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保健品:俘虏老年人的花样骗局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老年人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老年人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保健品:俘虏老年人的花样骗局

宋金方

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老人迷信各种磁疗、远红外、微波、生物能……每天絮絮叨叨:“是××保健品救了我,不然我早死了.”最后的转机,是老人家遭遇非法集资,积蓄被骗光,没钱了,家人控制经济来源,才算远离“××保健品”.另一则新闻,一位老人去世,在他确诊重疾之后到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买了万元的“保健品”,却不肯到正规医院治疗.

在“老年人保健品骗局”中,有几个参与程度不同的相关方:“保健品”的生产销售方、监管部门、人局的老人们、“我们”——老人家的亲友团.

“市场”

“保健品”的产销方还要细分为厂家和销售渠道,尽管很多时候他们是一伙的.厂家提供产品,也就是“保健品”.销售,则手把手将老人家们牵到“局”里.

无论在哪个国家,保健食品都是食品,不是药,不可以宣称自己有药用价值.宣称自己有“神奇疗效”的保健食品,不必检验,都是骗子.

在中国,中药的存在,使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一种生物产品,比如某种蛇,既可以是一种食材,也可能是某种中药材,还可以是“滋补品”,一种很难界定其范畴的东西.

这使不法厂商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剂成分的动机更强了.因为很多消费者根本就没有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购买服用保健食品时,是把它当作药品的替代品,甚至是“超级药品”看待,指望能有一般西药达不到的“神奇”疗效.

非法添加的害处非常明显,有时是致命的.非法添加有些是管制类药品,如在止咳药中添加类及其衍生物,也有正在应用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如壮阳药里添加西地那非(就是“伟哥”)——想想那些“硬三天”“草本固精”“西藏牦牛鞭”等城乡结合部味道浓郁的“药”名吧,都是这类货色.因为没有明确剂量提示,也没有医嘱,宣称无副作用,这种“保健食品”常常导致患者盲目加大剂量,导致的事故很多.更可怕的还有在保健食品中加副作用太强的上一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比如降压的硝苯地平,猛加,是食品么,又猛吃……

还有些保健食品,比如有机锗类保健食品,在欧美很多国家,早已确认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限制上市,但在中国仍大行其道.这就像何首乌的毒性早就确凿无疑,但因为是“传统中药”,我们就会赫然在正规超市的调料柜上看到有何首乌出售一样.

保健食品在美国和中国的监管也有些差异.FDA实际上比较弱势,保健食品不需要审批,宽进严管,一切责任由厂家担负.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或涉嫌加入违禁成分,FDA并不过问.这也仰赖美国完善的法治体系.中国情况刚好相反,需要审批,想拿到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并不容易——但一旦通过审批,实际销售中的管理就没那么严了.保健食品厂商在广告宣传中打擦边球的比比皆是.

当然,有些保健食品,因为有“中药”或“滋补品”的光环相加,暗示疗效更为“合法”.比如“药食两用”的阿胶,就宣称“对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咳血、吐血、便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胎漏等出血症有很好的疗效”.当然,还不止此,很多民间宣传的阿胶疗效更神乎其神,几乎包治百病.这其实已经属于“夸大宣传”,但药典上白纸黑字,监管部门也没什么办法.

从销售手段上说,目前保健食品常见的销售手段,直销、面销、会销……非议也不少.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这样描写保健食品销售场景:

进门就被镇住了.像是在开联欢会,老头老太太上去唱!骗子们把他们的老巢搞成了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性质,老头老太太特愿意去,欢声笑语—片.骗子比儿子亲,儿子光想花老子的钱,骗子才关心老子的身体.然后怎么办,认骗子当干儿子呗.不夸张,真的,卖蜂胶胶囊的店里—百多个老人,全认_个骗子当干儿子了.

这些骗子抓住老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讲个课发个像章啊、发一纸儿挂面啊、发个梳子啊什么的,天天讲天天发,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在销售端,除了暴力胁迫或,一般的直销、会销性质的销售方式,无论里面有多少“洗脑”或是“暗示”,只要在监管红线之内,甚至只要不出线太远,很难监管到位.这可能和保健食品本身的灰色属性密切相关,而“药食两用”的现实存在,又将这一领域的灰度大大增强了.

