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表达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为例类论文怎么写

关于免费对外传播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对外传播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表达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为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纪录片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士及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中国面临的挑战》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外宣纪录片,第一季、第二季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播出.2016年12月,第三季《中国面临的挑战》在北京召开启动会.该纪录片自2012年第一季播出后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季除了在国内主流媒体播出外,还在全美PBS公共电视台的210个加盟台播出,播出总数超过4000集次,且目前仍在持续播出.除此之外,该节目还在德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媒体平台播出,并在2016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的“最佳社会与法制类节目奖”,这是中国主流媒体机构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成功打通中西舆论场的经典案例;国家新闻出版副司长闫成胜认为,该片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中国面临的挑战》进入美国市场之后,之所以没有遭遇强烈的“ 文化折扣”,主要在于其媒介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中国面临的挑战》的媒介表达

以微观个体叙事反映宏大社会主题.中国的纪录片习惯采用宏大的叙事风格,影片中呈现的影像和解说多为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绩,事实上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发展概况并不陌生,但他们是否了解真实的中国呢?本片的主持人罗伯特·库恩是一位与中国结缘近20年的“中国通”,他熟悉中国的领导人,曾写作《传》,但他坦言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知之甚少.当朱晓茜导演找到库恩并告知他想制作这样一部片子时,库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本位意识很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到纪录片表达方面就容易出现个体缺位的现象.因此,《中国面临的挑战》呈现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通过普通人的故事,而不是宏大的公共历史的叙事来披露中国社会的一些面向,让人感觉更加自然、真实.开放式提问,直面敏感问题.

历史题材一直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一张通告证,历史题材类纪录片可以少受本国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如今人们更关注政府,而不是历史.“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任务,触及人类经验,应该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中国面临的挑战》在题材选择方面没有躲在“安全窝”里,而是勇于去触碰现实,直面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城乡差异、教育不均衡、环境污染、户籍制度、留守儿童、城市管理、养老等.不仅如此,该纪录片中还涉及许多西方媒体经常抓住不放的敏感议题,如宗教信仰、基层、人权、公平等,这些领域在传统的外宣纪录片中是很少涉及的.

此外,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技巧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比如,在第一季“中国经济,你将走向何方?”节目中曾谈到中国经济的问题,无疑,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对此,影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追问:旧的经济模式能否持续?经济发展是否能继续依靠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如何转型?金融改革能助力经济增长吗?让受众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寻找答案.

诚然,以“挑战”为主题,关注现实问题,回应国际关切,无异于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在外宣纪录片中鲜有这样大的尺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直面国际社会的勇气,也恰恰说明了中国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态度.

多叙少议,多方取材,追求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也是纪录片最容易打动受众的地方,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性”,才使其成为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库恩经常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他很清楚西方舆论中存在的偏见,尤其是美国,很难授受外方制作的内容登录他们的公共电视台网.而《中国面临的挑战》之所以能够赢得美国人的青睐,库恩认为,原因就在于纪录片高度的真实性.

除了题材的优势外,《中国面临的挑战》在构建真实性方面还采用了“多叙少议”的方式.比如,在谈宗教信仰问题,许多西方人常常会有一个错误观念,即中国人没有信仰,或者说中国人的信仰宗教不自由.针对这样的刻板印象,节目组拍摄了上海浦东的一条马路,在一座清真寺旁不到50米的地方就建有一座道观,不需要太多的旁白和解说,观众自会得出结论,中国不仅有宗教,还有许多宗教,而且在中国,不同宗教之间可以和谐相处.

除此之外,该纪录片还注重使用多方取材、交互验证的访谈技巧,其访谈对象除了当事人之外,还有专家学者、政界官员、企业家、民间人士,访谈力求做到既有本土声音,也有海外视角;既有精英话语,也有大众观点.兼容并蓄,多方取材、交互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说服力.

本土问题,国际表达.《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作为中国首部以西方人的视角透视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打破了以往正面阐释的外宣套路,由问题切入,开放式提问,变问题为故事,带领受众寻找答案,这些设计都更符合西方社会的思维习惯.在制作方面,上海外语频道是主创团队,负责提供故事,库恩根据他的标准从中挑选出西方观众最感兴趣和最容易理解的内容,再经美方人员进行后期精编,使纪录片风格更符合西方主流受众的审美习惯.这种国际化的表达收获了良好的海外效应,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季和第二季已在全美204家公共电视台播出,特别是第二季英文版,已经在美国37个州117个城市播出.

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刻板,缺乏故事性,这也是中国纪录片很难市场化的原因之一.《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季主题涵盖了中国的经济、中国人的幸福、中国人的政治参与、中国制造、中国人的信仰;第二季围绕“中国梦”设计了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富强中国、现代化中国五大主题.这样宏大的主题可能会让人感觉无所适从,对此,摄制团队巧妙地利用故事而不是说教来阐述问题.比如,在谈到中国的医疗问题时,主持人库恩带着拍摄团队,在拥挤的医院采访早起排队的病人,听他们讲述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辛酸;谈到住房问题,走到申请公租房的年轻人家中,询问“夹心层”的住房感受;谈教育公平问题,摄制组从一个贵州遵义留守儿童的家庭开始挖掘,最终描述出国内大部分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谈中国的经济转型时,镜头则展现了山东滨州一个农村依靠当地特产草柳编变成淘宝村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局

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在纪录片领域,中外合作摄制早已有之,而在纪录片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的今天,中外合作越来越普遍,合作方式也更加多元,如中英、中美、中德、中澳先后合作制成的《美丽中国》《中国新年》《功夫》《鸟瞰中国》《孔子》等,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外合作摄制纪录片经常面临双方观点不同、各执一词、僵持不下的尴尬局面,中止合作的现象也非常多见.据子午线影视公司资深节目监制和纪录片创作人丽姿·麦克劳德透露,在欧洲,国际媒体决策人的权力非常大,有时候只有一两个人来决策某个主题,因此合作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合作制片还可能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合作方不希望参与主体干涉制作内容,因此,中外合作制作的纪录片仍以历史人文类居多,对现实问题的关照较少.

