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类论文范本 跟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概述相关论文范本

这篇博物馆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概述

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一些私人收藏机构是搜集、庋藏和保护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对所藏书画进行展示,向公众宣传、研究、出版、普及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重任.武汉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馆藏文物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2014年出版的《纸落云烟—武汉博物馆藏明代书画珍品录》,即是以馆藏部分明代书画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一次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千余件书画藏品中清代书画最为丰富,不仅名家众多、流派云集,而且珍品突出、特色鲜明.众多的书画精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并由此构成了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法与绘画的藏品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名家汇聚,流派云集.馆藏清代书画,涵盖诸多名家.从明末清初纵横书坛、开创草书新风的王铎、傅山,外师造化、风格独特的文人画代表石涛、八大山人,康乾时期崇尚摹古、笔墨深厚、以山水画影响有清一代的“清初四王”及“娄东”“虞山”各派,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金农、郑燮、黄慎等,另有领衔“常州”“新安”“江西”“金陵”、指画、“海派”诸派代表人物恽寿平、查士标、罗牧、龚贤、高其佩、虚谷、任颐等,此外还有构成书法史上“书道中兴”的代表人物郑簠、八大山人、郑燮、高凤翰、刘墉、王文治、郭尚先、张照、赵之谦等诸家.众多名家、各种流派齐聚于此,形成了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画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王铎、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需要重点提及.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当代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书法取法高古,笔力雄健,纵横跌宕,创一代书风.《草书节杜甫诗》卷和《行书隋大业手诏》轴,为其1647年所作.两幅作品同样具有笔力雄浑、气势奔放、章法宕逸、刚柔相济等特点,前者“涨墨法”的神奇妙用与后者桀骜不羁的笔墨风格,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作者超凡脱俗、苍郁磅礡的精湛书艺.作品《行书秦蜀游记》轴,为王铎1651年至秦蜀途中,经过故里洪桐,喜得桑梓之游,有感而书之作.或是作者尽兴而为,未特意考虑纸张布白,书至结尾处已无处落款,故将“二穆贤宗一览铎书”数字落于书轴右侧.这种落款方式,在王铎存世作品中极为少见,它记录了书家在特定书写环境下的真实书写状态.

《湖石图》轴是王铎的画作,是创作于晚明时期(1634)的作品.作者借书法笔墨,搦管挥洒,将自然天成的太湖奇石,赋予了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具有浓郁的文人意趣,是研究王铎早期绘画风格的绝佳素材.

石涛、八大山人同属“清初四僧”、遗民画家,并以抒发个性、反对陈陈相因的艺术主张而享誉后世.石涛《黄澥诸峰图》卷与八大山人《行书南江天子障诗》卷,装裱于一幅手卷之上,实为“方外书画之奇观”(张之洞语).前者《黄澥诸峰图》创作于1680年石涛居往南京之后,描绘了作者心中奇绝无比、峰峦叠嶂、云烟缥缈的黄山,其笔墨恣肆沉着,意境苍莽浑厚,格调古雅超逸.后者《行书南江天子障诗》卷,则展现了八大山人难得一见的早期书风.此卷追摹“钟王”,兼受黄庭坚纵横跌宕、董其昌清逸雅致书风影响,别饶妍秀,具有自己的面貌.正如鉴藏者向迪琮所言,“大抵画家之贵有士气者,以其能以书法作画,故耳山人书传世绝少”.此书画合璧之卷旧藏晚清大臣、鉴藏家梁章钜处,引首墨迹为清末重臣张之洞所书,后幅鉴藏跋文为向迪琮1935年所题.除此手卷之外,1681年石涛创作的《芭蕉竹石图》轴,笔墨淋漓清腴,风格恣肆潇洒,有风雨披拂、婀娜洒脱之姿.八大山人晚年绘画代表之作《野凫图》轴,则将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传统发挥到极致,墨色浓厚,造型夸张,寥寥数笔,笔简意到,意趣横生.

