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

【摘 要】文化发展,时间是条件,经济是支撑,人才是保证,创新是基础,运作是关键.要本着立地、注重特色、打造精品、发挥文化整体效益的工作原则,突出政府责任,实施文化惠民,整合沿河两岸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初步探索和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评价考评技术标准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传承好、创新好、打造好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为推进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沿河两岸;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22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沿河两岸因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活动不扰民等有利因素,而成为当地市民健身休闲、文体活动的重要区域.大力推进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拓展社区文化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全覆盖;有利于深入挖掘与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使广大市民从中得到更便捷、更全面、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尤其是解决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健身、文化活动问题.

一、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主要内容

立足实际,尊重规律,体现基本性,注重功能性,科学合理制定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基本内容.

(一)基本设施标准化.城市沿河两岸是公园,而非专业性文化场所.因此,其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只能根据公园功能特点和不同情况、公共文化需求而制定其基本性内容.

一是文化活动场所.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多露天场所,受季节性、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要根据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特点,合理区分公共文化功能,统筹安排已有公共文化设施,将城市沿河两岸适合地段、大小适中、安全可靠的相关设施,无偿提供给市民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严禁商业性变相经营,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性.一般每个城市沿河两岸要有1个以上文化广场、3个以上专门文化活动点,以及5个以上小型分散的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练习点等文体活动场所与空间.整合沿河段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设立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开展本土文化展示、戏剧传唱等公共文化活动.根据实际,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等法定要求,结合文化和市民休闲活动,合理规划沿河两岸已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在城市沿河两岸规划前或续建、改扩建中,应充分考虑公共文化功能区域的预留和有针对性地设计建设.

二是观赏性文化设施.城市沿河两岸建设,要有机融入各种文化要素,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城市沿河两岸要有3个以上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5个以上园林人文景观等观赏性文化设施,以及水上乐园、游船等相关景观.

三是必要配套设施.在适合地段,设立少儿活动点、棋牌活动点、钓鱼点、品茗点、咖啡点等配套性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同时,要提供必要的电源、活动器材存放室、避雨长廊(亭)、休闲点等,让广大市民在突来雨中能避雨、可正常活动.

四是增加辐射效应.通过开展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城市绿道、沿湖两岸、主干街道、社区等特色文化设施、景观建设,拓展和提升城市、城镇化建设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均等化.

(二)活动内容标准化.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是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其标准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丰富多彩.城市居民文化水平较高,文化需求更趋多样化.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要做到“六个有”:有经常性开展健身舞、广场舞、钓鱼等健身活动;有相对固定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练习活动;有专场广场文艺演出、文化广场大家唱活动;有开展民间腰鼓队、唢呐队、演唱队、戏剧表演、山歌演唱等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有国家相关政策宣传专栏信息发布、图片展示等活动;有可移动文物宣传、展陈等活动.

二是人员广泛参与.城市沿河两岸作为市民健身锻炼、调节放松、休闲等重要活动场所与空间,多呈现“五多五少”现象,即早晚人多、白天人少;周末人多、平时人少;晴天人多、雨天人少;夏天人多、冬天人少;中老年人健身休闲多、专业性文化活动少.要通过开展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带动和促进周边社区居民在健身之外,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并使每一个公共文化活动,都能形成适度规模和聚集效应,从而提高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是安全高效运作.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自我服务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安全高效运作机制.

(三)评价体系标准化.把群众评价、专家评议和市场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保障正常化.政府要在场所、培训、经费、安全上为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要设立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基金,并针对不同层次、区域、时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扶持政策、管理措施等,要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提供必要设备等方式,为城市沿河两岸开展相关公共文化活动提供必要设施、设备和经费支持.要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文化志愿者对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

二是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广大市民、民间团体、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退休人员等在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城市沿河两岸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经常化、常态化.同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每年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城市沿河两岸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质量较高的专业性文化活动,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作为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的补充,使广大市民相关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三是供需对等化.随着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需求的不断变化,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个人等相应开展相关公共文化活动,并形成长效供需管理机制,以满足广大市民公共文化基本需求,扎实推进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

二、积极推动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带”建设

(一)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和便利性要求,突出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在充分发挥城市沿河两岸公园性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载体.通过整合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安排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有效组织适合公共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在开展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与实践,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合力.

二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广大市民提供广阔公共文化活动舞台,大力引导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立足城市沿河两岸公园性基本功能特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城市沿河两岸必要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适合公共文化活动,提供相应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市民多层次公共文化活动需求.

四是整合资源,拓展内容.整合城市沿河两岸相关公共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积极拓展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场所,适时、适度融入相应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增强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

五是创新机制,提升效能.创新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长效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实践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构建市、县两级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活动相关政策、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工作准则等标准化规范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对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筹使用、统一安排,切实提高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实现文化惠民.以制度化促进常态化、社会化,建立健全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

三、加强对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责任内容,推动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成立由园林、文化、建设、规划等部门组成的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基本制度、业务管理规定、技术应用和评价标准等,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要通过向园林管理、门登记和统一挂牌、统一公共文化服务标识等形式,强化对各地沿河两岸文化活动的管理,指导开展好各项活动,并积极探索和拓展沿山、沿街等文化带建设.要以民间组织运作、政府主导推动为主,准确定位,鼓励广大市民、文化志愿服务者、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等组织开展、积极参与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

(二)制定具体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具体目标、阶段性任务和工作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两级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评价标准,完成统一规划、登记和授牌,促进各地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务求取得工作实效,提升城市沿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标准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