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基于景观原型的山水城镇城市设计探究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城市设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基于景观原型的山水城镇城市设计探究

李涛 金云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 200092)

摘 要:以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视角研究“山水城镇”空间的城市设计.从剖析“山水城镇”的两个原型入手,即“桃源寻踪”的山水自然原型和“文脉凝成”的山水历史原型,来探讨“山水城镇”的环境骨架——“大山水”空间的城市设计(从“潜龙勿用”的空间选址到“阴阳相衡”的空间格局),及“山水城镇”的构建要素——“微山水”空间的城市设计(从“天地人和”的建筑空间到“精气神备”的园林空间).由“大”入“微”地探讨“山水城镇”景观空间的城市设计.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水城镇;景观原型;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2-0013-04

收稿日期:2015-04-23

修回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研发基金,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与开放课题(课题编号:2015KY06).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关于建城立都,中国古人从来不乏睿智的思考.如《管子·乘马》认为:“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是说,凡是建国立都,应充分考虑山岳与川水的便利条件.不要太高而便于供水充足,不要太低而省却修构筑堤,如此方可借天时地利以成适宜之都城.由此可见,在古人规划筑城之始,“山水”的概念即依据当时的人文自然背景而成型.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饱受“山水”文化浸润,流淌在国人骨子里的城镇人居模型,正是对山水文脉哲思的传承.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综合性,在理论支撑、技术方法均涉及到诸多维度.无论以城市视角为主导的宏观引导控制,还是以建筑视角为主导的微观形态设计,二者实践方法虽不同,然而概念理论却同源.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的环境基底,始终参与二者进程之中.以风景园林学科景观为视角的城市设计,基于对景观原型等设计手段方法的有效运用,为达到城市安全舒适和环境品质提升,而进行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思和组织安排.

1“山水城镇”的景观原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 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人类祖先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遗传倾向,这些遗传倾向被称为原型.因此“原型是一种‘典型的领悟模式’,是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内容,保存和埋藏着人类以往所有典型的经验和体验”[1].“山水城镇”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深藏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集体潜意识”,给城镇空间营建赋予深厚的底蕴.自古以来,国人其实一直在以大手笔进行着“山水城镇”的景观营造,其原型大致为以下两种.

1.1 自然原型:桃源寻踪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出世后,桃花源即凭借着“山”的幽邃和“水”的灵秀,成为传统文化中“世外仙境”的代名词.而寻觅世外桃源,必受华夏地理气脉之影响.如明代图卷《三才图会》(图1)中所显示,两条水龙(黄河、长江)将发端于昆仑的山脉划分为三大干龙,不同干龙又有不同秉性:北干有阴山、贺兰山、恒山、太行山、燕山等,气势雄壮伟岸,其城镇多为上古帝都,追黄帝、尧舜之遗风;中干有终南山、华山、泰山、嵩山等,雄浑与轻灵气势兼具,其城镇多为中古帝都之选;南干有武陵山、衡山、庐山、天目山等,俊秀明丽,但雄浑敦厚不足,其城镇多经济繁荣之所.干龙再继续分支蔓延,使得华夏版图被大大小小的山水格局环绕,而凝成不同的山水气韵.古人深明此理,故形成了“择吉地而居”的城镇选址和营建思想,以规划气象万千的山水桃源.

在这其中,古典园林堪称是缩微的人造山水.在相当程度上,“古代中国人选取了自然山水,即第一自然作为园林的原型[2].古代造园家对“山水”的青眼有加,源于对蓬莱三山的神域追慕,对洞天福地的圣境寻奇,更有对世外桃源的胜地祈盼.当他们付诸于营造工巧中时,造园艺术也瑰丽展开.如此,在仙山碧水中的桃源,就不仅是美好的追求,更是营建的原型,展现着华夏民族感慕天地、追求美善的非凡胸怀.

1.2 历史原型:文脉凝成

中国历史悠久,“山水城镇”的“历史原型”也就被时间拉长加深,包含了过去渐趋形成的地域文化、生活哲思、精神情感、人文修养等多元因素(图2).所谓“原型激活历史”[3-4],“山水”骨架下演绎的历史会在民族心灵深处积淀,从而以“集体潜意识”的方式扎根于城镇规划之中,形成为文脉的流淌.

