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方面论文范文 和活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我从这里看鲁迅》序言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此文是一篇鲁迅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活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我从这里看鲁迅》序言

这几年关于鲁迅的话题,是颇为热闹的.

鲁迅是在催生了现代中国的五四思想启蒙暨新文化运动中呼啸而出的,怀抱着改造国民性以立人、拯救民族以立国的宏愿,虽然不是主动地拥抱时代大波,而是被友人说服动员后参与其中的,但是在留日时期就弃医从文以改造国民性为职志的鲁迅,一旦参加后就极其坚定勇猛,以个性主义和科学的现代性大纛,以精通国学的深厚底蕴,以思想家的深邃和真猛士的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了彻底和系统的清理及批判——哲学与思想史意义的批判.这种“武器”的批判不是现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什么彻底反传统和撕裂传统文化,而是对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精神文明在内的大传统,和习俗民情宗教迷信等在内的小传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清理和整理,找出和剔除那些阻碍民智开化、淤塞思想创造、愚弱国民精神、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腐朽性的负面传统和文化,将有益世道人心、健全人性人格、推动社会进步的有价值的文化精华,爬梳寻绎,发扬光大,创造中国的新文化.胡适的“整理国故”的主张和实践,鲁迅对中国小说史和汉文学典籍的研究撰述,都是在表面的所谓全面反传统、实则是在批判中有所扬弃的五四时代,所做出的国学整理与建设的典范及成就.所以那种不走进历史、不掌握全部历史资料就妄下断言的作法,是不科学、不可取、不足信的.

近些年国学大盛,而所谓“国学”的名字就是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提出和命名的,并非古来就有,现在一些弄国学的人数典忘祖,反过来无端指责或者对鲁迅等新文化先驱者的文化批判与整理,进行污名化和妖魔化,似乎弘扬国学就必须骂鲁迅,反五四;似乎鲁迅等人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最大破坏者,国学与新文化势不两立,这种皮相浅薄之言论行为,其实既亵渎了五四,也亵渎了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历史发展,到了近代,一方面在民族阽危、天朝大国沦为边缘弱国的困厄时代,出现了从文化层面寻找原因的某种文化决定论的思潮,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倾向,不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谭嗣同的《仁学》,其实都包含着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的反思;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用新的方法清理和整理传统文化,以拿来主义的立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再造,自王国维、梁启超到胡适、鲁迅一班人,都是这样的文化批判与中兴再造之硕学大德,传统文化在他们手里才得以赓续、发展和绵延.而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就包含着这样两种文化态度,它的为大中华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抱负,使它必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清理传统以再造文化,再造文化必须清理过去,就如同建造新楼必须打碎旧物、清理地面夯实地基一样.这几年一些人只是片面地看到五四新文化的传统批判,而不去了解它的整理国故和赓续基础上的再造文化,所以才会对五四打压和贬低和遮蔽,似乎五四做的都是错的,因而鲁迅的传统批判和文化建设都被有人故意遮蔽或妖魔化了,似乎现在中国复兴及其崛起只与五四以前的、原教旨主义的传统存在联系,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文化和新中国铺垫的雄厚基础没有任何关系——连五四时期为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为新的政党造就大批干部和领袖的事实,都被故意“不见”了,似乎中国今天的强大和崛起没有经历过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的中介,而直接是古代中国与文化的衍生,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言论,倒是具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气味,是无视历史事实的地地道道的割断历史、与传统断裂的行为,是要不得的.

