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吃茶那些事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本论文可用于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吃茶那些事

我于茶,总保持着一段距离.不是我怠慢了它,是胃对它感冒,肠遇它就雷鸣.但,就是这段距离,反倒帮我看清了茶客的众生相.虽然,也许这仅仅是自以为是.

我自以为是地把茶客大致分成了四类.第一类茶客往往是被二三类人视作“下里巴”的.这类茶客多为生活所困、尘劳所累,无闲暇时光,也就少闲情逸致.他们只视茶为解渴醒脑提神之物,犹如米饭之于饥肠,板床之于困躯.渴了,就大口地喝,冬喝热,夏喝凉,完全是根据身体的需要和四时的变迁而定.喝完了就去忙乎,从不在意茶的产地、品位、制作工艺、烹饪方法,也从不在乎茶壶茶具、饮茶程序、周遭环境之类的繁文缛节.至于借个地方小聚聊天甚或打牌怡情之类的,本意不在于吃茶,这里就略过了.

第二类,则往往自诩为“阳春白雪”.多为有钱有闲阶层,特别讲究排场仪轨.从茶的产地、质地、采摘方式与时辰、制作工艺,到取水烹茶、品茶规矩,再到茶具质地、品茶环境,无不考究.间有略通文理之好事者,扯起陆羽的《茶经》作大旗,倒也让无生之茶生生地生出了文化.这就是当今风靡的茶艺吧.

其实,茶艺古已有之,萌于唐,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自成一体.最初,是僧侣以品茶来摄神,是禅定的一种.最著名的公案,是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以此来接引学人.后来,逐渐演绎成了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喜用姜盐,谓之姜盐茶.有诗人薛能“茶诗”为证:“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宋初流行“点茶”法,即把茶叶碾成细粒,冲出的茶汤要白如炼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青睐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每去,必取两罐携回烹茶.明代起,始流行泡茶.可见从唐朝起就已有茶艺的味道了.

然而那时的人不太注重形式.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议仅是通论.人们将饮茶只视作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仪式规矩,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所谓的茶艺,讲究的也只是情趣,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如“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等,被认为是品茗的良辰美景.而“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了.

但如今,茶艺完全已退化成了一种秀,当经济的洪流注入了茶汤,茶艺俨然已蜕变成了经商谋财的工具了.而不少以喜好茶艺自诩的茶客,也只是附庸风雅而不自知罢了.

第三类人似乎要比第二类清高不少,也自以为“得了道”,于是自诩茶事为茶道.他们不很讲究排场,却很讲究气场,喜好物以类聚.肚里倒是存了不少墨水,也自以为了悟禅法.茶水一入肚,墨水就溢了出来,恣意横流.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机锋相向.言语间,不乏金玉良言与警世箴言.在他们眼里,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春秋之雨露,俨然就成了具有灵性之物,却忘了自然万物皆是如此.你把茶和自然万物一区别,不就冒出你的分别心了?这还是禅道吗?这类人,只是取了相上的皮毛,而终不得禅之三昧.所以,在修为上,也只能是止于两唇之间,茶尽“禅”去而已.

第四类人,初看,与第一类无甚区别,随景而坐,随性而饮,冷热顺时,优劣随机.不挑茶,不挑人,不论细瓷粗碗,也不虑四时之景.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淡定,唇齿间少了几多言语.目中常有智光闪烁,举止总是举重若轻.若有识人者向其问道,慈眉皓齿间会吟出一首诗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径.人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若是大乘根机者,闻之,便会顿然开悟,尽得禅中三昧.若有讨教何为人生?这类人往往是笑而不语,只是随手拿起桌上之杯,轻轻地呷上一口,又轻轻地放下,犹如佛陀的拈花一笑.你若与佛有缘,那么,在这拿起放下间,已然悟得人生的真谛.这类人许已步入禅的境界,凡人赞之为禅茶,可他们却从来不这么自诩.

这第一类人和第四类人倒是走得较近的,只因为他们都是率性而为,不做作,不矫情,随缘自在.区别在于,一个受本性驱使尚不自知,一个通透豁达已然了悟.而第二第三类,反倒与第四类相去甚远.他们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自然就南辕北辙、背觉合尘.因为,真理是朴素的.

笔行于此,忽地又想到了赵州茶公案:“赵州曾问新到和尚:‘曾到此间?’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和尚,答曰:‘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对不同的三个人,说了相同的三个字,为何?你若悟得其中之意,便是悟得禅之三昧,也便明了何谓禅茶了.

选自《解放日报》

论文网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学年论文网

2、音乐论文网

3、教师论文网

4、大学论文网

5、管理论文网

6、期刊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