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高梁兄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清高梁兄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清高梁兄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清高梁兄

上影演员剧团的梁波罗长我一岁半,故称他梁兄.也许是受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的影响,剧团老老少少都称呼他为“梁兄”,或是直呼其名“波罗”.

今年春节一过,梁兄就成了网红.FM107.2上海广播特邀梁兄朗诵一篇散文《上海弄堂记忆》.梁兄的声音本来就好听,上海人讲“磁性嚇足”.这篇散文他娓娓道来, 不急不慢给文字平添了活生生的色彩,文中老上海弄堂里的“相骂”声、上海“切口”都被梁兄不断变化的方言、苏州话、苏北话、宁波话、山东话……说得如此传神,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了.听梁兄朗诵这篇散文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就反复听了两遍, 并收藏于手机之中, 作为范本保留.新媒体阿基米德网上的点击率没几天就到十万,现在每天点击率都是八千一万地直线上升.

网上好评如潮,我摘来几段供大家欣赏:

“听小老大,当年《51号兵站》梁波罗朗诵上海故事倍感亲切,上海是我的故乡,永远的爱.”

“朗读得真有味道,让人陶醉,听了不过瘾,还想听.”

“美的声音犹如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梁波罗优美的嗓音.”

“优美的声音讲上海故事太嗲了,把以前、现在的上海风景画呈现在大家面前,真的,使人回味无穷,延伸了我们对上海的眷恋.”

“这样美好的朗读,是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

点评太多了.北京董卿的“朗读者”掀起了一阵热浪,上海梁兄又以他的才艺让人们欣赏到朗读的巨大魅力.

最近,梁兄好事频传,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他被聘为中美电影节荣誉顾问,还被聘为沪港青年电影人文创会荣誉首席导师;又闻梁兄荣获第十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不日即将前去领奖.梁兄为上海电影人争了光,值得庆贺.

初识梁兄

我1963年分配到上影演员剧团,参加当年春节慰问部队后,不久就赶上剧团排演大型话剧《南海长城》,有机会和梁兄同台演出.听老同志说这次演出是剧团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话剧.1964年我们还搞了一次“庆祝《南海长城》成功演出一百场”的活动.

推这个戏的初衷是剧团进了一批新人,还有些老演员正好没有拍摄任务,当时市委宣传部也希望上影剧团排个新戏去工厂、农村、部队演出,而且电影演员演话剧有号召力,能吸引观众.选《南海长城》这个话剧是因为它描写海岛渔民反武装匪徒,可看性强.剧团组成很强的演出班子,由老戏骨白穆担任导演,参加的演员可多呢:孙道临演书记,柳杰演渔民钟阿婆,陈述饰老民兵赤卫伯,史久峰饰阿婆儿子钟好,二林饰阿婆女儿甜妹,我饰甜妹对象解放军战士虎仔,张莺饰女特务大光灯,董霖、韩涛、于冲……饰匪徒,梁波罗临时调回上海来表演剧中的靓仔一角,梁兄是广东人,靓仔一出场有一段广东小调唱得很出彩.戏排得很顺利,最后以全歼武装匪徒而告终.

梁兄在剧中扮演的靓仔林步高戏份很重.当年我们刚进演员剧团对老演员都是仰视的,因为他们拍过太多的电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梁波罗主演电影《51号兵站》红遍了大江南北,在我们眼中也是位大明星,因此我们对他也是仰视的目光.

排戏过程中我深感佩服他的台词功底和好嗓子,二林告诉我:“梁波罗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高材生.”

梁兄平时衣着整洁,打扮得又很入时,和我们小年轻乱穿衣大不相同.他总是衣冠楚楚,西裤笔挺,皮鞋锃亮.大李(玲君)主演《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告诉我:“梁波罗家境不错,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

剧团当时开会学习活动也挺多,梁兄的发言条理清楚,用词很讲究文采,发言总能说到会议的宗旨上,从不跑题.每当会间休息我们小青年常在一块儿起哄、打闹一番,梁兄从不参与,只在一旁一笑了之,因此在我印象中他有点小清高.

