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西风东渐和电影萌芽《中国电影史》对电影传入中国初始状况的描述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电影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西风东渐和电影萌芽《中国电影史》对电影传入中国初始状况的描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发行,是一部极具学术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史经典著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作为通史确立了电影史学的研究范式,以其严谨的治史态度,宏观的架构和整体书写,创建了一个电影史书写的准则.文中尝试从《发展史》的写作思路出发,梳理本书对电影传入中国初始状况的描述,在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电影人物、事件、活动样貌的同时,找到《发展史》历史书写的内在逻辑与史学架构,这对于治史思维的形塑路径,探究行文在逻辑结构和写作手法上“二元对立结构”的具体运用,把握中国电影萌芽期中外文化相融相生的状况,对探究民族电影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史学范式与研究框架

《中国电影发展史》(下文简称《发展史》)由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于1963年出版发行,是一部极具学术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史经典著作.自其出版以来,后来其他中国电影史的编著大多未能溢出《发展史》的基本框架.《发展史》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首先,它是一部符合时代性要求的革命电影史,对不符合文化精神的非“进步影片”给予严厉的批评;其次,《发展史》的史料丰富、意义重大,其资料搜集工作体现了官修特点,除了通过国家征集的方式,还有参编者四处搜寻、整理,详实可靠的史料作为《发展史》的研究基础与材料支撑.

《发展史》并未完全照搬西方史论的现成模式,而是按照中国电影史发展的特点进行谋篇布局.中国电影发展史计划将泛早期中国电影按照“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发展情况”[1]分成了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1896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7年”“1937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62年”四个阶段,然而实际编写中第四阶段(1949年至1962年)的撰写任务并未完成.应该说这一分期具有顺应意识形态的官修史的合理性,编者以历史逻辑的眼光将中国电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二、“二元对立”:“电影传入中国”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描述

《发展史》对于“电影初传入中国”的描摹,依旧贯彻了本书理想化模式设计的总体书写标准.在《发展史》的分期视野里,中国电影的草创期(1896年至1931年)被概括为是“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它主要在帝国主义者、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控制下混论发展的时期”.因为电影对科学技术和传播环境有所要求,西风东渐与逐渐现代化的中国大都市对这一新生事物有着足够的包容性和接纳力.初到中国的电影,辗转了“香港”—“上海”—“北京”的路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观众只能看到欧美电影,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影市场从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也被外国商人所垄断.于是,最初接触到电影的本土从业人员,大都是与国外电影商人有所接触的非专业买办及从事文学和文明戏相关工作的人士.所以“帝国主义者、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的说法,虽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还是有依据可循的.

(一)作为舶来品艺术的“电影”初到中国

1.“灯影戏”/“皮影戏”——中国早期灯影娱乐游戏

电影发明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史》追溯了中国古代对光影成像科学原理的初步阐述,从而进一步联系到“光影”原理与传统艺术“灯影戏”的关系,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光影生成和物像反映的原理有所探讨和实践,但是,如同中华“四大发明”的智慧结晶直接被西人利用并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西方现代文明与文化一样,“灯影戏”也未能践行到底,直至活动影像“电影”在欧美的发明与诞生.《发展史》试图为中国早期娱乐方式寻找存在价值并为其正名,并由此致使很多人将研究中国本土电影史学起点的目光投射于此.诚然,“灯影戏/皮影戏”虽然在科学原理上同为光影活动构成影像,但毕竟二者从传播介质和传播形态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何况对于“灯影戏/皮影戏”是否能够成一种艺术还有待考查.

2. 中国电影事业从放映开始与中国电影检查制度雏形

(1)中国电影事业从放映开始

不同于国外,中国的电影事业并非从制片开始,而是从放映起步.中国人初次接触到电影是从观看开始的,由上海假座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处的“余兴节目”式地零星放映,到外国投机商人开始颇具规模的经营与放映,控制了上海超过半成的电影市场.《发展史》在回顾电影传入之初的情景时,一再强调当时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站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回溯中国电影事业放映开始时的状况,并客观的描摹了外国影片在华放映的情境与观众的反映.正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与互渗过程里,外国电影中所展现的陌生化景观,传递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起步的重要注脚.

(2)中国电影检查制度雏形

随着电影放映活动的普及,其社会影响力则随之与日俱增.由于20世纪20年代之前,电影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自身体系尚未完善,加之政局不稳的缘故,电影放映与传播大体上是处在自由放任的状态下,并未受到过多限制.和社会舆论对电影的态度尚属宽容.当然,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电影之于社会实施管控议程的重要性.