大概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五四和鲁迅的误读成为一种不正确的现象和“想象的乌托邦”,所以鲁迅这些年在中国也是起起伏伏,包括鲁迅的作品进不进中学语文教材、进入多少,都有不少的争论,不断地被制造为“事件”并炒作 .在这样的时候,薄景昕的《我从这里看鲁迅》即将出版,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薄景昕自大学毕业以后就在中学做语文老师.由于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感兴趣,平时的教学公开课、研究课等就常以鲁迅的文章为教学的范本,并由此进入鲁迅的研究世界.后来他读我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也是关于鲁迅作品接受史方面的研究.从中学语文教育视角看鲁迅,他有一般鲁迅研究者所无的独特的经历与经验,这样的经验和实践,是极其难得的,因此,既喜欢鲁迅并又进入研究,从自己的实践和所长切入,是非常好的视角和思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研读、思考和面对鲁迅,又陆陆续续地写下了一些结合中学教材中的鲁迅篇章进行分析的文章.可以说,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是从这里——从中学课堂、中学教材、中学教师的角度,阅读与看视鲁迅及其作品的,做到了“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不论外界和社会如何评说鲁迅,他对鲁迅的景仰和阅读和思考,一直不曾中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而且,他对鲁迅的看视与阅读品评,由于具有了这样的“中学”视域和背景,当然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即薄景昕自己心中的鲁迅和薄景昕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鲁迅,因此,这也是著作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民国到建国前后,从十七年到时期再到新时期,不同时期进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有多少,不同时期教材选编鲁迅作品的文类比重、编选原则,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美育文化等,对选编鲁迅的作品发生了何种影响,不同时期的教材编选对鲁迅作品的关注点、着力点何在,同一时期比如民国时期的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对鲁迅的认知和编选存在什么样的异同,不同时期的编选者希冀通过鲁迅作品对教材、教育和学生起到何种作用,中学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讲授和阅读心理与感受,有无政治和社会以外的“代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待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课堂与教材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哪些值得总结和思考的规律?这些问题,多年来似乎大家都知道若干,却没有系统和全貌的掌握.薄景昕的著述可以说用力甚勤,用还原历史现场、以史料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方式,对此做了扎实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这样的从自己的视角和史料,对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编选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比较翔实阐述和研究的论著,自然就会有学术发现的价值,因此他论述的很多问题,都得以在刊物上发表,得到了价值承认.虽然,在此一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更系列化、系统化和深入化,时代、教材、教师、教学对象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史料还可以更丰富和立体等,可以说,这是一个还可以深入发掘的富矿,现在薄景昕的研究似乎只进入到内部的一半或部分,还有待鲁研界和中学语文教育界做进一步的探究.

本书还有一些单篇论文,也都各有自己独特视角和学术价值,如《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新世纪的鲁迅教育及其价值取向》《现代报刊对中学鲁迅作品的传播》等.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对策与出路》的思考,也都能从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上升到理性高度予以审视,提出的解决之道,也都切实可行.而自己对语文教材中鲁迅单篇作品的解读,饶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是扎实的阅读体会,为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附录的《从语文视角看< 中国小说史略> 等著述的编排体例》,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也只能是有过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中学继续讲授鲁迅,如果继续把中学教师和学生作为阅读对象,那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兹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就看你怎么看待.若果扩大开来,希望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能走进鲁迅,阅读鲁迅,那么鲁迅著作的编排体例和注释这样的小问题,就确实应该引起重视,毕竟专家学者的数量,远不及广大的人民,不同类型的鲁迅著作的编排注释,是不同接受层次的读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确实需要的.这些大学者一般不会关注的小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和教学关系的关注,表明薄景昕在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中,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一方面也说明他不是为鲁迅研究而研究,而是真的希望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文学和思想,能够走进千百万中国读者中去,成为国民精神的灯塔.

薄景昕在后记中曾引用鲁迅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墙壁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那是1936 年8 月 23 日,大病之后的鲁迅小有康复,在离逝世还不到两个月的那个日子,饱含深情写下的文字,文章的题目叫作《“这也是生活”……》.我想,一个在著名中学任教的教师,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基本的衣食住行是无忧的,上课教书,挣钱养家,不去费力气研究鲁迅,只把有关鲁迅的几篇课文教好,也无人指责,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是这么过的.但是,不论是著名学者钱理群接触到的中学教师中的鲁迅研究者,还是我自己接触到的爱好鲁迅的中学老师,都如薄景昕老师那样,在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把阅读和理解鲁迅,当作理解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当作自己人生中一片美丽的精神风景,觉得逝去的鲁迅及其作品,鲁迅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和精神,正像那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自己有关,它们远未远去,于是他们写下了这些文字,不想传之名山流芳百世,只想记录自己思想的行走,通过这样的行走,不断走近、走进那个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并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致敬.

这也是生活,是生活的足迹和热情,与鲁迅、远方的世界和无数的人们,的的确确存在着深广的精神联系.

是为序.

鲁迅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鲁迅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鲁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鲁迅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