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概论课贯彻十九大精神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这是一篇与时代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概论课贯彻十九大精神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性、政治性与理论性的基本属性,做出新的定位.教育教学方面,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教师的育人使命;意识形态方面,教师利用课堂主渠道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责任;理论研究方面,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呼唤教师承担起新理论的推动者、传播者与实践者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概论课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对培养未来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教育教学与实践贯穿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指导青年学生的发展奋斗.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思政课贯彻十九大精神并不意味着课堂上空喊口号或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思政课教师进行循序引导、细致关怀,使青年学生达成与国家民族复兴目标一致的理性认同与情感接受.新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思政课的教育性、政治性与理论性的基本属性,做出新的定位.即在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既帮助和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认知过去;也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一、新时代思政课的教育性赋予教师的育人使命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把握这一根本任务,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以“德”为根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实际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立德树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培养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自然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延伸,以“主阵地”的方式直接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目标是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首要核心问题,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概论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了“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中,思政课要主动承担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发展.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际也是在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在教育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把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把人民对教育的不满意作为改革的依据”.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既要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结构,又需要赋予课程内容以时代性与现实意义.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程的针对性.通过课程改革,将“概论课”融人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对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对于国家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较之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不仅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高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对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教师应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意识

为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设计,让学生易懂、易学、易接受.“概论课”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想信念.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所持的消极态度,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现实困难与考验.

当前的学生群体是一群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长于21世纪的新青年.他们有朝气活力、敢想敢拼、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享受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多种考验与抉择.他们面对的世界具有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等特征,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多种可塑性与可能性;面对高科技、高信息化发展的当下,他们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渠道,这也让他们在面对选择时可能出现更多的困惑与迷茫;面对未来社会竞争中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与高收益,这也让他们对于未来如何适应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心存隐忧、充满疑惑.而恰恰这些,为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识到,无论思想多么活跃、意识多么独立的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在面对海量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他们无法否定的身份是:他们仍然只是一名青年.因此,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也需要把助长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置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目标中.‘‘’当一名疑惑的青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就需要有合适的导师来为他们点一盏“心灯”,指引未来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教育、引导、关心、尊重学生,自觉回应他们的各种疑惑.面对他们对未来生活与工作所存在的隐忧,给予切实的回答和排解,助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教师的政治责任

进入新时代,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但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未消失.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教育实效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报告也提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因此,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要求教师在发挥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需要强化其政治责任.

(一)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容忽视

高校思政课具有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其中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在国内外的复杂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忽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亦在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承担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政治责任.教师以课程讲授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媒介,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应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三观”,使其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思想合格的时代新人.

“概论课”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交融碰撞,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迷茫.面对某些历史问题,听到不同声音时,可能会出现困扰.“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国历史、现实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

面对深化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问,面对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各种困惑,面对西方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各种影响,思政课教师应该秉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引导学生.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各种困惑,又有源自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思政课教师应有坚定的政治责任作为助推力,协助其在人生道路上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淡化说教式的理论灌输,以思想理论为指导,坚定政治信念,辅以情感沟通与人性关怀,协助青年学生独立思考、理性自主地进行判断,不断增强其政治判断能力,形成自我实现与报国为民相结合的个人理想.

(二)教师应有强化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意识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应强化课程定位,将其与其他类型课程相区别,使思政课程真正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功效.

作为“概论课”教师,应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坚守这一段渠,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要使思政课入眼、入脑、人心,“概论课”教师在进行教学专题设计时,可以增加内容的理论深度与时事的紧密结合,透过理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与个人成长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需要适时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挑战与疑虑.比如在讲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时,应以客观审慎的态度,理性分析历史问题,使青年学生明白对任何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的发展过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使青年学生通过历史联系当下,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多元化观点能进行理性判断,实现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应树立阵地意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帮助青年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答思想困惑,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应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将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无缝对接,把十九大的最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概论课”反映了中国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理论总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强化政治意识,不仅要讲理论,也要讲政治,从而回归教师的根本政治责任.

三、新时代思政课的理论性呼唤教师的时代担当

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教师自身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完成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为“概论课”教师需要明白思想素质是重点、政治素质是方向、理论素质是关键.因此,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时代新担当.

(一)高校思政理论研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思政课教师应是新思想、新理论的传播者与宣传者.教师应随时不忘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的理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概论课”现有的理论框架可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具体而言,一条理论主线,即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完成新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三,实施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四大基本理论问题: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第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部分不仅搭建起了“概论课”的基本理论框架,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而且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式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时代课题转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这一新理论的形成正是在坚持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政治保证等诸多问题进行的全新理论阐述.从课程体系角度观察,是在既有的“概论课”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与飞跃.这一新的理论成果被视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

对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学习和研究,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思政课教师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需要深入研究十九大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及时、准确、自信地将新理论、新思想传递到课堂中.课程理论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怎么样”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应具有专业的解读与深入的理解,深刻把握新时代新思想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本质区别和独特使命,引导学生结合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入理解.传道者需明道、信道.课堂上对新理论的无缝衔接均得益于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

(二)教师应做新理论的推动者、传播者与实践者

做新理论的推动者与传播者是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和研究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新时代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所教授的高校思政课.在现有“概论课”理论框架体系基础上,用心讲授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当代青年成长奋斗的行动指南.

教师作为新理论的推动者,不仅要有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而且需具有作为理论推动者的荣誉感与将理论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使命感.授课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紧紧围绕社会现实,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十八大以来各种成就的展现,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做新理论的推动者、传播者与实践者,引导学生在学习“概论课”课程时,必须增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强化问题意识,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大众化的作用,对于新理论的传播能够发挥重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思政课教师作为新理论的推动者、传播者与实践者,需要坚持课程学习与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研究相结合.在新理论的学习与传播过程中,也需要尽量将新理论融人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正确领导下,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这就增强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自豪感和满意度.”思政课将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有效传递给学生,使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而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将新理论融人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受,更有利于其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报国为民的伟大情怀,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为现实.”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复兴才会有动力.”[1]‘‘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历史为青年赋予了更高的使命,也为青年谱写了新的篇章.

新时代不仅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责任、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新定位.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民族信心,凝聚各种力量不断前行、攻坚克难的思想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信念坚定、立场坚定、学科自信、教学自信的力量之源.这四个自信的实现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承担起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与承担新理论研究的推动者、传播者与实践者的时代担当.

时代论文范文结:

适合时代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时代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开放时代杂志

2、时代杂志封面

3、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4、时代周刊杂志

5、美和时代杂志

6、时代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