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突显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个英译本为例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这篇翻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突显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个英译本为例

认知翻译学是将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相结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使翻译研究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视角向认知语言学视角转换.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坚持体验哲学观,强调人的主体意识.[1]19也就是说,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其对事物的整体知觉.比如,人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而这些主观因素的产生则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与结构主义只关注语言结构本身不同,体验认知观对待语言时,一切从经验背景出发,关注语符和其产生事件之间的关系.[2]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背景,在对待同一客观事物时,脑海中激活的概念结构不同,想要突出的重点也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这也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的涉身哲学和建构主义语义观为基础,重新思考和批判了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3]突显作为认知语言学识解机制中最关键的要素[1]90,必然会对认识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前人多从诗歌翻译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对译作的影响、文化缺省、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以突显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种英译本,探索该原则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原则

早在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设计了“人面—花瓶图”,以此来解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产生的差异.同一张图片,如果人们关注中间白色部分,则花瓶被突显为图形,人面消显为背景;反之,若人们关注黑色部分,则人面被突显为图形,花瓶消显为背景.人们就在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中完成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识别和理解.[4]

Talmy首先将这一认知心理学原则引入语言学研究之中,论述了“图形—背景”在语言中的若干体现情况.[1]93为什么人们会说“桌子上有本书”,却从不说“桌子在书下面”呢?这是因为突显的图形往往是较小的,可移动的东西;而消显的背景往往较大,且不可移动.

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机制中,“突显”是五要素(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因为有了“突显”,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背景”与“辖域”.“突显”的角度不同,反映了“视角”的不同.对同一件事,“突显”的部分描述比较详尽,而消显的部分自然就会略过,因此,“突显”也影响了“详略度”.

突显指注意焦点的认知能力[1]89,也就是图形—背景关系.图形相对于背景,总是处于突显状态.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聚焦点.比如,我们在描述“江上有艘船”这一场景时,既可以“江”为焦点,表达成“Theriverhasaboatonit”,也可以“船”为焦点,表达成“Theboatisontheriver”.这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达到自己思维和表达的目的,满足自己对场景理解的要求,可突显同一客观场景中的不同对象,因而就有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5]

二、突显原则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由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两个基本环节构成.[6]原文理解是译文表达的基础,译文表达是对原文理解的具体体现.突显原则体现在翻译中,即译者在原文中看到的和他想在译文中表达的都是他识解后的结果,而突显是这一识解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不难解释对于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种英译本,试分析突显原则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SeeingMengHaoranOfftoGuangling

MyfriendleesYellowCraneTowertoweredinthewest,

GoingtoYangzhouinthethirdmoonwhenbloomsarevyingtheirbest.

Hislonelysailingboatfloatarawayintotheazuresky,

OnlytheYangtzeRiverflowingtowardsheenonhight.

(屠笛,屠岸译)

Seeingmenghaoranoff

Myoldfriendleesyellowcranepilion

Heisgoingtotheeast

Sailingtoyangzhouinmarch

Whileblossomscurllikeokeontheriver

Howfarawaythelonesail

Fadingintotheclearbluesky

Onlytheyangtzeriverremains

Itilowingattheedgeoftheworld

(王守义,诺弗尔译)

SeeingMengHaoranOffatYellowCraneTower

MyfriendhasleftwestwheretowersYellowCrane,

ForRiverTownwhenwillow-downandflowersreign.

Hislesseningsailislostintheboundlessazuresky,

WhereIseebuttheendlessRiverrollingby.

(许渊冲译1988)

SeeingMengHaoranofffromYellowCraneTower

AtYellowCraneTowerinthewest

Myoldfriendsayarewell;

Inthemistandflowersofspring

HegoesdowntoYangzhou;

Lonelysail,distantshadow,

Vanishinblueemptiness;

AllIseeisthegreatriver

Flowingintofarhorizon.

(杨宪益,戴乃迭译)

诗的题目可理解为“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将要出发去广陵(今扬州)的友人孟浩然”,那么诗题的关键词是“黄鹤楼”“送”“广陵”.屠译突显了做什么(“送别”)和目的地(“广陵”),但忽略了事发地点(“黄鹤楼”)这一关键词.王译突显了做什么(“送别”),省去了事发地点和目的地.许译和杨译突显了做什么和事发地点,但省略了目的地“广陵”.此外,介词at和from也有差别.“at”指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可能诗人只在黄鹤楼设宴为友践行,并未体现黄鹤楼是友人远行的起点.而“from”则突显了黄鹤楼是友人出发的起点.这就体现出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视角出发,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从而突显出事物的不同侧面.

“故人西辞黄鹤楼”,挚友孟浩然要去扬州,诗人约他在黄鹤楼相见为其践行.四个译本在“故人”“西”“辞”这三个词上译法有所差别.屠和许译“故人”为“myfriend”,而王和杨译为“myoldfriend”,突出了“故”这个字体现的“老”友之意.屠、杨和许译“西”为“in/leftthewest”,焦点在“黄鹤楼”上,相对于扬州来说,黄鹤楼位于西面.而王译为“totheeast”,转换了视角,即以“扬州”为焦点,友人是自西向东去往扬州.体现了译者对于方位空间不同的突显目的.对于“辞”这个字,前三个译本都译为“lees/hasleft”,只有杨译为“sayarewell”,以辞别时的一种表现突显出“辞”的特点.