早期有关观众看电影的规定和限制更多体现在对于观影空间和道德礼仪的要求.根据1910年1月25 日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本年1月1日起上海法租界就开始发布实行《游戏场及影戏场等章程》,其中规定凡十二条.1911年(清宣统三年)6月,上海城“自治公所”公布了“取缔影戏场条例”[2]凡七条,等等.这些的章程和条例构成了中国电影检查制度的雏形,当局者出于对意识形态的管控,他们对电影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电影发展的进度和步伐.

(二)外国商人的电影市场探索

当时中国在外国列强多次的侵略战争中,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被迫与侵略者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这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推销商品和最大限度的掠取利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 外国商人在华的电影市场竞争

旧上海素有“冒险家乐园”之称,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就是借此良机在电影业尝到甜头、挖到第一桶金的商人.当时的四马路(现福州路)上的“青莲阁”是挂着茶院招牌的妓院之一,雷玛斯说服老板以分利为诱饵得以在底楼开展电影放映的活动.雷玛斯靠着各种噱头招徕观众,“这些节目档次很低,倒也不乏观众,因其颇为生动,属即兴表演,故也能像放映的影片一样做到时时更新”.[3]短时间内取得了丰厚的利润、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接下来迅速分立门户开始独家经营放映事业.电影院的建立,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关系变得更加仪式化和亲密,脱离了最初在传统的茶园、戏院以余兴节目形式呈现的电影,也逐渐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

因为电影市场的巨大商业前景,许多外国商人将其视为一条生财之道,纷纷投身电影放映市场的经营和运作,开始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发展史》将当初的情形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梳理,葡萄牙人郝思培(S.G.Hertzberg)、意大利人劳罗(A.E.Louros)、英商林发影戏公司、西班牙人古藤倍(B.Goldenberg)等等外国商人和公司在中国从事的商业经营使其短时间内展映了大量欧美影片,同时获得巨大收益、攫取高额票房.这也对本土电影进行故事类型探索和商业模式运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范本,无形中影响了民族电影企业日后的操作路径.

2. 外国电影商人在华摄制影片

“外国投机商人在中国经验电影放映发财后,又开始在中国摄制影片.”[4]

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绝大多数影像都属于纪录性质,也有少量的故事片,而从史料分析来看,最初这些风光、时事纪录片的主要预期受众并不是中国观众,而是本国观众,所以影片呈现出的更多是带有猎奇、丑化、移风易俗的内容.很多史学家认为,正因为这样不可避免的“误读”,其实应该是“误摄”,激发了国人制片的强烈愿望,然而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理由,但更重要的还是电影巨大的商业前景,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1907至1909年间,意大利侨民劳罗、法国百代公司的摄影师都来中国从事拍片活动,影片制作完成后到国内放映.1909年,“美国电影商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投资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5]后来经营无继,于是布拉斯基在“1912年(民国元年)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名义及器材,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历依什尔和另一个美国人萨弗.他们接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后,由于观望辛亥革命形势发展,停业达一年之久,直到1913年才又重新开始摄制影片,并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该公司的顾问”.[6]后来,“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织了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工作.亚细亚影戏公司实际上仅担负了供给资本及有关发行影片的事务”.[7]应该说,外国电影人在华摄制影片的尝试以及制片机构的成立,直接为民族电影兴起做了基础上的铺垫,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就是借助外国资本和器材,完成了最初的本土影像的开发与摄制.

3. 外国影片在华的影响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分水岭,一战前,我国观众更多看到的是法国电影;一战后,美国电影商人逐渐扩大了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0年前后输入中国的欧美电影除了一些滑稽片,大多是盗匪片和侦探片.上海等地的各种社会犯罪如诈骗、抢劫、绑架、杀人、放火以及各种社会毒赘如乞丐、娼妓、赌徒等,也始终居高不下.西人电影的强势入侵以及不可避免地丑化、污化中国的情节内容,自然会引起观众不由自主的抗拒心态.中国观众无法获得观影认同,在期盼渴望与受挫失望的复杂心态与认同焦虑中,他们期望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本土影像的心情更加急切,这也成为推动中国早期电影兴起的重要动力.

结语

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读,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基础与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术思维与创新的源泉,仔细体会和学习前辈的治史态度和逻辑思维有助于打开浩繁的电影史研究大门,从电影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上积累宝贵的学术财富,继而更为有效的进行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2][4][5][6][7]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4,11,15,16,16,17.

[3]陆铁民.旧上海影业大王雷玛斯的发家史[J].世纪,1999(3).

电影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电影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看电影杂志订阅

2、世界电影杂志

3、看电影杂志

4、电影世界杂志

5、电影文学期刊

6、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