以文化名城杭州为例,明代杭州郡守曾言:“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唐.江湖夹抱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5].杭州城依托优越的山水“元气”,凝结为大大小小的城镇.两水夹山的山水格局,将悠悠文脉拢聚.“西湖十景”是看得见的自然凝练,更是看不见的文化盛宴.正是这倜傥文采的点滴赋予,文人墨客的风流雅事,才使得西湖的山水草木皆有情感,杭州也就成为江南山水城镇的典范.

顺着以上两个原型可知,凡山水之城镇可根据周边自然山水之程度,相应规划营造其规模.“山水城镇”即在自然与历史双方因素协同作用下,一一落成于华夏大地之上.可以从“大山水”和“微山水”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简要探讨当今山水城镇空间的城市设计营建策略.

2“山水城镇”之骨架——“大山水”空间城市设计

“大山水”即基本以山水自然环境为骨架所营建之模式.此类城镇占天时地利之优势自不待言,我国古代名城的地理情况大多数可归为此类.明悉此类城镇的空间选址、空间格局,即可在自然保护理念的前提下,避免因城镇盲目开发而对当代自然山水空间和人文遗产所产生的破坏.

2.1 空间选址:潜龙勿用

“地杰人灵,宅吉人荣”,其实是一套深湛的天人之学.山水的空间大环境因山龙水脉的结聚而灵秀清新,围护与滋养生活于其中的人类.故当代山水城镇的选址或拓建,应当顺应自然,尊重千百年来的山水形势.“潜龙勿用”即是地震带上不适合选为村镇城址之意.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说:“现在发生的地震……房子造在潜龙上面,龙要翻身的,那就地震了.”[6] 所谓“觅龙”“察砂”是对“山”的观测,“观水”是对“水”的判断.“山水”俱佳,则可开始选址营建.当代山水城镇的打造,不应在“山水”本身的选择上出现重大纰漏.

2.2 空间格局:阴阳相衡

依整体空间格局而言,山水城镇的建筑高度应以中正为好.以下比较三个山水历史名城的当代营建(图3).

南京,自建城始便为山水佳地,坐紫金山而拥玄武湖,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浓郁的山水文化中,当代玄武湖边的城市天际线,却展现着现代建筑技术盲目争高的观念.如最高建筑紫峰大厦450 m,比紫金山还略高,这是人工小技在向自然所赋予的山水手笔挑战.如此一来,历史古韵就在现代建筑设计的笔直线条间消弥不见.宁波,有优越的“三水汇聚”格局,江水滚滚汇聚于宁波脚下.然而在历代商贾云集的三江口,曾经由灵桥、天主教堂、天封塔等构成的天际线,却被高大的建筑所遮挡.布局散乱的高楼弱化了天际线高低有序的结构及前后有分的层次,使得天际线无中心团聚之感.而且,建筑风格雷同导致美感不佳,与周边建筑缺乏融合,难以达到曾经的城市天际线所赋予的人文品味.

不同于以上两城市,扬州瘦西湖的天际线保留着山水文化的原真,被阮仪三教授称为目前“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7].扬州建设高度控制相关规定:保障瘦西湖核心景区视觉干扰“零容忍”[8],以切实的执行力度保护着景区不受视觉污染.扬州城摒除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遮天蔽日,不愿在紧张的步伐中喘息.正可谓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城镇化典型.

因此,协调好“大山水”的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以上善若水的姿态,不与天公试比高,尊崇自然之大美,方能于山水气韵间定位好城镇自身,经变而有序,生生而不息.

3“山水城镇”之要素——“微山水”空间城市设计

一些近现展起来的新城镇,没有优越的山水背景做依托,可考虑营造城镇中的“微山水”空间.城镇本身的建筑,可做为“微山水”中的“山”;道路,可做为“微山水”中的“水”;“叠山理水”的园林则是微“山”微“水”兼备,凝缩天地自然于咫尺间.建筑、道路、园林,“山水”互动,人居其间.这样的隐形山水,隐含天地之规矩在城镇中,便可以使城镇良性运转.