二是笔精墨妙,特色突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能称为书画名家或开宗立派者,他们的传世作品毕竟占少数.更多的优秀作品,源自于那些声名不显或尚待认知的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们因历史的眷顾而留存下来,成为各类收藏机构书画藏品的重要资源.其蕴含的丰厚文化资源和艺术精华,吸引和激发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发掘、研究和利用.武汉博物馆所藏清代书画王廷绶《山水图(十开)》册、黄均《招鹤亭图》卷、周璕《白描〈九歌〉图(十五开)》册,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王廷绶在艺术史上留下的痕迹不多.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可知,他是金陵人,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清雍乾年间,1759年曾为湘潭修建的少陵草堂绘有杜甫像.馆藏王廷绶作品《山水图(十开)》册,是一组青绿山水画页,描绘了1753年南京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作品或清丽淡雅、工整细润,或晕染有致、意趣生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江南金陵一带四季各异、景致静穆、秀润古雅的山水风貌,构图精细,笔触宛丽,形神兼备.此册为晚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旧藏,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著录王廷绶作品仅此一件,尤为珍贵.

黄均创作于1809年的《招鹤亭图》卷,同样也是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青绿山水佳作,展现了武汉地区长江两岸的山川地理风貌.只见浩浩长江一泻千里,龟、蛇二山隔江遥望.历史名楼黄鹤楼屹立于长江之滨、蛇山之巅.画作主题招鹤亭,则掩映于古木浮青的山峦草木之中.作品笔墨精细,技法娴熟,风格淡雅,承续了“四王”以来的摹古画风.清嘉庆十四年(1809),招鹤亭修葺一新,黄均奉时任湖北按察使、被誉为“国朝骈文八大家”之一的曾燠之命作此画,曾燠及属吏、后辈诸多文人郑家鏊、熊士鹏等9人在画后留下诗文题跋,由此雅集而成长达7米有余、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此卷也成为研究清代“风雅集会”专题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此外,画卷前后钤印多达48枚,其中包括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王文心、刘世珩、陈长吉等人的钤印.此画创作年代明确,绘画技艺精湛,地域特征显著,鉴赏题跋丰富,历史信息珍贵,收藏流传有序,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清王应奎撰《柳南随笔续笔》卷二中有《周璕画龙》篇,其文字精炼、喻意深刻,令人读后即想一睹其画.武汉博物馆所藏周璕作品《白描〈九歌〉图(十五开)》册,即还原了周璕绘画之精彩瞬间.此册以屈原《九歌》中《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等十一篇为题,一画一跋,笔法工细流畅,造型准确精炼.尤其是《云中君》《河伯》《山鬼》《礼魂》等页,在白描基础上施以淡墨渲染,毕现云雾升腾之状,展示了作者特有的笔墨风采.此册曾为清乾隆年间陕西泾阳人张五典所藏.后有鉴赏者林志钧、郭沫若、文怀沙等人题跋、钤印,以及分属于张难先、齐白石、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柯广长、张国淦、陆和九、巴南冈等人的鉴藏印.此册艺术水平之高,名家鉴藏跋文、钤印之众,流传经历之坎坷,作品保存之完好,实属珍贵.

三是丹青互补,相映生辉.中国书法与绘画,犹如同质而异体的艺术珍宝,在人类历史的艺术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先秦诸子的“河图洛书”,东汉扬雄的“书为心画”,还是唐张彦远的“书画同源”,阐述的都是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和神髓意境.当这种光芒照射在同一幅作品中,或以书法入画、与画相融,或拖尾题写,或跋于画作的诗塘及裱边,或册页体式一书一画,相辉相映,书家与画家均尽显其能,以至丹青互补,奇妙相合,成就了许多珠联璧合的艺术佳作.武汉博物馆所藏蒋廷锡、罗聘、潘恭寿、王诘等人作品,可以为证.

蒋廷锡是清康雍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家,其花鸟画得恽寿平韵味,融沈周、陈淳等画法.作品既有工笔重彩、妍丽工细者,又有水墨写意、简逸洒脱者.1716年所作《梅竹水仙图》轴,即是一幅潇洒秀润、略意的墨笔花卉佳作.作品描绘梅竹水仙等景物,傲然屹立于寒冬大地之上,苍楚有致,生机盎然.画幅右侧,配以作者及张廷玉、王澍等人题跋.书法精美,词翰隽永,与绘画主题十分契合,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三人在清史上均留有声名.蒋廷锡、张廷玉同为康、雍二朝的国之重臣.1729年雍正帝命设军机房,二人曾共领其事.此画证实,之前他们至少有十多年的文人交往经历.王澍以书法擅长,与蒋廷锡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二人各在书、画领域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上流社会的认可.此作亦是二人艺术交往的历史见证.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以画鬼和梅花著称.其作品《钟馗醉酒图》轴即描绘了驱鬼逐邪之神—钟馗的醉酒之态,构思奇特,造型准确,笔墨娴熟.人物褶纹迅疾流畅,长髯细笔劲健、淡墨晕染,更显飘逸俊美之态.其四周小鬼亦神态各异,生动传神.画幅天头处附有一长篇行书跋文,题跋者是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的江西才子蒋士铨.其书法俊逸儒雅,诗文性灵流露,既解读了画意,又抒发了别友之情.

