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历程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的心育成长历程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成长历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我的心育成长历程

1987年,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到河南省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调至河南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工作,并兼任《小学教师培训》杂志教育学、心理学版面的责任编辑.1993年初,由于先生调入南京工作,我带上自己的简历来到南京.当时金陵中学分管德育的杨祖恒校长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快为我安排了试讲,试讲后学校决定录用我.

  一、在“三无”的情况下,形成独特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记得第一天上班,学校让我去领一本名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我当时特别期待,认为有教材了,按照教材给学生上课就行了,但取回来之后却发现是青少年心理知识读本,根本不是教材.学校安排我给高一的学生上每周一节的心理课,一无教学大纲、二无教学计划、三无教材,我一筹莫展.情急之下,我决定从两个维度入手来确定高一心理课程的内容:哪些心理学的知识是高中生应该知道的?学生有哪些实际的诉求?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调查研究,我构建了校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原来初中里的佼佼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誉.上高中后,原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现在可能只有几十名,原来是班干部的,现在成了“普通百姓”,一些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他们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评价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量表与测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了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挖掘潜力,学会学习.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个性的生理节律等内容,教会学生科学地安排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生如何对待挫折,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学生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考前、考中、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调节方法,及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人生关口做出科学的选择.

  二、在“三观”的引领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真谛

  2003年至2006年,我有幸参加了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这套教材的执行主编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对如何编写教材,高教授提出了“三观”原则,即目的观、结构观、文化观,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这“三观”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与落实.

  1.目的观: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

  所谓“见闻之知”,即听到、看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共鸣的知识信息,不能直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所谓“德性之知”是通过经验和体验获得的,与自己的整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是人的“第二天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德性之知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获得:第一个渠道是直接的生活体验与经验,如暗示与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心灵的体会与感动、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等;第二个渠道是与个体生活体验、经验发生连接的“见闻之知”,如与自己的经验连接、与自己心灵和情感产生共鸣.依据这一观点,我在给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上“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一课时,根据学生在周记中反映的情况,将学生当时的心态分为5种,并将周记中的有关话语摘录下来.如:第一类是优越感、自豪感比较强的同学.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上了高中,新奇、自豪、感觉很好,很兴奋、愉快,负担不太重,自由.”第二类是沉着、自信的类型.有学生写道:“上高中了,这预示着又一个新的挑战的开始,不知这一次的战况会如何,我期待着收获.”第三类是畏惧、自卑型.有学生写道:“上课节奏太快,压力大,感到十分不适应.”第四类是失落、怀旧型.学生写道:“上完第一节数学课,一向自认为数学不错的我立马觉得自己矮了一截,在初中的优越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第五类是想念家乡、亲人型.学生写道:“第一次离家,早晨随着闹钟艰难起床,没有了温柔的叫声;中午没有了现成的香喷喷的饭菜;晚上得自己洗衣服,做作业时没有温热的咖啡……”这种直接呈现学生高中生活状况的形式,使学生立刻产生共鸣,学生纷纷对号入座,看自己属于哪种心态,然后针对不同的心态分别找到调整策略.

  2.结构观:“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融合.

  所谓“在场”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领会的东西.所谓“不在场”因素是指人类已有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等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应完成生命的超越,使“在场”与“不在场”产生互动.如在“亲子沟通巧构建”一课中有一个探究活动“亲子矛盾巧化解”,请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常见的与父母的冲突有哪些,怎样化解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然后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就是“在场”因素.然后教师从“在场”拓展到“不在场”,向学生介绍一些巧妙解决家庭矛盾冲突的方法与技巧,如真情感动法、认真倾听法、达成协议法、“假如……”法、主动道歉法、另找机会交谈法等,让学生知道与父母发生矛盾后可以怎样化解.然后再从“不在场”反观“在场”:用这些有效的方法反观刚才表演过的小品,看看刚才用的方法是否合理.

3.文化观:青少年文化与成年文化的融合.

  有时我们上课时,容易用成人的偏好(正规与严肃)去呈现教学内容,并体现成人的意志.其实教学应是两种文化的融合: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应尊重、体现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其次,从形式上,要体现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方式,用青少年喜欢的、他们自己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最后,将成人文化隐藏在青少年文化的背后,让其成为不露痕迹的存在.例如,在上“生命的节奏”一课时,不直接用成人的偏好阐述时间的重要性,而是用“编台词”的方式开展一个活动:有一天“金钱”“地位”和“时间”争吵起来,争吵的原因是三位都认为自己对人生是最重要的.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争吵,请把他们争吵的台词编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兴趣,立刻“吵”了起来,吵到最终,他们明白了“没有时间,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了”这个道理,而这个结论正是成人隐藏的观点.

  三、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

  1.依据教材开发教材.

  如江苏省省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高一年级第一课“适应新生活”探究活动一“大家来帮忙”,教材中列出了两位高一新生遇到的困惑,请同学帮他们开出心灵处方.教师可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将该班学生遇到的实际困惑呈现出来.这样开发教材,可以使心理课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更有针对性.

  2.将理性的知识变成体验性的活动.

  体验性是心理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怎样将理性的知识变成体验性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如讲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生命”等一些名言警句来讲解,学生只是听一听,没有体验.如果用“看看我的生命还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效果就不一样了.此活动的顺序是:(1)每个同学准备一张长度相同的纸条,假定它的长度代表我们的一生,并假定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都是80年.(2)按比例将纸条划分出人生不同的阶段(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青年后期18、19岁—30岁,中年期30—60岁,老年期60岁至死亡).(3)按照相应的比例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撕掉,再将上中学以来的日子撕掉.(4)看一看我的生命还有多长.这样,学生对时间就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3.正向引导,尽量避免使用负面实例.

  曾经看到过一位教师设计的“避免早恋”活动方案,用三个事例让学生了解早恋的危害性.事例包括:失恋少年自杀;北京初中生“情侣”相拥卧轨自杀身亡;初中生情陷三角恋酿惨剧.中学生的特点是模仿能力强、判别能力差,这种负面的事例会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还看到过一个“直面挫折”的教案,教案里有一个环节叫“揭短会经受磨难”,让学生自愿上台,其他学生从长相、穿衣、习惯、为人处事、学习、纪律等方面揭他们的短.这样的活动是对学生自尊的巨大伤害.

20多年心育实践的历程,使我体验到了“摸爬滚打”的艰辛,同时也体会到了探索与创新的幸福.我最突出的感悟是:将心理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融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专家的“三观”引领,是登高望远的基石;公开课的历练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不断总结经验与反思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迎接挑战!■

(作者系南京市金陵中学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成长历程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成长历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成长历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自我成长分析论文

2、我的成长经历论文

3、个人成长经历论文

4、成长期刊

5、成长杂志

6、成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