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形态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文关于意识形态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凝聚人心、增强合力,引领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彰显生命力和引领力,取决于其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否真正掌握群众.为此,应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教化人、说服人、感召人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一、深入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当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发其丰富内涵,增强其凝聚力.首先,体现利益性.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的核心内容是阶级、政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深刻认识,对自身发展道路和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对自身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达.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当然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体现利益性.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其次,保持延续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旦确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核心价值观应注意保持延续性,既要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第三,增强认同性.就是使民众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增强认同性,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其引领力.应提高对社会思潮的预判能力、鉴别能力和引领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应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应防范并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社会思潮.比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会冲击和侵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带来严峻挑战.对于这些错误和有害的社会思潮,必须严加防范、敢于斗争,抵制其不良影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时、准确、有效地发出正确的主流声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还要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有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据时代和环境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即向现实生活敞开,持续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吸纳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动自身丰富和发展[1-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分析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不仅经历了深刻的改革过程,同时还在经历着高速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深刻变迁,反映了价值观解构与建构的辩证运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分化和大重组,促使文化变迁的周期大大缩短.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往往纠缠在一起,守护价值观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囿于价值观在未来社会转型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价值观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指导人们在具体领域里和众多目标中确定优先次序,并为行动提供动力支持.换言之,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是人们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信念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给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极大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不断分化、形成和显露,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趋势.缺乏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一些群众的社会心态也因价值无依而在某种程度上无所适从,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这些困境一方面要求必须通过引导与整合各种社会心态,最大化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心理上亟须一种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与引领,奠定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衡量社会各项工作及个体行为的基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24 个字,其中富强、、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是现实多元社会主体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它既是中国人民价值共识的理论表达,也是根本利益一致的价值反映,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因而其理论本性决定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是社会心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个体的心理结构、融入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产生并作用于个体,以及个体如何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存在两个根本的转化过程:一是认同(也就是培育)问题,即内化过程;二是践行问题,即外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同到践行,必须经过人的心理过程的作用才能实现.认同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个体的心理结构的过程.认同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感受,就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同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充分尊重与利用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社会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心理状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终成为社会集体内在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产生心理共鸣,才会积极主动地按照其要求改造自身的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心理层面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践行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人们认同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仅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外践于行才是内化于心的最终目的.人们总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总书记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行为,才能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前进[1-5].

意识形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意识形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