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禅宗论文范文资料 跟《前赤壁赋》和禅宗生命美学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禅宗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前赤壁赋》和禅宗生命美学

苏轼是“千古一人”的文化精英,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加上其政治失意、屡遭贬谪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体系,使苏轼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身.《前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一样,此间的苏轼心情是苦闷的.于苦闷的羁旅中,苏轼的创作却又丰富多彩,佳作频出.这些作品没有简单的自怨自艾,反而行文大气磅礴,内里又澹然致远.在这些极具历史纵深感和空灵超越性的文章中,隐约可见一位气定神怡、笑谈古今的美髯山人,羽化登仙、浮生如梦;又似拈花微笑的禅门高僧,砍柴担水、冷暖自知.

《前赤壁赋》流露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淡然与乐观.这既与苏轼的天性有关,亦与宋代禅宗极盛而他又深谙之脱不开关系.苏辙曾言:“(苏轼)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将禅门精华编织进内心一贯笃实的孔老之学中,从而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生命美学体系.对于这些内容,《前赤壁赋》都以“潜文本”的形式展露出来.

一、文章第一部分:由喜转悲这部分从“ 壬戌之秋” 到“ 泣孤舟之嫠妇”.泛舟赤壁,苏轼一开始的描写是赏心悦目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为我们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审美境界.可正当人们欲陶醉其中时,苏轼笔锋一转,写出一阵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感觉源自客所吹奏之洞箫,而洞箫则是为了和苏轼之“歌”.歌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之前,苏轼一行人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者为苏轼即兴而作.后者指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人/佳人的思念.自屈子起,“美人”就是君主的隐喻,求美人即是为君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表达.苏轼远贬黄州,但仍思念着远方的君王——宋神宗.

这些内容写出了士大夫“怀揣理想、一心报国——政治失意、郁郁寡欢”之心路.苏轼游赤壁有怀古之意,藏着像曹操一般建功立业的夙愿,而曹操之困,正如苏轼黄州之困.士大夫以儒家启蒙,潜意识中满是入世为民、修齐治平之理想,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在政治上是无力的.积极的入世态度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开始的泛舟犹如人生满是憧憬之时,吟着前人经典,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派欣喜;而后理想破灭,深感悲痛,于是由喜转悲.

二、文章第二部分:对话与彷徨内容从“苏子愀然”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借着赋体中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矛盾与挣扎.这一部分写出了失意士大夫“矛盾彷徨——自我抉择”的心路.客人的箫声深化了苏轼的忧愁,他便问原因.客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曹操作为“一世之雄”却也被困于周郎,且“今安在哉”,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二,平凡如你我两人,实在是太渺小了,生命又短暂,空生哀叹,这是一种自我存在感缺失的虚无主义表达.在人生低谷中,这种想法自然而然,尤其是对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士大夫而言.苏轼的回答显示了其对禅宗的靠近、选取和接受吸收.他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这么说是为了阐释一个“变与不变”的命题.用变的观点看问题,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刹那;而用不变的观点来看,万事万物又是无穷尽的.所以不管怎么看,我们都与万物无异.这种观念既有庄子“齐物论”的影子,更是禅宗“不二法门”的体现.“不二法门”就是超越一切“分别智”,没有主客之分,没有物我之别,甚至也不存在有无的对比.苏轼又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这是明显地消解主客之分的功利意识的表达,万事万物,没有物我之分,我们只需用自己的感性去体验,得到的便是无穷无限的大自然本来的澄明境界.这就是建立在“不二法门”基础上的“般若体验”,是不落逻辑思维的审美观照,是一种生命超越观.这种超越观与道家的逍遥观有类似之处,但亦有差别,禅宗的超越观更加彻底.道家那里,天下万物之所以无别,是因为它们都是道的体现,事物只是道的载体,如此一来就有了“本体—现象”的结构.而禅宗则根据“不二法门”的原则,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本体—现象”结构,江上的清风自是清风,山间之明月自是明月,它们的意义是自在兴现的.

三、文章第三部分:超越与回归最后一部分是对失意士大夫“超越功利荣辱——追求自我价值”心路的描写.经过了这么长的论述,文章好像又回到了开头.但开头的饮酒是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况下进行的,“乐”暗含着不顺与愁苦,有借酒消愁之感;而此时的饮酒则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以酒为乐,是以“乐”为“乐”.这是人生观由功利到豁达的转变,是对自我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是禅宗“将渺茫的彼岸佛国移到此岸人间”思想的体现.慧能有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佛性是无处不在的,所谓“识心见性,皆成佛道”.禅宗哲学有一种深深的回归意识,其以“不二法门”的般若智让人超越一切区别,但只是那样的话,生命美学便是悬置的,是不健全的了.于是它讲求回归,回归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 “平常心即是道”,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中国哲学一贯重视回归,强调宇宙运行的循环往复.《周易·复卦》说:“反复其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但这些说法中还是有分别智,无论是“见”还是“观”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认识过程,老子的说法虽含有体验感——抛开杂念,感悟生命原始的力量——但终归还是形而上的玄思,需从具象中抽离出来.而禅宗的回归观是彻底的,完全立足于当下眼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涉及任何情感与逻辑判断.从明月清风中来,到明月清风中去,清风明月的意义不是我们观出来的.

苏轼言毕,“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与禅宗所说的“困了即睡,饥了吃饭”何其相似.当苏轼真正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清风、明月和酒杯中时,禅宗对其生命美学的建构就完成了.

(作者: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5)

禅宗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禅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禅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论文禅宗参考文献 禅宗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