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千年筑就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荆江大堤千年筑就类论文怎么撰写

该文是关于大堤千年筑就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荆江大堤千年筑就

文 | 胡彦鸿 编辑 | 田宗伟

自古以来,防御洪水就是长江中下游百姓生活的主旋律.两千多年来,这里广修堤坝,而荆江大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堤防.它束起荆江肆虐的河水,默默守护着江汉平原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鲜有人知它已经1600 多岁.江水年年涨,大堤年年筑,荆江大堤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和洪水抗争的历史.

肆虐的荆江催生的大堤

正如长江流经四川盆地段称川江,流经三峡段称峡江一样,流经古荆州段的长江被称作荆江.长江携怒涛从两岸连山的三峡咆哮而下,在湖北省宜昌市附近穿过夹江对峙的荆门山,进入平坦的江汉平原之后,才放缓脚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荆门山外,长江进入了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没了两山的夹峙,江水开始肆意流淌.

荆江自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全长约300 多公里,以湖北省县藕池镇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荆江北邻汉江,南接洞庭湖,是古云梦大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湖泊群的总称)的区域.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荆江北部的江汉坳陷和南部的洞庭断陷不断抬升,中部的云梦沉降区持续下沉,河流堆积的泥沙在云梦沉降区形成三角洲,荆江就是从堆积三角洲上的诸多汊流中逐渐发育出来的.

知道黄河是悬河的人很多,知道荆江河段“船在屋顶走”的人却很少.由于泥沙的持续堆积,荆江河床不断被抬高,甚至连枯水季节也高于北岸地面,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上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

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下荆江尤为典型.绵延240 公里的下荆江河道,直线长度仅有80 公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 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弯曲的河道导致洪水宣泄不畅,加之上游洪水又常与清江、沮漳河及洞庭湖相遇,极易溃堤成灾.因此民谚有云:“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荆江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洪涝最频发的河段.

荆江地区虽然水患频繁,但这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华夏民族的一脉——楚人就曾在此繁衍生息,这里也成了楚文化的发祥地.魏晋时期,中原骚动,大量北方人口移居于此,尤其是西晋时期,约90 万北方移民涌入长江流域,导致荆州地区人满为患.到了唐代,荆州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人口更为繁盛.荆江两岸地势低洼,湖沼遍布,筑堤治水是这片土地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修堤筑坝成了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历朝历代都有在荆江北岸修筑维护大堤的水利工程.

绵延1600多年的修筑史

荆江大堤所保护的地区,自古就是一块河网交汊、湖泊众多的冲积平原.这块土地上的楚国是春秋时期最会治水的一个国家,在荆江尚未形成明显河床形态时,楚国就用零星分散的堤垸挡水.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楚庄王推行“耕战政策”,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衔)孙叔敖曾提倡“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堤防湖浦就是指沿湖修筑挡水堤垸,这可能算是荆江大堤的雏形.

秦汉时期,长江所挟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逐渐淤积出洲滩,形成以江陵为起点的荆江三角洲.荆江河床形成后,由于水流归槽,水位抬高,低矮堤垸已不能抵御洪水.到魏晋时期,长江的江水紧逼江陵城南(今荆州古城),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命陈遵在荆江北岸,绕江陵城修筑护城堤坝,取名金堤.据《水经注》记载:“江陵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监造.”这是关于荆江大堤修筑的最早记载.

五代时,后梁将军倪可福在东晋金堤的下游,荆州古城的西门外又修筑了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修筑沙市堤;南宋时,筑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过两宋的扩建和修护,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明朝时,大堤上段修筑至堆金台,下段至拖茅埠.清顺治七年( 1650年),堤防最终形成整体,长约124 公里.新中国成立,荆江大堤的上段增筑至枣林岗,下段延至监利县城南50 公里,自此,全长182.35 公里的荆江大堤修建完成.

