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社交电视APP的传播实践以CCTV微视为例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此文是一篇传播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社交电视APP的传播实践以CCTV微视为例

文/周呈宣

2016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指出,当前电视媒介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视域下的全新技术手段,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统电视媒体不断寻求转型并强化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社交电视APP应际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有效应对媒体竞争新形势,确保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电视媒体需要整合优秀视频资源,延伸互动层次,增强节目质量,使社交电视APP的传播优势得以充分发挥.CCTV微视是央视为应对媒体竞争而推出的一款社交电视APP,也是其提高传播影响力的新尝试,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能为我国其他相关媒体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CCTV微视的传播实践

跨平台传播实践.作为依托于央视的社交电视APP,CCTV微视背后是强大的节目资源优势和高度的权威性.即便在传统媒体发展日渐式微的今天,央视也依然有着广泛的用户覆盖、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性,其他媒体难以企及.因此,CCTV微视不仅能调动丰富资源打造新节目,还能直接利用央视的直播节目资源进行传播.其频道范围涵盖新闻、体育、电视剧、军事、农业等10多个领域,节目涉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小到“民事家事”、大到“国事天下事”的内容一应俱全,在丰富用户见闻的同时,也起到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此外,作为顺应时展的新媒体,CCTV微视的智能化、交互性传播能力同样十分突出.在智能化设计上,该APP借鉴了微博、微信等流行的新媒体设计理念,强调界面的友好性和整洁性,并在增添更多功能的基础上,简化操作流程,十分契合用户的操作与观看需求.在交互性设计上,该APP构建了社交组群和人际互动机制,创设出自主订阅节目的模式,满足了用户沟通交流、自由选择观看内容、分享趣味性信息的渴望.

社交网络互动实践.从互动聊天室、在线对话互动、社交组群等机制的设立,可以看出,CCTV微视对社交网络互动的重视.出于充分发挥社交网络优势的原因,CCTV微视主打电视节目直播互动、社交互动两种形式,以期改善传播效果,提高APP的知名度和下载量.该APP移植并创新了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互动聊天功能,将央视的电视直播节目引入聊天室,用户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同步发送和分享观点、意见、建议.这种“边看边互动”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建构的话语权屏障,迎合了年轻用户对虚拟交流、交际的需求.节目直播间的创新在于其专门的“互动”菜单,除了支持基本的互动聊天,还设计了、等互动性活动,使APP变得“新”“奇”且富有趣味性.此外,社交组群也是CCTV微视社交网络互动实践的重点.社群频道按照体育、音乐、军事等不同领域进行划分,用户通过搜索、等级排名、热度等即可查找感兴趣的社群,并申请加入,进而参与话题讨论、群活动.由于社群频道支持创建社群,当用户在无法查询到感兴趣的社群时,可以添加新的分类与社群,有助于社群频道活跃性的提升.

移动端广告营销实践.传统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获取经济收益,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商的投资意愿,从而影响其获利情况.新媒体进驻媒体市场后,分流了电视媒体的观众和广告投资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增加,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将更加严重.为了赢得生存空间,电视媒体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借助其受众基础和动态化传播手段,改善广告营销效果.CCTV微视继承了电视媒体的视频广告形式,以社会全体为传播对象,以“精准定位、互动营销”为策略,同时结合了大数据技术.在APP中,用户不会看到鱼龙混杂、频繁出现的广告,更不会因此产生不满或反感情绪,反而会看到契合其兴趣爱好、潜在消费领域的互动式广告.尽管CCTV微视互动广告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创意上,都与集计算机视觉、VR技术于一体的感应互动广告存在差距,但其却发挥出了移动端便利性强、自由度高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收看兴趣.移动端广告的优势还表现在其反馈能力上,通过统计用户点击广告的次数,就能了解到移动端广告的实际播放效果,为广告内容优化、形式调整、时长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CCTV微视的传播实践思考

跨 平 台 传 播 实践、社交网络互动实践、移动端广告营销实践齐头并进,提升了CCTV微视的传播影响力,为其带来了更多用户.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度,并不断提升传播的互动性、便利性与创新性.

整 合 优 秀 视 频资源,实现一体化运营.社交电视APP虽然继承了电视媒体专业化、权威化、精品化的节目特点,支持回看、点播、直播等形式,但是节目内容过度依赖于电视频道,缺乏原创性和新颖度.依赖于同步直播的电视节目将很难获得用户和广告商的青睐,在功能上与电视节目的趋同,也将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很多社交电视APP由于缺乏模式借鉴,选择沿用电视媒体的管理、运营模式,即不同责任部门承担不同节目或频道的管理,并立足于该频道或节目推出相应的社交电视APP.这使得市场上的客户端看似多种多样,实则趋于类型化和同质化,很难激起用户的兴趣.