江苏丹徒人潘恭寿与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交善,其山水初无师承,后得王文治指点,笔墨精进,中年即负盛名.二人常有合作,潘恭寿作画,王文治题跋,人称“潘画王题”,世尤宝之.潘恭寿作品《沧溪图》轴,采用全貌式高远构图法,物象密集,章法别致,营造了“半幅丹青万叠山”的独特景观.画作设色淡雅灵秀,笔墨轻柔精细,天头处为王文治秀逸飘洒的行书及其精辟到位的画作解读,二者书画互补、自然协调、相得益彰.

同样也是立轴画作,配以书法题跋,王诘《仿云林山水图》轴再一次呈现了这种书画合璧的艺术光华.画作用笔浓淡有致、苍郁秀润、转折灵变、潇洒生动.林木勾勒皴擦,树叶尖笔斜拖,兼用蟹爪,取云林法度;山峦丘壑水墨晕染,运笔流动,松秀灵逸,兼董其昌画风.天头处为“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长篇跋文及其众多钤印,书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印文笔画丰腴、苍古朴茂.高凤翰题跋与王诘画作是否直接关联,尚待考证,但无疑其书法为画作增添了艺术光彩.

四是小中见大,气象万千.册页、扇面为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武汉博物馆所藏清代书画中,册页、扇面等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值得称道.龚贤、纪映钟、石涛、汪士慎、傅山、恽寿平等名家的书画小品,较全面地展现了馆藏清代书画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微而具大气的艺术特质.这些书画作品中,有的受赠者已明确,由众多名家为其而作.如龚贤、纪映钟等清初名家《赠幼量先生诗画(八开)》册.此册每开尺寸基本相同,纸张质地、色泽亦相似,是龚贤、纪映钟、樊圻、邹喆、胡士昆、向阳、张遗等7人为山东邹平人张万斛所作.其中,龚贤作品一诗、一画,纪映钟、张遗各题诗一首,樊圻、邹喆、胡士昆、向阳则各绘画一帧.另,樊圻、邹喆、胡士昆三人作品署有年款.无论是受赠者,还是赠予者,都与明末清初的南京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或为南京人,或曾经在此生活过.其中,龚贤、樊圻、邹喆被画史归为“金陵八家”之列,龚贤更是被推为八家之首.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曾为明南都的金陵正历经着复杂的历史巨变.这种变化影响着书画家的艺术审美观,折射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伤感情怀.从已有年款作品分析,此册创作于1648年至1649年间的清顺治初年,作品对研究明末清初金陵书画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有的作品因汇聚众多名家的精心之作,而成为书画小品的集大成者,令人瞩目.如章曰能、施洽等《杂画(十六开)》册.该册由章曰能、施洽、曹灏、戴良、徐来、陈朴、徐邦、章谷、曹有光、汪质、吕焕成、滕芳、李因等13位画家的十六开册页组成.其中,一开章曰能,二开施洽,四开曹灏,五开戴良,七开,八开陈朴,十开徐邦,十一开章言在,十二开曹有光,十四开吕焕成等,均落年款“康熙乙巳年(1665)”.画作帧帧笔精墨妙,技法精湛,气韵深厚,名家汇聚,加之鉴藏者、著名学者钱基博深入考据,认真题跋,每幅钤印,尤显珍贵.

还有的作品是由后世鉴藏者集结而成的艺术精华.如王式、石涛、汪士慎《杂画(六开)》册.此册汇集了王式、石涛、汪士慎、王斌、崔瑶等人杂画小品六开.册页间并无直接关联,每页尺寸不一,创作年代不同,纸张质地及成色亦略有变化,应为后世鉴藏者汇集成册.册页作者中,既有“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也有清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此外,还有画史中较少提及的王式、王斌、崔瑶等,因画家生卒年不详,即使这些作品中落有纪年款,暂时无法准确判断其创作年代.