荆江大堤在未连成整体前,各段堤防的叫法均不一致.清代因“陈遵金堤”地属万城,故称万城堤,又因大堤属荆州府管理,称荆州万城堤.民国初年,以堤身全在江陵且费用全由江陵负担,称江陵万城大堤.1918 年因堤居荆江北岸,改称荆江大堤,沿用至今.

人们将荆江大堤的修筑史简单概括为:始于东晋,拓于两宋,分段筑于明,合于清,加固于新中国.这就是荆江大堤形成的年轮,它是一部水利工程史,也是一部人与水的抗争史.从东晋到民国的一千多年里,按荆江大堤留存堤身的段面计算,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2900 万立方米,石方23 万立方米,这些土和石头全部是由人工搬运垒筑完成.荆江大堤的修筑时间之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它的每一寸延伸,每一寸增高,都是江汉平原的百姓与洪水不屈抗争的记载.

系万千生命于一堤的命堤

荆江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兵连祸结、战乱频繁,但这里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可见洪水之祸远胜于兵革之祸.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保护着江汉平原1100 万亩的耕地和1000多万人口,涉及荆州、武汉等重要城市.180 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不仅是中国粮仓——江汉平原的安全屏障,它更是关乎沿江百姓生死的命堤.

又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我和李风再次来到荆州市沙市区采访.荆堤上行人寥寥,江面雨雾茫茫,远远有几个头戴斗笠的人在江边捞鱼.对于生活在荆江边的人来说,抗洪是他们出生时便携带的记忆.

杨剑是荆州市县人,从小在荆江边长大.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时,他家处在荆江分洪区内.他说当时为了保障江汉平原和武汉的安全,县的33 万人要在46 小时内全部转移.那年杨剑刚刚18 岁,他背着书包,提着衣裳,从镇上赶到县里就走了5 个多小时.当时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后来在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的汇报后,改变了抗洪方案,埋在县段大堤里的被取出.尽管当时并未爆破,但被转移的杨剑一家,还是等形势明朗后才回到“阔别”了18 天的家.在这18 天里,有33 万人和1.8 万头耕牛在外漂泊,其间共计798 家工厂停工,大量商店停业、农田失管,付出60 多亿元的经济代价,这在中国抗洪历史上是少有的.

历史上有关荆江大堤决溢的记录更是触目惊心.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380 年到1949 年的569 年间,荆江大堤共倒堤58 次,平均不到10 年就有一次水灾.每逢水灾,荆江两岸顿成泽国,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清代荆州知府倪文蔚编纂的《荆州万城堤志》中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堤自万城至御路口决口二十二处,官廨民房倾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水渍丈余,两月方退,兵民淹毙万余……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诚千古奇灾也.”昔日的荆州人每到汛期几乎是夜不能寐.“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这句民谣就是荆江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水患的记忆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退去,经过不断的修筑,荆江大堤犹如荆江边的一道巍巍“长城”保护着江汉平原百姓的安宁.

沿堤之旅是触碰历史之旅

摄影师李风拍摄荆江大堤两年多,他已经把荆江大堤从头到尾细细地走过很多遍.在采访回来的路上他告诉我,荆江大堤虽然只有180多公里长,但这条修筑于1600 多年前的大堤其实是一部活的历史,两岸密集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沿堤之旅是触碰历史之旅.

4 月的江汉平原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我们从宜昌出发去往历史悠久的荆江古城.汽车在高出地面十几米的荆江大堤上奔驰,江汉平原的春日景色尽收眼底.大堤两侧斜坡上的绿草犹如地毯般铺向天际线,堤边的速生林掩映着远处的农田,一大片嫩黄的油菜花和规整的池塘次第出现在视野里.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明代始称荆州城.早在公元前7 世纪,楚国在郢(今荆州古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建都后,这里就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还曾在此修筑了渚宫.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荆州古城已有350 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之一.从荆州到江陵,大堤保护了大量楚国文化遗存,如纪南城、熊家冢墓、江陵楚墓和汉墓群.其中位于荆州区川店镇西山岗上的熊家冢墓,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级贵族墓地.这个区域文物古迹众多,大量的墓葬还埋在地下保存,尚未出土.

