学系,而根据社会需要和女生特点加强系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文科的社会学系和理科的家政系为代表的特色科系.此外,金女大女生穿短袖短裤做操,穿古典服装舞蹈,每年选举“五月皇后”,“当春天来临之际,围绕五月花柱起舞”,以求除了学识外,还要有优秀体质和优美举止.自信、清纯、热情,气质优雅、才貌双全的金女大女生成为金陵一景,成为女知识分子的典范,吸引了金陵大学、大学等校众多男生的爱慕,以至流传歌谣“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造就女界领袖”之基石在于“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之基石为“厚生”精神.这一精神乃金女大校训,也是学校之精魂.吴贻芳出任金女大校长后,以“厚生”精神为旗帜,改革教育内容.她特别强调学生要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为农民孩子义务办学、为妇女儿童建立诊所、礼拜日定期到邻居家上门服务等,并在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乡村服务处、幼儿园、妇女班、免费儿童学校、儿童福利实验所.抗战爆发后,吴贻芳引导师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抗日救国活动,要求学生“艰苦建校、抗日救国”,支持她们为抗日军民募捐、义演、照料伤兵及办农村服务部、救护队等.

吴贻芳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践行“厚生”精神,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几十年来,她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总是粗茶淡饭、布衣布衫,每月工资除留下生活费外,其余都拿来接济学生、教职员工.张治中的女儿、1933届校友张素我回忆:“吴校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常常到学生中间问长问短.新生入学后,她总要到宿舍去看看,要学生注意生活冷暖,并问膳食如何.”

抗战期间,吴贻芳还积极参加大后方妇女和儿童保育活动,参与各种政治团体和妇女组织的领导工作,团结各界人士支持抗日.1943年3月,吴贻芳和晏阳初等人组织“中国六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战,争取美国朝野支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深被她折服,盛赞她为“智慧女神”.1945年,吴贻芳以无党派身份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大会,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成为全世界首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性格决定命运

金女大与女师大是当时南北并立的著名女子大学,分别代表了国办学校和教会学校两种不同的女子大学,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

杨荫榆本是前途无量,她也热爱教育事业,可惜性格孤傲、古板、刚烈,认不清形势,一意孤行不懂变通,遭学生抛弃.可她后来不屈服于日寇淫威,死得壮烈,晚节无亏,值得尊敬.女师大于1931年与北平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为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吴贻芳秉承“厚生”精神,对师生关爱有加,后来在1947年“五二〇”案案发后当面责问,要求撤销局局长职务.解放前夕,吴贻芳更是顺应形势,两次拒绝国民政府让她当教育部部长的邀请,退回宋美龄送来的台湾机票,与金女大一起留守南京,并担任南京临时治安委员会副主任.她致电和,欢迎解放军“和平接收”,“静静地等待着光明的到来”,对负责接收南京的刘伯承说道:“作为一所专门培养高级妇女人才的金女大,愿意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原则下,为人民服务,在中国的领导下,继续为国家出力,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解放后,吴贻芳先后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促进会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93岁.

可以说,杨荫榆虽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但也是结局最惨烈的女校长.而吴贻芳当之无愧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杰出的大学女校长,无论衡量其治下的金女大,还是衡量其自身.金女大是民国时最好的女子大学,培养出“999朵玫瑰”,其中有很多人如吴贻芳所愿,成为“女界领袖”.吴贻芳自己也声名卓著,民国时教育界就有“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一说.她还于197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成为实至名归的“智慧女神”和“女界领袖”.

学者王开林在《人各有命:杨荫榆和吴贻芳》一文中对两人的命运有过精彩比较:“她们的性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杨荫榆过于刚烈,缺乏变通,不肯妥协,吴贻芳则具备宗教情怀,刚柔并济;她们的行事方式也不一样,杨荫榆遇到麻烦就一意孤行,不惜鱼死网破,以至于局面失控,无可收拾,吴贻芳则善于调动人脉资源,往往能将矛盾化解于始萌状态.唯其如此,她们的命运判若云泥,吴贻芳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活至期颐高寿,杨荫榆则一再受挫,事业无成,54岁就横死于兽兵的口之下,令人扼腕欷歔.”

“性格决定命运”,比较杨荫榆和吴贻芳,不能不有此感慨.人各有命,但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的性格所致.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中国最早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最早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最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2、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