傅山和恽寿平是明末清初书画史上的著名人物,其《草书题倪鸿宝画扇诗》扇面,如其所言,“俗物论真赝,吾侪敬姓名”,作者不论画作真伪,用笔在心,楮墨寄情,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晚明忠烈之士的敬意之情.书法连绵飞动,纵逸奇宕,气势雄强.全篇行草书风,略带章草笔意,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对颜书的追求与探索,笔墨纵横间令人肃然起敬.恽寿平为“常州派”开山祖师,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其山水取法黄公望,以神韵、情趣取胜.此作品《读书乐志图》扇面,用笔清灵飘逸,于荒率中见秀润.设色淡雅,轻而不薄,淡而不寡.用笔以尖毫勾皴,浓墨勾勒树木,淡色皴染山形,高旷清淡,文秀婉约,耐人寻味.

五是以指当笔,挥洒自如.清“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繁荣富庶,艺术市场兴盛,为指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以铁岭画家高其佩为代表的指画,成为清中期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绘画流派.武汉博物馆有藏高其佩、李世倬、孙为、万上遴等指画名家之作.

高其佩作品《柳下当风图》轴、《柳溪双凫图》轴,分别创作于1712年和1714年,为其中年指画代表杰作.前者呈现出一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之景.作者以指甲当笔,顿挫自如,随意飞动,勾勒出人物衣褶、柳枝等线条,简练传神,动感十足.画面墨色深浅浓淡,浑然一体,充满简淡古拙的自然之趣.后者《柳溪双凫图》轴,画风更加生拙古朴,苍润高华.作者大胆泼墨,一气呵成.逸笔草草,绘就横卧水边的柳树枯干,柳叶摇曳,动态十足;两只野鸭神态安宁地游弋湖上,笔墨简疏,造型生动,有简约含蓄之风.柳枝的动感与双凫的宁静,形成一种自然的冲突与平衡.

高其佩外甥李世倬承其家学,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鸟小品,常以焦墨细擦,颇得轻重深浅之致.从其作品《杂画(十二开)》册中,可略窥其貌.此作分别绘有羊、鸡、鱼、龙、兔等动物,以及瓜果、灵枝、佛道人物等.作品或以焦墨干皴白描,或深浅墨色自然涂擦,画法细致,气韵生动,自具风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指画功力.在高其佩创作《柳溪双凫图》轴30年之后,清乾隆甲子年(1744)一位画史上少有记载的画家孙为,也创作了十二开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等指画册页.其指法灵活洒脱,形象生动有趣,带有明显的民间世俗趣味,与“清初四王”画风大相径庭.

江西南昌人万上遴所作指墨梅花,别开生面,独创一格.其指画作品《红梅图》轴,作者挥指点染,墨笔绘枝,粉色点花.淡墨快速涂抹,现古梅枒杈之韧;浓墨随意点苔,显枝干沧桑之痕.花瓣色调深浅不一,凌寒盛开,高洁清香.指法苍劲灵动,独具风格.

六是关注鉴藏题跋,解析钤印内涵.中国古代书画历史源远流长,岁月的痕迹留存在书画珍品上,最容易被发现的是那些后世鉴藏者的墨笔题跋以及各种朱砂钤印,这些题跋、钤印是研究作品流传经过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究每一幅作品鉴藏者题跋、辨识鉴藏印文、确定钤印归属等基础性工作,成为馆藏书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鉴藏者题跋、钤印角度分析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画,可以发现,学者型鉴藏家的跋文、钤印,对作品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如钱基博在其收藏的作品章曰能、施洽、曹灏等《杂画(十六开)》册上所作的题跋,即是其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梳理相关画史文献的成果体现.钱基博在每帧作品上均钤有鉴藏印,其中第九至十六开上分别题跋,概述了徐邦、章谷等9位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画史著录.从跋文得知,钱基博题跋分别作于1951年、1952年.具有专业艺术积累的职业藏家或者书画名家,他们的鉴藏题跋及钤印,对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更权威的评价.王原祁是“清初四王”之一,其作品《溪亭秋》轴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构图取法倪云林“一湖两岸”式,设色施以黄公望“浅绛法”,苍郁秀润,元气淋漓.画幅上钤有“梅景书屋”“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吴湖帆珍藏印”“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印,为著名收藏家吴湖帆旧藏.吴湖帆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吴大澂嗣孙,其收藏宏富,既善鉴别、填词,又擅山水.王原祁此作绘画精良,又经吴湖帆收藏鉴定,其艺术地位无庸置疑.前文提及的作品周璕《白描九歌图》册,前十一开为周璕作品,后四开为鉴藏者题跋、钤印.如果说林志钧、郭沫若、文怀沙、张难先、张国淦等鉴藏者为文化名人或学者,齐白石、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陆和九等人,则是在中国现代艺术史占有重要一席的著名画家、篆刻家.如此众多的名人、名家在周璕此册上留存题跋、钤印,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进一步认可.

