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广播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广播新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广播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摘 要】当下,虽然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在宣传领域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广播新闻节目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如何遵循广播新闻的特性,写出优秀的广播新闻,成为广播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分析广播新闻的特性入手,针对广播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广播事业良好发展.

【关键词】广播新闻;写作;建议

广播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播信息.广播新闻写作要遵循广播新闻独具的特性,才能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那么,广播新闻有哪些特性呢?在新闻业务实践中,广播新闻写作常常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呢?

一、广播新闻的特性

(一)声音传播,诉诸听觉

这是广播新闻的根本特性,意思是说广播新闻只能依靠声音传播信息,听众只能依靠听觉来接收信息.这一特性,就要求写广播新闻必须要“为听而写”,这就要求记者在写广播新闻时,要写得通俗易懂,少用一些晦涩的词汇和概括性的叙述.

(二)稍纵即逝,选择性差

报纸可以反复阅读,而广播新闻是一听而过,没有时间思考,这要求记者写广播新闻时可适当重复.另外,报纸也可以任读者选择先看哪一部分内容,而广播新闻是线性传播,听众得按时间顺序收听.这一特性又要求广播新闻写作要行文顺畅,多采用时间顺序结构,线索清晰,主题突出.

(三)移动性强,伴随收听

与电视相比较,广播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和可伴随接收信息.不管是户外锻炼的老人,还是驾车一族,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他们,都会首先选择具有移动性和伴随性特征的广播来作为接收信息的媒介.但移动性强、伴随收听这一特性,也说明听众听广播往往不是很专注.所以,就要求广播新闻写作要语言平实、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口语句式少用书面语句式,让听众听过就明白,允许听众“一心二用”.

二、广播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结构复杂,线索繁多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新闻不适合采用过于复杂的文本结构.如果广播新闻的线索过多,或者报道内容有跳跃,就会让听众很难在第一时明白新闻报道要表达的意思.

如在2018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期间播出的关于乌鲁木齐白鸟湖湿地修复的系列报道《涟涟白鸟湖恋恋百鸟归》,三篇报道分别报道了白鸟湖湿地修复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情况,反映了白鸟湖的过去和现在.其中,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白鸟湖之痛》,记者想通过报道反映过去十年内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干扰,导致白鸟湖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但由于报道在结构安排上并不止一条主线,导致听众并没有在第一时懂报道要表达的主题.

《白鸟湖之痛》这篇报道第一段从白鸟湖的基本情况写起,说“十年前白头硬尾鸭较多,可近两年白头硬尾鸭的数量逐年锐减.”然后第二段又写到了6 月5 日一个社区举办的名为“保住一片湖,留住一群鸭”的主旨演讲的现场,建筑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保护自然环境很有意义”.第三段又接着第一段的线索介绍白鸟湖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然而第四段又跳跃到了“目前白鸟湖鸟类种类繁多,被列入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到86%”等内容.第五段接着介绍了志愿者们为了保护白鸟湖的生态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白鸟湖之痛》这篇报道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谋篇布局,也并不止一条主线.第二段中写到的主旨演讲,让听众听了一头雾水,并不明白其与报道主题有什么关系.而第四段写到“目前白鸟湖鸟类种类繁多”的内容,又牵出了别的线索,也让听众很费解,那么目前白鸟湖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了吗?“白鸟湖之痛”究竟痛在哪里呢?整篇报道没有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导致听众听得云里雾里.

广播新闻应多采用时间顺序结构,起承转合要自然.同时,一篇广播新闻最好只有一条线索.如果有多条线索,会让稿件散而乱,听众就不知道记者要说些什么.另外,广播新闻中所有的材料都是服务于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放在广播新闻中反而会画蛇添足.与其让一篇广播新闻纷繁冗长,不如让它短小精悍.

(二)用词生涩,不易理解

广播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口述、用耳听,所以写广播新闻时,记者应尽量使用口头化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听众一听就懂.但在广播新闻写作时,记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在《乡村振兴——石人子沟村多种经营勾勒致富蓝图》这篇报道中,导语和正文都提到了“订单农业”,但究竟什么是“订单农业”?报道中并没有进行解释.另一篇报道《2018 年我市将建成五个“孵化服务生态链”载体》,对于什么是“孵化服务生态链”载体?也没有解释清楚.同样,在《我市公布首批“飞地经济”试点名单》的报道中,对于“飞地经济”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这些生涩的词汇,让听众听不明白.