从以上种种原因可以看出,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对象十分困难.《中国面临的挑战》之所以找到库恩,有许多原因.首先,他是一名地道的中国通,来访中国上百次,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并先后出版了《他改变了中国:传》《中国三十年》等作品,这使他在中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其次,导演朱晓茜曾接触过库恩,二人就拍摄思路的交流也十分投机.中国在崛起,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这是中国走出去展现大国担当的好机会.中外合作可以更容易地敲开国际交流的大门,但如何“合作夭折、店大欺客”等问题,国内制作方仍需努力.

商业化模式不够成熟.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并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可供借鉴,大多数获奖的纪录片也并不挣钱,但纪录片又是一个比较“烧钱”的行业,因此,资金匮乏是许多纪录片导演都会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不断加大外宣的投入力度,但分配并不均衡,级外宣机构更容易获得资助,而地市一级获得的资助较少.《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曾一度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出镜的外国专家不仅分文未取,甚至还从库恩基金会申请了一笔经费用于该纪录片的制作,第二季《中国面临的挑战》最终也是依靠企业赞助才得以顺利录制.虽然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中的翘楚,每年对外宣工作的投入比较大,但相比高昂的制作、推广费用,资金仍显不足.此外,由于缺乏良好的商业环境,中国外宣纪录片这种“拿钱赚吆喝”的工作,完全依靠政府的扶持也很难持续.

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都对此充满好奇,国际社会对中国褒贬不一,有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有鼓吹“中国崩溃论”的,各种言论莫衷一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在策划的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文化折扣”现象.比如,谈“雷锋”曾一度成为中美主创团队之间争论的焦点.因为“雷锋”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在西方社会却鲜有人知.美方团队认为,“谁是雷锋?雷锋精神是什么”对西方观众而言太复杂,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更多的是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这决定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梁鹤年在《西方文明的基因》一书中就形象地指出,西方人习惯用单眼看世界,看得比较清,是追求目标的文化,东方人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看得比较全,是处理关系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发生碰撞时,需要沟通,也需要取舍.朱晓茜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对于外国人来说,你不能讲太复杂的故事,他可能不明白.”因此,她对增加信息量是有所保留的.

《中国面临的挑战》对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几点启示

对外传播落点要小,内容要实.美国传播学者爱德华·法尔姆曾指出美国新闻媒介在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时面临三大挑战:难以理解中国、难以报道中国、中国的巨大变化给报道增加了难度,这些问题在中国对外传播中更为突出.由于对外传播领域的特殊性,制作者大多顾虑内容的播出安全而不太愿意去触碰一些敏感问题,所以对外传播领域充斥着避重就轻的软性传播内容.笔者认为,对外传播不能光谈历史,还要讲现实;不能只注重传播,也要注重沟通.如何突破?选题要实,落点要小,作品要言之有物,这样才能真正地回应海外受众关切,让受众信服.

对外传播渠道的数字化拓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速崛起,目前全球网民规模已超过35亿,2016年移动社交用户达24.4亿人,成为人们网络社交应用的主流,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网络已然成为现代人获取资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也不再以国土疆界清晰划分.数字媒体的兴起、受众的数字化迁移也在悄然影响着对外传播的渠道,传统媒体不再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唯一工具,成本低、速度快、规模大的数字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传统媒体在看到数字化媒体给对外传播工作带来的契机后,一方面积极寻求数字转型,另一方面也在借力出海,借助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十三五之歌》《中国在路上》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对外传播效果.但当前借助网络对外传播的步子还不够大,网络上的宣传推广还不受重视,有影响力的片子不够多,仍需重点发力.

瞄准国际受众的年轻一代.海外年轻受众应成为对外传播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国外部分受众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现如今,由于资讯的发达以及刻板成见的减少,对国际社会的年轻一代来说,接受中国的历史负担更轻,沟通的障碍更少.此外,许多调查都发现,海外大学生群体中爱好中文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对中文内容的接受度也明显提高.因此,我国纪录片传播要抓住这一机遇,从年轻一代的国际受众入手,逐步扩大对外传播的覆盖面.

构建多层次的对外传播体系.中国主流媒体和主流对外传播机构的传播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海外受众大多对具有背景的内容持排斥态度,因此对外传播仅靠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同志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座谈会上强调,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中国除了打造主流的对外传播平台之外,还要积极调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打破与民间、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界限,构建多层次的对外传播体系.

增加对国际化议题的关注.中国要走向世界,更要走入世界.当前,全球传播更关注的是世界性的、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的议题,而不是囿于一国一事的议题.因此,中国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增加对国际化议题的关注与呈现,在诸如减贫、绿色发展、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国际化议题中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

作者单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对外传播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对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科技传播期刊

2、新闻传播杂志

3、新闻传播期刊

4、新闻传播杂志社

5、新闻和传播杂志

6、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