CCTV微视在发展初期,秉承着较为保守化的发展理念,为了稳定节目的质量与收视,放弃了开拓创新的机会,因而缺乏多元化、娱乐化的节目样态,迟迟无法扩大发展规模.反观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类APP,既引进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媒体的优质电视剧、综艺节目,又十分注重新节目、网络自制剧等的制作,还为用户的评论、评价、交流提供了平台,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了赢得更多用户,电视媒体需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运营,从而告别过去视频资源稀缺、用户满意度偏低的局面.CCTV微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并借鉴Youtube、爱奇艺、优酷等的成功经验,首先大幅增加了视频类资源.不论节目来自于大型电视台还是地方频道,只要个性化突出、品质精良,都积极引进,最终拥有了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等15类频道.此外,还成立了“微视频”频道,收集网络上流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视频资源,并进行审查、整理与分类,使用户在闲暇之余有更多娱乐节目可以选择,有助于其媒介体验的增强.

提升年轻受众比例,延伸互动层次.由于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尝试意愿、消费意愿,远远超过中年人和老年人,因此“80后”“9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新媒介市场的消费主体.同时,年轻人也是移动设备的使用主体,对社交电视APP的使用频率颇高.然而,部分社交电视APP一味照搬电视媒体的定位,甚至缺乏明确的定位,未能看到年轻人的消费潜力,没有认识到当前乃至未来的消费需求,导致发展的止步不前.CCTV微视创办之初,希望博取所有年龄段群体的认同,因此没有主推特定的频道,而是决定走集体育、新闻、综艺、法制等节目于一体的综合化道路.尽管相对于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等移动APP,CCTV微视在节目质量、精度、深度、专业性上都“略胜一筹”,但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上却有明显的不足.可以说,造成节目年轻用户比例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过强的综合性及互动性的缺失.

“80后”“90后”群体是被互联网培育起来的,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事物认知能力、知识丰富度远超过去的年轻人.因此,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更多的热情,也对新媒体的创意度、互动性、便捷性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由于长期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熏陶,“80后”“90后”群体对电视媒体的忠诚度并不高,只有内容精致高端、便于分享交流的节目,才能抓住年轻群体的眼球.

从年轻群体需求角度出发,社交电视APP应深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不断发掘这类群体的共同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收视习惯和思维模式,提倡更多新功能、新内容的推出,并鼓励APP内部的创新行为.例如,CCTV微视针对年轻群体追求个性的特点,在2016年欧洲杯期间策划了以“聚焦欧洲杯”为主题的互动活动,通过、竞赛、游戏,增强年轻用户内部的合作、竞争、沟通,增进其与APP运营方的交流,且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APP社交性的提高.

以内容为王,增强节目品质.社交电视APP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尽管社交性作为社交电视APP的基本属性,影响着APP的推广和传播,也依然不足以替代内容在此类APP运营的核心地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让互动机制、内容、APP功能的复制变得更加简单.电视媒体只要拥有一个强大的APP运营团队,就能将一些优质的文字内容、功能、互动机制移植到其社交电视APP旗下.这也是虽然社交电视APP众多,但同质化问题却根深蒂固的重要原因.社交电视APP必须大力开展精品化、新颖化内容的打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增加用户黏性.

视频内容是社交电视APP的主体内容,其仿制难度大、辨识度高,能够作为APP品牌构建的重要标志,对此,需要着重进行视频类内容的品质提升.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很多用户形成了移动化、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社交电视APP应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和制作一些受欢迎、易懂、娱乐性强且短小的视频内容,方便用户短时间学习充电或休闲娱乐.还应建立点播功能,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闲暇时间,自由点播各类电视节目.另一方面,移动电视APP应主动涉及更多的题材,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针对体育类用户,应当提供篮球、游泳、冰球等体育类题材的节目,有必要时还可邀请一些体育评述员、知名运动员参与节目录制,让用户看到自己的体育偶像、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针对新闻爱好者,就需要引入优质的新闻类节目,特别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充分满足其对“身边人”“身边事”的了解需求.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传播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科技传播期刊

2、新闻传播杂志

3、新闻传播期刊

4、新闻传播杂志社

5、新闻和传播杂志

6、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