演完《南海长城》没过多久,剧团的演员都分批去参加搞四清,去工厂、农村都有,梁兄和莎莉、尤嘉随解放日报社王维去奉贤搞社教.瑞芳老师带领我们剧团的顾也鲁、康泰、吴云芳、曹雷和我去安徽定远县搞社教,我和瑞芳老师在定远县南塘大队呆了整整八个月.后来我才知道这样安排,海燕厂是有目的的.我们去安徽搞社教是上影厂一个摄制组的配备,有导演(郑君里、颜碧丽)、演员、摄、录、美、化、服、道.搞完社教回上海后准备拍摄安徽作家鲁彦周写的剧本《杏林曲》,瑞芳老师饰演大队书记,我演她儿子,生产大队长.1965年5月返回上海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批文艺黑线,接着就是十年“”.

1969年,梁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度过的是噩梦般的岁月,先是“文艺黑线的黑苗苗”,后来因为在一个偶然机会中看到了“—蓝苹”的资料,成为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现行反革命,大小会批斗,打入牛棚,在干校劳动中不慎摔断了腿……

这期间我们都在奉贤五七干校搞大批判,劳动改造.李纬、陈述更倒霉,被莫须有的罪名隔离审查,整整三年在干校不许回家.每月大部队返回上海休假四天,我当时负责种蔬菜,工军宣队让我陪伴他俩(实际上监督),等大部队休假回干校后,再让我返沪休假四天.这四天我们挺逍遥,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上午去菜地浇浇水,下午还可以睡个午觉.李纬、陈述都和梁兄在《51号兵站》拍过戏,感情挺好,对梁兄摔断腿也很关心,我对他们讲,我回上海休假时去看看他.

记得是个星期天早上,我骑自行车先去安吉路陈述家跟他夫人约好了取陈述的生活费、粮票之类,陈述爱人让我带一件毛衣给陈述.每月都是我告知他们陈述的情况,让全家人放心.接着我骑车到淮海中路,记得在原电影局对面一个弄堂找到梁兄的住处.当时梁兄住在女友刘君蓉家养伤,幸亏刘家在那种逆境中对他十分关怀,让梁兄因祸得福.

我见梁兄躺在一张小床上,一见面我发现梁兄的眼神对我似乎有一种戒备之感.我说明来意:李纬、陈述都挺关心他的腿伤,他们俩说一定要养好伤,别留后遗症,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梁兄缓和了许多,问了一些干校的情况.我劝他别急,好好养伤,把脚彻底治好.他感谢我去看他,并问候所有关心他的人,代为致谢.记得后来我和梁兄还见过一次面,接着我就被借到上海译制厂参加配内参片,最后从演员剧团调译制厂工作,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和梁兄见面了.后各忙各的,偶尔在电影局、影协活动中见面,互相点头打招呼.我在银屏上看到他频频出镜,也许他在看译制片时也见到我的名字.

多才多艺

梁兄的多才多艺在电影界是出了名的,而且还受到戏曲界的好评.1984年中国唱片社等就为他录制发行了《梁波罗独唱歌曲》三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演员出版歌唱专辑第一人,至今他演唱的《南屏晚钟》《卖汤圆》《草原之夜》还让人回味无穷.他还涉足于多种戏曲演唱表演活动,梁兄被称为是“六项全能”.除了唱歌,他演唱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和评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星期广播音乐会,以及后来的《戏剧大舞台》都成了他向观众献艺的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兄成了上海滩一大红人,一点都不夸张.