馆藏清代书画中数量更多的鉴藏印,为职业藏家所有.他们的钤印为研究书画作品流传脉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王翚《修竹村居图》轴上,钤有民国时期汉口商界巨富、广东南海人陈仙洲鉴藏印“南海陈仙洲藏”“仙洲珍赏”;王翚《仿李晞古山水图》轴上,分别钤有收藏家潘宝璜、戴植鉴藏印“藏之望琼仙馆”“润州戴植字培之鉴藏书画章”;著名收藏家王养度、王文心、刘世珩等人鉴藏印“蒙泉书屋书画审定印”“曾藏荆门王氏处”“葱石观印”,分别出现在罗牧《山水图》卷和黄均《招鹤亭图》卷上;近代著名收藏家张仁芬在金农《墨梅图》轴上留有鉴藏印“汉阳槐清斋张仁芬季郁父鉴藏金石书画之章”“季郁癸亥岁以前所得”“季郁审定”等;鉴藏家李玉棻则在李世倬《杂画(十二开)》册上钤有“韵湖审定”“瓯钵罗室长物”“均湖庚辛著录”等印.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不少作品曾被居一定职位的官吏收藏或鉴赏过,作品中留有他们的题跋、钤印,这也是对作品传承信息的印证和补充.例如,张之洞、梁章钜均为晚清大吏,为官之余,亦喜收藏、鉴赏书画.石涛、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图》卷上,引首留下张之洞的墨笔,卷内钤有梁章钜“茝林审定”印;王翚、杨晋《摹刘松年〈傅岩板筑图〉》轴上,留有属于清定郡王载铨的“定府行有恒堂珍赏”鉴藏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在王廷绶《山水图(十开)》册上,钤有“匋斋审定”鉴藏印;郑燮《修竹图》轴上,出现曾任陕甘学政的景其浚鉴藏印“郁兰堂珍赏”;奚冈《松石萱花图》轴上,所钤藏印“杨默庵考藏金石图书”“揆一考藏”“说剑横经之室”等,为留学日本、参加过武昌起义、曾任伪武汉绥靖公署主任、后以汉奸罪被处决的杨揆一所有.此外,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原副政委、山东省军区顾问童邱龙所有.1988年童邱龙将其收藏的,包括此画在内的明清以来百幅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武汉博物馆.此画作上钤有其鉴藏印“黄陂童邱龙藏书画”.

七是书兼诸体,各尽其妙.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法,以及书画合璧之作上出现的书法作品中,较清晰地了解清代书法的概貌.馆藏有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晚明清初著名书家的狂草佳作,八大山人难得一见的早期书法,还可以从赵之谦《篆书读书承志》横幅中,到其融楷法、金文和石刻于一体的大字篆书,以及风神潇洒、苍劲古茂、洋溢着“金石味”的行书真容.从高凤翰《隶书题渔家乐图》轴中,能够感受到其宗法汉碑、严谨流畅、淡雅秀劲的隶书精髓,赞叹作者能集隶、草及诸多印章于规整有序布局之中,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笔走龙蛇的草书与端庄不苟的隶书,仿佛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动静反差,加之各式“苍古朴茂,罕与俦匹”的印章点缀,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打上特色鲜明的隶书烙印的还有郑簠、郑燮、金农、巴慰祖等人,他们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为清代“书道中兴”之名增添了无上荣光.同时,在继承和坚守“二王”以来中国传统书法的帖学之路上,冯铨、米汉雯、祁豸佳、刘墉、王文治等书家,均在不断地进行书法实践与探索,清代书坛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行书佳作.此外,张照、郭尚先、杨守敬、张裕钊等人亦在楷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有清一代,诸多书法家的艺术实践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发展时代.

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画是馆藏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时代赋予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为江汉关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博物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博物馆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