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非通用语素质选修课教学优化以德语教学为例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教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非通用语素质选修课教学优化以德语教学为例

摘 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行,中国和德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增多,高校的德语素质选修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与改进,从而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反馈的不同问题,应该从改进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手段、互补学科资源、激发学生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实现教学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德语素质选修课教学优化

1 德语通选课开设的现状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众多高校开始的全校性外语素质选修课的目的与培养专业外语人才不同,旨在让学生探索不同语种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满足学校开展非通用语言通识教育的需要[1].

德国,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参与“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这意味着发展复合型德语人才十分必要.因而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即使未建立德语专业,都引进师资,开设了德语通选课.以西南地区为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近10 多所偏理工科类大学,均开设了德语二外和德语通选课.

2 研究现状

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教师们如何利用语言类通选课让国际化人才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引起各种探讨.如论文《“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2]《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3]等论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提出了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建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对接》[4]《“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5]等论文阐释了“语言互通”是实施“一带一路”经济的基础,指出实施多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是全球化外语教育发展趋势.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去讲述外语教学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一带一路”上重要的非通用语言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并未作细致的研究.

3 学生学习情况及问题

3.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6]根据和学生的交流及访谈得知,学生学习主要有两个目的,考研和就业.全国研究生考试可以选择英语以外的语种作为外语统考;或者从个人职业发展考虑,学习德语技能也就多一技之长,有更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3.2 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7].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们在学习之初充满兴趣.但是当德语渐渐体现出和英语不一样的难度时,比如德语四个格的变化使得所有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各自会有16 种词尾变化等等,学生在获取知识时遇到了瓶颈,就会出现兴趣衰退、学习产生惰性情绪等现象.

3.3 学习反馈

大学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平时表现,如课堂氛围、作业效果等;其次是考试成绩,通过口语和笔试来查看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效果;最后教师可查看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当学生指出课程进度过快、老师授课过难、课堂氛围缺乏热情等问题,客观的评价都可以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情况及问题

4.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定关系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其他教学环节.在调研几所学校的德语选修课教学大纲之后,发现基本目标都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能力为主,教学基本内容则以书面为主,显得过于笼统和表面.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学大纲有可能长达几个学年都没有更新,缺乏自己的创新点和独特性.

4.2 教学模式

由于如德语公选课这类课程属于大班教学,学生一般在100 人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对于老师来说有所限制,大多采用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单一教学模式.而语言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多种如讨论、游戏、辩论等多种环节,而如何打破因为选课人数较多、教室场地大小等框架条件限制,让老师的教学模式手段灵活丰富起来,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3 教材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选修德语课学生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但也都存在各种局限:首先,内容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图文并茂的色彩和吸引力;其次,每一单元课文和语法知识点缺乏匹配度和衔接性,也就是说,课文中常出现过于超前的语法知识点和现象,让处于当下学习进度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给学生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安排都带来困难.但不同的教材都有不同的局限,选用新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5 改革措施与建议

5.1 优化教学大纲,明确培养目标

传统的德语选修课教学大纲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础为主要目标,而在如今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高校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迎合时展需要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指导老师应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通识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培训.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语言+ 素质”课堂.比如课堂中加入文化礼仪、人文风情等人文元素,探索出一个既符合各校实际情况、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语选修课堂的教学大纲.

5.2 优化课程资源,以不同实践目标为导向

在对教学大纲进行创新化的拟定之后,则需要根据其要求进行课程资源的重新优化和配置,才能实现教学大纲的目的.目前高校针对德语选修课的开设,有“德语入门”、“德语提高”、“德语口语”,通常是以语言学习为主.但是老师们只能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给学生讲授完语音、对话、基础语法知识,然后挤出一点时间为学生渗透有关德国国情文化知识.然而真正吸引学生来到德语课堂的因素,通常是德国一些众所周知的领域如哲学、科技、历史、工业制造等.所以以学生学习的不同兴趣为导向而对课程进行细化和优化,有很大必要性.比如把单一的德语选修课细化为“德国哲学”、“德国文学”、“德国电影欣赏”、“德国工业制造4.0”、“德语学习”等课程供学生选择.一方面强化德语语音和德语知识学习,并且偏重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以后自学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渗透德国相应领域的文化知识,偏重于介绍和启发.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开阔眼界,借助语言开启通往另一个国家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的大门.

5.3 优化学科布局,探索“德语+ 专业”模式

大学里的资源是公开共享的.如果对不同学科资源进行互补和整合,那么在教育理念上才是真正做到了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国内有些大学已经早有这种教学模式和理念.比如重庆大学的机械和电气专业学生,学校考虑到这些专业领域都是德国强项,所以引进了德国原版教材,并且为他们专门在每学期开设48 个学时的德语课程,以便于部分同学以后去德国高校继续深造.再如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为攻读足球方向的学生提供“专业+ 西班牙语”的课程资源,为以后去西班牙进行拓展训练做完善准备.所以这种有目标、有定位的“专业+ 外语”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语言素质选修课”,将传统的单纯的语言学习针对性地带入到有需要、有发展的学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如今全球化时代背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外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5.4 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无论是优化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是课程资源,都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与打造,然而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毕竟真正的课堂主体、教学主体是学生,“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学生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学校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竞争力,利用大学里开放的资源,积极投入学习生活,改变“拿学分”的心理来到课堂.所以老师需要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让德语素质选修课走进学生的心灵和门户.

6 结语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如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外语在这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希望通过对德语素质选修课探讨,为其他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非通用语种课程的优化提供实践范例,也为高校如何培养通识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提出新思路和新启发.

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