老人

老人都容易被骗子盯上.老人的弱点,主要是信息的缺乏.这种缺乏一方面可能是信息本身匮乏,也有很多老人家是主观问题,交流、沟通、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意识欠缺.

但是,中国的老年人,确切地说,大致出生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的老年人,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这一代中国老人家青少年时,经历过极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有的信息都是自上而下、强行灌输的.这使他们中很多人的质疑精神、自学能力、知识更新的办法,乃至获取新知的,都受到了压抑.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的时候,他们已经人近中年,自我更新、重塑的能力,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层面,还是对于信息的接收的方法论层面,都受到了限制.

在中国,1980年之后至今,是一个时代列车猛然加速的时代.对很多今天的老人家来说,变化不是匀速线性的,就像把他扔到了外国.时代跃进的过强张力,会给人带来巨大焦虑和错位感,而且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所有变化中,城市化的影响又尤其大.1980年前中国也有大城市,但那时即便是上海北京,老人独居空巢的情况也没那么普遍.老年人空巢现象,大概还是2000年后,成为比较为人关注的现象.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就不多说了,结果是普遍相同的:他们缺乏温情,缺乏关注,甚至缺乏安全感.

这一代人,在当年“砸三铁”“国企改制”时,就是所谓“40-50”一代.这一代人中的很多人,几乎没有机会选择转型.即便是那些运气较好,没有遇到极端困境的人,也必然会遇到其他不那么显眼却很真实的压力.他们的无力与和失落不仅体现在能力上,也会体现在心理上.

我就见过,有老人明明家里计算机放了好几年,但不去手把手教,他们是不会主动打开电脑自己尝试的,尽管一个7岁孩子都能很容易自行掌握相关操作.很难形容他们的这种心境:既抗拒,又恐惧.

他们也经常会注意掩饰自己的失败、无力,他们嘴上可能说自己老了不行了无所谓了看你们年轻人的了,但实际上内心从来都有股不平之气.

这种心态和他们一向就有的权威主义塑造的思维模式合体,要么当他有点钱,能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就会加倍固执己见;要么经济无力,需要儿女接济,不免心理失衡,攒着劲,暗地里固执己见.

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在短短三十年里出现的社会变迁、生活场景变化,能与中国相比.这样大规模人口的和平时期的社会转型,全世界也许三两百年也就遇到这么一次,而最强的张力落在他们身上.

是啊,这些老人家,“中头奖”了.

我们

“我们”是谁呢?这些老人的子女辈.

“我们”什么样呢?也不消说,成功人士当然有,有些则连白领都算不上.这不重要,关键是,跟父辈都很少能见面.中国这一代中青年人面临的经济和竞争压力,是空前的.

这当然是个大问题.父母辈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缺口,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缺口.家人间的交流效率变得非常低.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销售小哥那么容易得手了,这和刚失恋的姑娘容易泡上一样的道理.

而且这种隔膜是深刻的,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一小块.

当我们的父母迷恋某些保健食品及轻信销售小哥时,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我自己的经历,气急败坏居多,全面否定居多.很久后我想,在那个时刻,我的话会让他们觉得有挫败、羞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么?我当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他们健康开心,还是为了宣示自己无需证明的正确呢?

统统可疑.

权威主义下的“蛋”,很难允许自己作为原本的权威,却接受来自晚辈居高临下的(即使不是晚辈主观上)“教训”,但由于双方在认识能力、掌握信息上的落差,“居高临下”式的信息倾泻,却又常难避免.

这种场景是全方位的.

有几个人没抱怨过长辈“落后”的习惯与意识呢?

有“解决办法”么?任何程度的沟通努力,都是有益的.也许有些障碍注定无法跨越,但再微小的改善也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保健食品骗局的问题不是当下中国独有,但在中国当下最为突出.这里有医疗传统问题,比如中药的“药食难分”,也有监管问题.但其中最难解也最特殊的,是因为时代跃进造成的整整近两代人,与社会和亲人形成的隔膜.隔膜的修复,需要从个体到群体都有行动,用行动来结出善果.

老年人论文范文结:

关于老年人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老年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