“烟花三月下扬州”,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诗人在黄鹤楼,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扬州柳絮纷飞,百花齐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烟花三月”,屠译展现了百花竞相开放的春景,突显了三月时节的“花”,而“烟”却未能译出.王译把蜿蜒蜷曲的花枝比作江上的烟雾,虽有“烟”也有“花”,但未能把这句诗朦胧的意境再现出来.许译省略了“三月”,但突显了三月柳絮纷飞,花开遍野的特点,用这一特点代替了“三月”,简洁却富有意境.杨译把具体的月份省略,而把烟雾朦胧,百花齐放归结为“春天”的特点.“下”可理解为自上而下,黄鹤楼地处武汉,位于长江中游,而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地区,诗人用“下”这个词非常绝妙.站在诗人的角度看,友人去扬州确实是“下扬州”.屠和许将“下”分别译为“goingto”和“for”,均有一笔带过之意,未能体现出行方式.而王将之译为“sailingto”,突出了友人去扬州的方式,走的是水路,而不是陆路.杨译为“goesdownto”,虽然未体现出行方式,但在“下”这个词的表达上与原文诗人的视角相吻合.在这一句中,许译“扬州”为“RiverTown”,而不是像其他三个译本那样直接音译为“Yangzhou”.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扬州”只是一个地名,并无特殊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无法产生对江南水乡的联想的.许将之意译为“水乡,水城”,突显出“扬州”的特点,同时也能激发读者对诗中描写的初春时节水乡美景的无限遐想.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注视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线尽头.这一句诗中“孤帆”和“碧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一种寂寥落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孤帆”并不是说江面上只有这一条小船,而是诗人把焦点放在了友人所在的船上而忽略了江上其他的船只,该句中突显原则尤为体现.“孤帆”突显为图形,而“碧空”则消显为背景,广阔的天空与渺小的船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三个译本均以“boat”为焦点,“sky”为背景,与原诗的识解相符.屠译“孤帆”为“hislonelysailingboat”,王译为“thelonesail”,虽然都有“寂寞”的含义,但是“lonely”一词的感彩更为强烈,更能表达出诗人的不舍.许译为“hislesseningsail”,表现出友人的船渐渐远去,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无边的天际里,但是未能表达出“孤”的意思.杨译为“lonelysail,distantshadow”,通过两个短语,简洁地译出原诗所表达的意象,并且杨译还突出了“远影”这个词.屠和王分别译“碧空”为“azuresky”和“clearbluesky”,准确地表现出“碧”的概念.而许译为“boundlessazuresky”,增译了“boundless”,表现了碧空的广袤无垠,与小船的对比更加鲜明,视觉上的突显更为强烈.杨译的“blueemptiness”与许译有异曲同工之处,“emptiness”有空旷、寂寥之意,不仅体现出天之高远辽阔,更增添了一份诗人的失落寂寥之情.该句中最后一个字“尽”,意为“消失、完结”,屠和王分别译为“floatinto”和“fadeinto”,突显出船消失在视线尽头这个动态的过程,而许和杨分别译为“lostin”和“vanishin”,突显的是消失这一结果.

“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的船早已看不见了,但诗人依旧伫立在岸边,目送着流向天际的长江水.汉语诗歌常常省略主语,这首诗也同样如此,不过我们根据上下文不难判断出诗的主语.但英语的句子主语是不可省略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会产生主语的选择问题.译者想要突显的角度不同,那么英译时主语的选择也就不同.屠和王在翻译此句时,均省略了“见”的主语,即诗人,而是以长江为主语,与原诗选取的视角不同.而许和杨译都保留了原诗的视角,即诗人的视角.这两种译法均可,不过后者更符合原诗作者的识解过程.“天际”意为“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在诗中其实就是视线尽头,看不见船影的地方.许并未将“天际”一词译出,而将其转换为“无尽的江水”,仿佛在引导 读者沿着江水向前眺望,突显出船渐渐远去消失的过程.屠译为“天堂之上”,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王译为江水流向世界的尽头,即水天相接的地方,突显出距离之远,意境之广阔,将原诗中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远方的憧憬之情再现出来.而杨译为“远方”,虽然也带有远的含义,但是并没能体现出“天地交接”之意.

三、结语

认知翻译学是一门将“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充分体现出后现代哲学中的体验人本精神.[5]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突显原则为理论框架,通过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索突显原则在翻译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本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斌.体认与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3]谭业升.认知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张丹丹.认知中的突显观对翻译过程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45-146.

[5]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语言教育,2013,(1):52-57.

[6]肖坤学.识解重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文表达[J].外语研究,2013,(4):81-87.

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翻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论文文献翻译

2、毕业论文翻译

3、外文文献与翻译

4、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5、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