从靠近古城的堤段往下走,不到1 公里就到了观音矶.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是大堤的第一道防线.观音矶始建于南宋,因周围没有护坡,矶头直接伸进江中,是荆江大堤最著名的险段之一.观音矶上有一座宝塔,塔高7 层,底层塔门的石匾上写着“万寿宝塔”.当我们站在平台上时,这4 字却在我们脚下.这种独特的景象是源于淤泥堆积作用,将荆江的河床不断抬高,大堤也随之加筑,致使宝塔逐年“下沉”,现在塔基已经低于堤面7.23 米.

我们走进塔中,迎面一尊跏趺而坐的接引佛像,慈悲宁静的脸庞在佛座前的烛火中晃动.我抚摸着两壁上的佛像,历史仿佛在手中复活.数百年来,万寿宝塔既是荆江两岸饱经水患的历史见证,又承载了人们制服水患的美好愿望.

荆江大堤的民间祭祀

农历三月三,是传说中龙王爷的生日,这对生活在荆江边的人来说可是件大事.每年这时人们都要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听说江陵县的铁牛矶有祭江的活动,我们一大早便驱车前往.

铁牛矶位于江陵县郝穴镇,因该段堤坝的外平台上铸有一尊铁牛,故取名铁牛矶.这一带江面是荆江段最狭窄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险情.我们驶上荆江大堤时已近10 点,远远就望见堤下的铁牛披红戴花,不断有人在铁牛座前烧香礼拜.

我们走下大堤,跟着一队抬着纸扎彩船的人走下通往江边的斜坡时,才发现主祭场原来在这里.在靠近江边的一柄黄罗伞下,一位道士身着道袍,手里拿着祭文,虔诚诵完后,向着江上拜三拜,然后点燃祭文抛向江中.他身旁那些来自四乡八邻的百姓,赶紧把准备好的一筐鳝鱼泥鳅抛入江中放生,还有人将衣物也抛入江中.

我来到一群老妈妈身边跟她们聊起家常.这群老妈妈大概有40 多人,是距离这几十公里的江陵县沙岗镇人,前一天就包车来到附近的普福寺做法事.问起为什么要往江中抛掷衣物,老妈妈告诉我,那多是家中小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抛入江中是为了告诉龙王爷,穿这衣服的孩子就当您已经收了,以后他们再到江边玩水,就请保佑孩子平安.

近中午时,人群渐渐散了,只有江边一块沙地上还有人围着两位道士.其中一个身着玄色道袍的道士,一边摇着彩扎纸船一边唱和着,唱罢又念了段祭文,然后到江边燃了纸船,法事才算结束.

念祭文的道士名叫彭于财,今年31 岁,做道士已经15 年了.他父亲也是道士,乡里人家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道士来主持,做道士也是一种营生.彭于财从13 岁开始,每天放学回家就跟着父亲学习各类祭文的写法、各种诵念的腔调以及各类法事的仪式,3 年后便外出做法事了.彭于财说这些年乡亲们逐渐富裕了,政府也不再干预这些民间活动,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天的日程都很满,足迹已经遍布江汉平原.

春日的阳光照在葱郁的大地上,荆江大堤像绿野中一条银色的绸带飘向远方.堤外,密密的防护林郁葱挺拔.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古老祭祀活动在荆江大堤边不断上演.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这里的百姓因土地肥沃、五谷丰登而感谢神灵的庇佑;在灾害频发的年景里,他们因洪水肆虐而祈求神灵镇锁江流、降伏洪魔.荆江大堤这条千年古堤已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江边百姓的精神依托,诉说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

大堤千年筑就论文范文结:

关于大堤千年筑就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堤千年筑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科技小论文一千字

2、大学生两千字论文范文

3、三千字论文

4、三千字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