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且将宿墨写蛩史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且将宿墨写蛩史类论文范本

这篇且将宿墨写蛩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且将宿墨写蛩史

悉天地之盈虚,率阴阳以出入,是为“蟋蟀”.中国的斗蟋活动起始于两宋之际,虽历经战乱,乃至改朝换代,仍延绵不绝,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独有的文化景观.

二十年过去了, 我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个静谧的下午, 有如昨日.

从范用先生家出来, 在南小街那片胡同里, 左拐右拐地穿行, 去找“ 芳嘉园”, 王世襄先生住 3 号.

我对畅安先生仰慕不已, 范用先生是知道的, 那天我告辞离去的时候, 范用先生拿了一张王世襄的照片, 不动声色地说, 麻烦你顺路把照片给王世襄带去. 然后就指点我路径.

等到了王世襄家, 看得出他是知道我要来的, 应该是范用先生已经打过电话了. 茶已经沏好, 也没有寒暄, 就如老友相聚, 天南地北地聊天. 屋里光线其实挺暗的, 斯时, 他的那些宝贝家具还都在家住着, 我也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蛐蛐罐, 王世襄先生又上了回天花板, 递下两只蛐蛐罐来, 天花板上垛的都是家具, 拆开了, 打了捆, 都是《 明式家具珍赏》 里著录过的.

和王世襄聊天与跟范用先生聊天很不一样, 如鱼入水, 一点压力没有. 范用先生内心其实很柔软, 但是平日里看上去很严肃, 也不大说闲话, 又是大出版家, 我们的老“ 老板”, 说实话我多少有点怕他. 他有心介绍我认识王世襄, 可是却不明说, 很多年以后我才慢慢领悟了他这种内敛的热情, 甚至多少带一点幽默. 也许这就是他的风格吧.

王世襄花数年时间纂集《 蟋蟀谱集成》, 蕤集历代有代表性的蟋蟀古谱十七种. 书成, 又写《 秋虫六忆》 以为附录, 实则是将蟋蟀这一民俗活动引入到了文化史的视野当中, 而此前斗蟋蟀是和“玩物丧志”连在一起的, 难入文化殿堂.

畅安先生所写“ 六忆”, 乃是忆捉、 忆买、 忆养、 忆斗、忆器、 忆友. 斗蟋活动与其他民俗活动不同之处在于, 这是唯一能打通社会阶层, 从贩夫走卒到王公贵族, 成为上下一致的一项爱好,《 秋虫六忆》 事涉当日人物、 习俗、 制度, 乃至玩家心理, 所述极其传神, 古今描写秋虫之乐, 迨无出其右者,实为妙文. 我当日正痴迷蟋蟀, 读之大快, 言谈中不免忘形,先生不以为忤, 谈及当年养狗、 斗虫趣事, 亦眉飞色舞, 灿烂如少年, 全然不似八十多岁的老人. 也正因如此, 蒙先生不弃, 允为忘年之交. 此后每至北京, 总抽空至畅安先生府上拜望、 畅谈, 先生每至秋时, 也必来电话询问今年山东出没出好虫, 有没有得到奇异的好蛐蛐.

坦率地说, 初读《 蟋蟀谱集成》 时, 我竟读不懂. 倒不是文字有障碍, 是因为各家所云不一致之处甚多, 与现实不合之处也甚多, 越看越糊涂, 究竟谁说得对呢? 此中问题我也曾面询畅安先生, 畅安先生有能解答的, 也有难以解答的, 我就提议先生能不能做一个“评注本” 或是“眉批本”, 给爱好者提供一个通晓的蟋蟀谱文本. 先生当日整理“鸽经” 正忙, 又有数项写作计划准备着手, 实无暇顾及, 却嘱我: 你有此心, 又真心喜欢, 所提问题有些我也没想过, 倘假以时日, 能处处留心, 你可以做做此事. 我心知无力承担, 不敢应承. 王世襄先生却举当年朱启钤委托《 髹饰录》 之事, 朱桂老于日本得见孤本《 髹饰录》, 复制带归, 但却无人能懂, 遂嘱其设法释读,当日他也是如读天书, 此后潜心研究历二十年, 终于完成; 蟋蟀谱没多复杂, 假以时日, 只要上心, 没有解读不了的东西,洞察力是在日积月累的积累当中不知不觉具备的, 当你有一天能够居高临下看清蟋蟀谱的时候, 你就读通了. 文化无大小,题目不怕小, 每人都能做好自己关心的一个问题, 足矣.