3.1 建筑空间:天地人和

当代的城镇用地中,大部分为居住用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往往为独立式、行列式布局,缺乏友爱的邻里空间,以及天地人相容的和谐氛围.如何依人工的方式来营建山水田园的温馨感呢?

根据阴阳五行说规划建设的浙江永嘉县楠溪江的苍坡村,承载延续着“天地人和”的生活空间(图4).苍坡村地处苍山脚下,北临山麓,东西南三面为万顷良田地,村西连绵着形似笔架的三座山峰.因村东边多林木而笔架山形似火焰,据五行而建东池、西池蓄水,四周开渠,再筑寨墙、设寨门,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山水格局.更奇者,在于其村落内部的人工营建.

村中的小合院分主次长幼,秉承着“人和”的传统建筑规制.院中天井上可接纳阳光雨露,下可汲取甘泉地气,“天地和”完美呈现.村里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八道门通向村外.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想指导其布局:建长直街称“笔街”,对应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砚台两旁搁置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三千亩平畴为“纸”.这些设计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如果将传统建筑风格之“形”“神”纳入现代住宅的规划设计中,就不应只简单模仿传统文化符号之“形”,而是在基础设施良好的条件下,渗入传统文化内涵之“神”.此“神”即是文化精髓,在“微山水”的新城镇设计中,此“神”的意境不可或缺,须巧妙显现.如此,山水的营建就不是蹩脚的模仿,而是在先贤精神指引下的涅槃.钢筋混凝的建筑构件即便使用,也要巧妙搭配,以营造出一种新的“都市山水”.

3.2 园林空间:精气神备

当代城镇地域的局限,也为“芥子纳须弥”般的景观哲思,插上了灵思的翅膀.园林要在城镇相对固定的空间格局中建造绿地,它没有“大山水”的自然优势,而是在相对平坦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移山缩水的自然美感来营构壶中仙境.以一个现代都市中仿古造园的例子来评述:

上海闵行区召稼楼的礼园建于2005 年,是仿古园林,占地1hm2.仅选取以水面为中心的北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图5),这部分整体模拟苏州拙政园.从园林名称来看,“礼园”名称源自司马相如《上林赋》的“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即修习读书之所.这与苏州“拙政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潘岳《闲居赋》)的精神追求异曲同工,都有自省修身、怡情养性的隐喻.但二者的营建境界迥然有别.

比如,礼园的拱桥相较于“小飞虹”而言,水面略显宽大,使得桥身轻盈感略缺;桥边“知短亭”相较于“待霜亭”而言,周边缺少林木拥护,略显孤立无援;理水舫相较于“香洲”而言,建筑体量在小巧的湖面上略大,纵横比例略显臃肿,稍欠飘逸——三者围合的整体空间有紧张感.相反,拙政园的“小飞虹”却能以精致的空间构思及精妙的文化理念,再现出“两山夹明镜,仙桥落彩虹”般的仙境美感.借宋画《山居图》的意境来说,一桥横跨两山,一如礼园小拱桥与拙政园小飞虹连通两古建,联系着入世与出世,联系着俗尘繁杂与世外桃源,联系着“虽为人身”与“但求仙启”.古人造园,需要精、气、神的全面灌注,如此才谈得上创建,绝非简单地模仿其它.因此,今日在城镇营建中移山缩水,所移缩的应当是山水文化的精华,是笼罩于山水间袅袅升腾的人文气韵.在系统研究与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再现或重塑经典园林的精气神,从而诠释山水经营的工夫与境界.

4 结语

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发展条件,使得中国城镇化空间的实现途径异常多元化,故不应以一种模式涵盖全部.山水空间的城市设计应不失其自然和历史,这样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延续着一方文脉.今人当了悟“山水”是中华文化追求的大意境,若能形之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则会有神来之笔、精妙之思,从而将华夏锦绣河山点缀为大美宜居之国土.

图片来源:在搜集整理相关百度图片基础上自绘;本文曾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交流,有修改.

作者简介:

李涛/ 女/1986 年生/ 河北新乐人/ 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生

*通信作者:

金云峰/ 教授/E-mail:jinyf79@163.com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城市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城市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1、毕业设计日志

2、城市规划杂志社

3、毕业设计

4、设计投稿

5、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6、毕业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