就说我家吧,就有他的一老一少追星族,可热闹呢.我母亲是京剧迷,年轻时在重庆、西安迷京剧,能唱很多段子,什么《苏三起解》《捉放曹》……后来到了杭州居住,又迷上越剧,全本《梁山伯祝英台》都能唱下来,年龄大了在上海居住时间长了又迷沪剧、黄梅戏.我女儿也是个追星族,听说梁兄原来和我是同事,就特别来劲,一老一少把电视机霸占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译制厂特别忙,每年除了执导十几部译制片,还负责很多国产电影、电视剧的后期配音,晚上回家还要完成各地报刊的约稿,也没时间看电视.女儿在学校抓空档把每天的作业赶完,吃过晚饭就和奶奶一块儿看电视.当年梁兄在电视上频频出镜,女儿就会大呼小叫,“老爸,快来看你同事唱京剧了”,过会儿,“又唱沪剧了”,我常常被这种叫声打断,看了很多梁兄的精彩演出.真的,梁兄太多才多艺了,一会儿主持节目,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和戏曲名家合演戏曲片段,样样都来,满台生辉.

我母亲对梁兄赞不绝口:“你这位同事真了不起,长得帅,又唱什么像什么.”她后来跟着电视学会唱《卖汤圆》《南屏晚钟》,唱得比我女儿还好.我女儿也常常评论:“小老大就是棒.我爸不行,五音不全,只能配个戏,导个电影,爬爬格子.”我爱人也会插上一句:“你爸一路走过来也不容易了.不爬格子,你能看彩电,用洗衣机、冰箱吗?”

“不容易”这三个字我感触颇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父亲因为是国民党军需官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我母亲硬是咬着牙把我们兄弟五个拉扯大.我初中毕业后就修路、做小工自食其力,为母亲分担一些压力.所以在《秋瑾》摄制组和于是之老师住一屋时,我求得他给我写下墨宝“不容易”三个字,至今挂在屋里,鞭策自己努力向上.

我在女儿面前只能有自嘲的份儿:“奶奶有天分,有艺术细胞,可生不逢时,不然也是个好演员.老爸是混进文艺圈内的,是个冒充演员.”这也是我们当年家庭的乐趣!

说真的回想起当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译制厂的配音演员也挺红火,邱岳峰、毕克、李梓、尚华、于鼎、刘广宁等都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而上影厂梁波罗也是街头巷尾、老老少少谈论最多的演员.年青追星族喜欢梁兄唱的《卖汤圆》《南屏晚钟》《清晨》以及后来的《卖木瓜》,上海老戏迷钟情小老大和马莉莉同唱的沪剧《庵堂相会》,京剧迷喜欢梁兄和京剧名角宋长荣先生合作的《红娘》中的《传柬》折子戏,欣赏梁兄扮演的张生.戏迷们听梁兄唱的黄梅戏《槐荫开口把话提》,越剧《送花楼会》……总之梁兄把上海滩老少戏迷一网打尽.

梁兄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演的舞台剧,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在《51号兵站》《蓝色档案》《小城春秋》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地下工作者是有目共睹的.

朋友多,情谊深

我和梁兄相知相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了退休后才接触较多.由于我们都崇敬孙道临老师,都常去看望他老人家,于是就会常见面.后来道临老师在上海推广朗诵活动,我们都汇集于他的旗下.从2 0 0 3年开始在上海图书馆定期开展朗诵演出活动,我和梁兄都参加演出,接触日益增多,大家更相知相熟,我也常常向他请教,他也认真听我朗诵,有时对我个别字音加以纠正,有好的朗诵材料我们互相交换,共同探讨,因此友谊日增.

记得2 0 0 7年2月2日,嘉善人民政府投资为道临老师筹建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吉日开馆,道临老师一家前往参加揭幕仪式,在上海特邀了我和梁兄前往参加.艺术馆规模超大,占地近十万平方米,对道临老师从艺前后经历都作了十分精细的展示.我和梁兄浏览了一遍,意犹未尽,又从头至尾有选择地看了一遍,险些误了参加开馆仪式,我们俩都十分崇敬道临老师的为人艺德.道临老师因病于2 0 0 7年12月28日离开了我们,为怀念他,我曾先后参加组织了两次大型朗诵会纪念道临老师,梁兄都参加了演出.2011年岁末上影剧团、文联举办了“音容犹在光彩依旧——纪念孙道临诞辰90周年诗歌朗诵会”,梁兄朗诵了汤昭智的诗《没有谢幕的时候》,我朗诵了我和薛锡祥合写的诗《你没有离开我们》.我们都深深怀念这位师长.