得此鼓励, 余虽愚钝, 虽觉无处用力, 但也真是处处留心. 其间又结识济南斗蟋名家柏良先生, 交往数年, 允为弟子. 柏良先生玩虫一生, 交游广泛, 豪气干云, 知我有求知之心, 亦常常加以敦促、 鞭策; 加之我多年前与济南蛩家、 名老中医孙谦大夫亦结忘年之交, 得窥中医文化冰山一角, 获益良多. 本来我个人即喜读杂书, 虽无所用心, 但也渐能明白见微知著, 打通诸学科交通之重要, 实因社会生活乃一整体, 无论思想史还是社会一时风尚, 皆有社会生活史的基壤, 我们要理解古人的认识和作为, 都必须回到其当日的生活情境, 乃至当日气候、 饮食.

数年间, 王世襄先生曾打过两通电话, 询问蟋蟀谱研读进境, 当时我还未通, 只能直言相告, 并以具体问题询之.

十数年后我读《 》, 豁然开朗, 竟于蟋蟀谱的诸多问题忽然明了, 心下大畅, 遂以畅安先生《 蟋蟀谱集成》 为底本, 另补入济南地方谱两种, 得十九章, 完成《 蟋蟀古谱评注》, 将我多年前的诸多疑惑一一解开, 交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遗憾的是畅安先生却先此数年归隐道山矣.

由于点评蟋蟀古谱, 必得跟着古谱内容走, 深受古谱内容的限制, 加之眉批式体例又不可能长篇大论, 大受束缚, 难以酣畅淋漓, 此后又撰写了《 解读蟋蟀》, 试图对大自然影响蟋蟀的气候因素做一些陈述, 解读蟋蟀玄机的深层机理; 在编著《 中华蛩家斗蟋精要》 以及写作这两本书前后数年这个过程中, 因为反复读谱, 对历代斗蟋习俗之不同, 尤其是背后所存问题, 气候变迁与蟋蟀谱空白期的关系, 都有了一些认识.

有关斗蟋习俗, 史料中说多不多, 说少也不少, 零零散散, 云山雾罩, 反而属于神龙见尾不见首, 早期的史料甚是稀见. 自南宋社会上出现斗蟋活动以来, 斗蟋活动一直比较边缘化, 故传统文人、 史家, 皆不正眼视之, 故而从无相关专史,到清初, 玩家已经说不清楚斗蟋习俗的来龙去脉了, 诸多传说夹杂了过多的伪史料而令人难辨真伪. 时至今日, 有关历代斗蟋活动, 浮夸风气甚重, 而于关键节点和问题反无人关注.

好在早年曾于台湾陈正祥《 中国文化地理》、 美籍史学家黄仁宇《 放宽历史的视界》 等著述中, 习得史料活用之法, 遂于有处求之, 无处求之, 居然心中对斗蟋史也能敷衍出大致的脉络和相应的解释.

以今日眼光, 蟋蟀品种的优劣变化、 斗蟋习俗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其实正可以视为社会生活史的一个部分, 遂不揣简陋, 勉力成章, 草成《 斗蟋小史》, 虽距完善相去甚远, 亦留有诸多疑问尚需解决. 此书成, 也基本出乎我自己的预料,多年之前, 我从未想过能写这样一本书, 也算无心插柳之作,但静心想来, 却和前辈们的嘉许、 鼓励有关, 也和长期以来相交往的虫友们不断讨论、 争辩有关, 终归是没有辜负这份人生际遇, 也算不负王世襄先生之期许, 不负柏良先生以及身边诸师友之鞭策, 了却了当年心中之诺言.

中国的斗蟋活动源远流长,明清两代的蟋蟀谱等著述至今仍有流传,但有关斗蟋活动的起源、历代流布情况、当时的斗蟋习俗却从没有人能说清楚.本书通过文本比较的方法,大致厘清了宋代蟋蟀谱的面貌;对于早期史料匮乏期,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基本厘定了斗蟋活动的起始上限,论证较为严密,推论亦合理;对明清以来的斗蟋情况则运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情况和脉络,并解读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的情况,同时也对中国历代气候变迁提供了一些佐证.

且将宿墨写蛩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且将宿墨写蛩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且将宿墨写蛩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2、写论文的网站

3、论文附录怎么写

4、论文的结束语怎么写

5、论文思路怎么写

6、如何写历史论文