广播新闻的线性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听众在收听节目时的非专注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伴随收听.所以,写广播新闻应注意用词要通俗易懂,遇到生涩的文字应改成听众容易理解的表达.“订单农业”、“孵化服务生态链”载体、“飞地经济”等这样生涩的名词,不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白.在结构安排上,也可以将这些名词的解释放在一篇报道的前面部分,这样听众就不至于听得云里雾里.

(三)导语冗长,文不达意

导语应尽量简洁,提纲挈领,统领全文,吸引听众.如果广播新闻的导语纷繁冗长,就非常容易让听众感到疲惫,甚至让听众没有继续听下去的.而导语如果起不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更会让听众没有顺利领会报道主题的意思.如《市教育局组织政治教师集体备课为“好好学习”竞赛活动打基础》这篇报道中,导语说到“市教育局组织我市150 名初、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以‘好好学习’竞赛活动为主题……就如何适应现行教材调整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好好学习竞赛活动’打好基础.”导语超过了100 字,信息量大,表达了多层含义,让听众不知道报道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而在正文中也没有把报道主题点明,包括“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是如何以‘好好学习’竞赛活动为主题”、“集体备课活动是如何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好好学习竞赛活动’打好基础”的,这些都没有涉及到.其实集体备课主要是老师们对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感触的分享交流,导语中其它多余的信息不仅让导语冗长,而且与正文并不呼应.记者在写稿时,不能为了与大的宣传氛围契合,把一个活动生搬硬套到这上面.

导语应尽量简洁,并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虽然记者实事求是地把当天活动的全程写下来了,但是新闻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性地记录重要信息呈献给听众.如果记者偷懒,不去甄别信息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失去听众.另外,记者在写导语时,要让导语与正文呼应,不要让导语和正文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四)选材欠妥,文不对题

恰当的素材能够让新闻更具说服力,素材的选择是新闻报道能否达到传播效果的关键.但是一些记者在写广播新闻时,选择的材料往往并不能印证主题.

如《寒潮天气对农民春耕的影响》这篇报道中,导语说“首府一场雨夹雪天气打乱了市民出行的节奏,也对农民春耕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报道本想反映雨夹雪天气对农民春耕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而记者选择的材料一个是棉花的受灾情况,可种棉花的农民说:“目前来看,棉花没受什么损失.”另一个材料是寒潮天气对蔬菜大棚的影响,可种蔬菜的农民也说:“这是钢结构的大棚,已经蒙了塑料布,没有多大影响.”这两个材料都与报道要表达的主题相反.材料的选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否服务主题.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够典型,说明不了情况,还不如不用.即使用了也会让听众觉得所用材料是敷衍凑数、画蛇添足.所以,一定要选择能印证主题的材料.

(五)背景欠妥,不能衬托

新闻背景有利于听众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衬托并深化新闻的主题.但如果用错新闻背景,就起不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反而会节外生枝.

如一篇关于社区宣讲员在基层开展惠民政策宣讲活动的报道,报道介绍了社区宣讲员给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学生创意工作室的大学生进行宣讲的情况,然后添加了新闻背景——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何通过诸多方式让入驻园区的多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了该社区一直以来是如何开展宣讲活动的.

该篇报道中的新闻背景并不紧扣报道主题.该篇报道的主题是“社区宣讲员在基层开展惠民政策宣讲活动”,如果介绍的新闻背景是关于该社区的地理位置、总人口等基本情况,就能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如何开展宣讲活动”起到深化作用,能让听众通过新闻背景更了解“社区开展宣讲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意义.如果报道主题是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某家企业发展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报道中用关于“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何通过诸多方式让入驻园区的多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新闻背景就比较贴切.

广播新闻的新闻背景是为衬托和深化报道主题的,如果起不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还不如不要新闻背景.所以,用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主题,让听众通过新闻背景更好地理解广播新闻的主题.

结语

记者在写广播新闻时,在稿件结构、导语、选材等几个方面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记者能遵循广播新闻的特性,牢记“为听而写”,注意在谋篇布局时以时间为序,线索清晰;在用词时注意要用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词语;注意导语要尽量简洁,能统领全文;选择的材料要有说服力,能服务主题;选择的新闻背景要紧扣主题,能起到衬托和深化作用,那记者一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广播新闻作品,并促进广播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教师,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责编:姚少宝

广播新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广播新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广播新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新闻战线杂志

2、新闻导刊

3、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

4、西部广播电视期刊

5、新闻投稿网站

6、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