和梁兄一起参加多次演出活动,深感他的交际广、朋友多,而且情谊深,这都是他多年从艺活动结下的友情.所以一些大型活动,他就显得特别忙,有各界的朋友和他交谈,戏曲界,音乐界,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还有书法界,医务界……看他们聊得热烈,老朋友见面总会是这样.

我在不同场合接触了一些朋友,谈及梁兄都十分有好感.曹可凡说起梁兄赞不绝口,说他多才多艺,节目主持也另有一功,这和他文化修养有关,串联词总是恰到好处又有文采.有一次应邀参加京剧界朋友的聚会,那天李炳淑老师也来了,我们正好坐在一桌,聊到梁兄,她十分称道:“梁兄为我同门师兄,京剧功底很扎实,手眼身法步挺到位,唱腔韵味十足.”我为电台做一档老艺术家访谈节目,邀请了沪剧名家马莉莉,聊到梁兄,她说:“八十年代我就和他合作表演沪剧,梁老师对沪剧十分有研究,很多唱腔他都熟悉,唱的味道嚇嗲.”评弹大家陈希安老师在做访谈节目时,他说起上影演员剧团有很多老演员都是迷评弹,赵丹、程之、于飞,还有小老大.陈希安老师告诉我:“在六十年代初,梁波罗就来学习评弹《杜十娘》,我当时就觉得他挺有才华,后来评弹唱得真不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瑞金医院胡伟国医生,他为我爱人用微创手术切除了胆囊,三天就出院,医术很高明.1992年梁波罗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瑞金医院治疗,生死4 2天的护理医生就是胡伟国医生.他说梁老师那次真是死里逃生,他命大也坚强,看来老天有眼让他继续为艺术作贡献.

关于“小清高”

当年初识梁兄时曾给我留下一个“小清高”的印象,退休后接触多了,演出、社会活动经常在一起,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在“小清高”假象下面藏着丰富的内涵.他是认真细心的人,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积淀,师长们对他的影响颇深,在他心中形成了崇拜的偶像,他们的为人处事以及很多高雅的喜爱也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孙道临老师是他的榜样,在当今影坛上如道临老师那样能演、能导、能诗、能歌、具备学者气质和诗人风度、平易近人又温文尔雅、德艺双馨的全能型艺术家,能有几个?他是我们晚辈做人从艺的标杆,在他身上有多少好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啊.

梁兄心里还有一位偶像,那就是刘琼导演,他跟刘琼导演拍过两部电影:《51号兵站》和《沙漠驼铃》,因此对刘导十分了解.这位当年的影帝,香港的红星,出于一片爱国之情,回上海从影.自然灾害,十年浩劫,在巨大的精神冲击下他初衷不改,从未动摇他对进步的向往和追求,赤诚爱国情令人肃然起敬.即使在生活十分窘迫之时,他也总是山清水秀、服饰得体、细节考究、色彩和谐、赏心悦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刘琼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对艺术的敬畏和不懈追求,高尚的人品艺德,总是激励着我们后辈.

当然梁兄眼里还有更多的师辈成为他做人的榜样,所以在他身上会有着和常人不同之处.他在公共场所绝不高声喧哗,穿越马路绝对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遵纪守法,排队,礼让三分,劝朋友们在空调间绝不能抽烟.外出演出衣着得体,色彩让人眼睛一亮,谈吐温文尔雅.我们常外出参加活动,每当吃盒饭时,梁兄会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内有筷子和小勺,他从不用一次性筷子,这样既卫生又很儒雅.因此在他身上,我总感到有道临老师的书卷气,有刘琼老师的“老克勒”风范.

当人们不识这些时,会对他产生一种与众不同之感,如同当年我认为是一种“小清高”——实际上这是一种学识修养的表现.梁兄在我眼中,也是一位值得学习的榜样.

清高梁兄论文范文结:

适合清高梁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清高梁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